过剩产能“走出去”的现实考量

时间:2022-03-05 11:31:06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走出去步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加强对各个产能过剩行业发展趋势的预测,制定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化解方案”。作为中西部地区最重要的省份之一,河南在“引进来”的同时,也在拓宽“走出去”的渠道,在政策、服务、金融、保险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鼓励本省产能过剩行业“走出去”,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在发展壮大自身的同时,为全球经济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做贡献。应当看到,10年来,河南“走出去”成效显著,海外投资贸易成倍增长,投资合作地区涉及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为世界各地提供了优质的产品、服务,还为世界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本支撑。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在世界各类企业纷纷落户中原、分享河南市场的背景下,河南漂洋过海的企业还不多、规模还不大,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要求来衡量,尚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因此,整合省内优势资源,发挥产能过剩行业的比较优势,鼓励更多的优质企业“走出去”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走出去”是必要选择

河南局部的、结构性产能过剩已成为共识。部分产能过剩企业的技术装备在世界不发达地区是先进的,也毋庸置疑。产能过剩问题解决不好,后果严重。解决产能过剩的途径有多种,“走出去”已成为必要选择。

1.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据统计,到2008年年底,我国钢铁行业已形成6.4亿吨的粗钢生产能力,供给大大超过了需求。河南虽然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钢铁产业具有良好的需求支撑,但具有领先水平的关键技术和高端产品少。安钢、舞钢、济钢等企业生产消耗水平虽处于行业先进水平,但国内优势并不突出,难以应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局面。到2009年底,河南电力行业已关停小火电848万千瓦,涉及投资近千亿元;还将陆续关停约300万千瓦火电机组,涉及投资约500亿元。河南纱和化纤产量分别居全国第3和第5位,是全国最大的针织纱线生产基地,但也存在产业链短、产业体系不完整,工艺、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落后等问题,40%的企业处于亏损边缘,大量落后生产线面临淘汰。河南建材行业,2010年产量达到1.55亿吨,而当年市场需求仅为1.22亿吨,已呈现产能过剩苗头,部分市地水泥企业已出现停产半停产状况。煤炭、化工、食品、轻工等行业也出现程度不等的产能过剩情况。

2.产能过剩后果严重。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如不及时加以调控和引导,任其发展,市场恶性竞争难以避免,经济效益难以提高,并将导致企业倒闭或开工不足、人员下岗失业、银行不良资产大量增加等一系列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扩大内需一揽子计划的实施效果和来之不易的企稳向好的形势,而且将错失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市场形势推动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因此,尽快抑制产能过剩,对实现产业良性发展,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面对产能过剩,强行关闭或者通过金融手段间接关闭相关企业,势必造成资产闲置、社会资源浪费和人员下岗失业,对社会稳定构成潜在威胁。显然,堵不如疏,需要另辟疏导的新途径。

3.解决产能过剩的有效途径。解决产能过剩有多种途径,疏导的办法包括优质企业并购,以大带小;健全产业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体系,完善质量控制体系;把金融支持的重点从生产部门转向研发部门,等等。这些措施有其积极性的作用,但实施涉及复杂的利益调整,需要较长的时间,效果如何也需要时间来检验。因此,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应当考虑“走出去”这个新思路。

4.过剩产能“走出去”的比较优势。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工业技术装备经过不断淘汰升级,已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国内一些产能过剩行业仍有相对先进的技术优势。河南的产能过剩行业,如电力、钢铁、水泥、纺织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相对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而言,却是先进的,具有比较优势。鼓励和引导技术先进行业中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利用现有的设备和成熟技术在境外建立生产基地,开拓境外市场,不仅有必要、有可能,更重要的是有成功的先例可资借鉴。

“走出去”有明显成效

在“走出去”中变“劣势”为“优势”,河南不乏成功的先例。在构筑外向型经济新优势中,大型国有企业发挥了主导作用、民营企业发挥了生力军作用。据统计,河南纺织、钢铁、建材等行业已在境外设立企业37家,中方协议投资2.1亿美元;通过对外承包工程,在国外设计建设了近20个火电、钢铁及建材项目,有力地带动了上述产业成套设备出口,有效缓解了河南抑制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带来的压力。

1.火电行业已在境外承包施工电厂项目近10个。河南省安装集团有限公司在印度尼西亚承建的火电、在泰国承建的余热发电项目已开始实施。中机新能源公司在南美洲成功签订了4.5亿美元的电厂承包工程项目,实施后可带动河南机电设备出口近5亿美元。在苏丹、秘鲁、尼日尔等国也有河南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承建的火电项目。

2.钢铁行业中的郑州永通特钢有限公司,在印尼投资设立了曼丹钢铁有限公司,总投资2.2亿美元,年产优特钢材100万吨,可带动出口2亿美元。河南省威龙空分设备有限公司在越南承建的越南钢铁厂、高平钢厂和清化钢厂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已拉动国内钢铁生产设备出口4 000万美元。

3.建材行业设立以水泥、玻璃为代表的境外企业22家,中方协议投资7 728万美元。郑州仓西实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投资5 298万美元兴建的两个水泥厂、三条生产线,已带动设备出口约2 000万美元,投产后年产100万吨水泥。河南省安装集团有限公司已在阿尔及利亚、印度尼西亚、乌克兰、埃塞俄比亚和俄罗斯承建了多个浮法玻璃工程项目。河南省建材设计院在南非、赞比亚、越南、土耳其、多米尼加等国家设计承包的10多个水泥厂项目全部采购省内生产设备。

4.纺织行业已设立境外纺织企业6家,中方协议投资4 341.51万美元。河南昊德实业有限公司与莫桑比克政府合资设立了莫桑比克昊德工业园,从事纺织、印染和服装加工生产,预计年产值2亿美元,实现利润3 000万美元,年带动出口额500万美元。南阳红棉天使纺织有限公司投资1 800万美元在乌兹别克斯坦设立了乌华南阳红棉天使纺织有限公司,投产后生产规模8万锭,年产棉纱2万吨,每年可带动出口1 200万美元。

“走出去”需多策并举

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机不可失。加快实施“走出去”步伐时不我待。推动过剩产能“走出去”关键在做好以下工作。

1.遴选优势行业和企业。针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调研钢铁、水泥、纺织、火电和轻工建材等比较优势行业,与相关职能部门一起认定存在局部、结构性产能过剩的行业。在此基础上,选择重点行业作为“走出去”的重点对象。还要分门别类逐个摸清情况,选择重点企业,采取配套性鼓励政策,支持一批优势企业大胆“走出去”。

2.加强投资引导和服务。健全“走出去”的信息网络服务系统,借助研究机构和中信保等企业的力量,加强对重点国家和地区经济政治形势等信息的收集、评估和,定期鼓励投资的国别、行业,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建立国家风险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理机制。完善促进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建立以促进、服务和保障为主的管理模式,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便利。

3.加大金融和保险支持。设立专项资金,对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一视同仁,实行同等待遇,予以扶持。充分利用国家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专项资金、纺织行业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专项资金、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对外承包工程贷款贴息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等,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财政支持。定期筛选项目向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中非基金等金融机构推荐,争取优惠贷款,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金融支持。积极推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与银行业联合为企业提供担保,完善企业“走出去”的风险保障机制,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

4.扩大宣传和交流。与境内外新闻媒体合作,宣传报道“走出去”的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办好“走出去”网站等媒体,为已经“走出去”和准备“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交流经验的平台和了解国际市场信息的窗口。发挥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的平台作用,邀请外国驻华大使、参赞及我驻外经商处参赞来河南,推介境外合作项目,介绍国外引资政策和投资合作信息,为“走出去”铺路搭桥。把中国―东盟投资贸易博览会、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作为重点,积极组织企业参会,寻找客户,寻找信息,捕捉“走出去”的商机。

5.培育企业能力和实力。抓好人才培养、吸收、使用三个关键环节,采取国内培训、国外深造和公开招聘人才等方式,培养金融、法律、财务、技术、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战略思维和熟悉现代企业管理的经理人才,造就一支熟悉国际化经营管理和适应国际市场激烈竞争需要的人才队伍。采取先贸易后投资的策略,通过做贸易了解所在国的市场需求、法律法规、投资政策,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再选择效益理想的投资项目。借船出海,利用我国在境外建设的工业园区,减少融通当地开发机构、政府机构及人际关系的隐形成本,缩短进入当地市场的时间。推进企业联合和优势互补,把一批已“走出去”的境外投资重点企业和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作为龙头企业,鼓励强强联合,以强带弱,以老带新。依托龙头企业丰富的海外经营经验、市场信息及雄厚实力,带动产能过剩企业加快步伐“走出去”。以产品质量为核心,按照当地市场需求产品的种类、规格、价格组织生产,塑造名牌产品,树立企业信誉,不断扩大和巩固投资所在国的市场份额。

上一篇:移动媒体技术的社会影响及应用价值研究 下一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内墙涂料中的游离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