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第五次经济周期的界定及特点

时间:2022-09-10 07:49:29

关于我国第五次经济周期的界定及特点

【摘要】本文对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前四轮经济周期进行了简单回顾,重点分析了第五轮经济周期的运行情况及特点,结合经济周期理论和具体宏观经济数据,探索第五轮经济周期的“拐点”位置,力图实现对第五轮经济周期进行准确的界定,从而为国家在“反周期”经济政策的运用上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经济周期 拐点 谷-谷法 经济增长 宏观调控

经济周期或称经济波动,其周期性变化在很大程度决定了市场主体的判断和选择。同时正确判断经济周期变化对国家实施正确的宏观调控政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研究经济周期变化是宏观经济理论的一项重要命题。

经济周期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中所呈现的一起一落、扩张与收缩不断交替的波浪式运动过程。美国国民经济研究所(NBER)把经济周期定义为“古典型经济周期”与“增长型周期”。古典型周期是指在经济周期下降阶段,国民经济产出总量绝对下降,即出现负增长。对于我国来说,改革开放前经济周期大起大落,表现为古典型周期。如果国民经济产出总量并不绝对下降,而是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缓,则为增长型周期。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周期的特点为波动幅度减缓,并由古典型转变为增长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五轮周期,宏观经济一直维持平滑的高位运行,周期界定已经十分模糊。

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周期的基本判断

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周期发生在实际GDP相对于潜在GDP上升(扩张)或下降(收缩或衰退)的时候。每一个经济周期都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上升阶段也称为繁荣,最高点称为顶峰。然而,顶峰也是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经济就进入下降阶段,即衰退。衰退严重则经济进入萧条,衰退的最低点称为谷底。当然,谷底也是经济由衰转盛的一个转折点,此后经济进入上升阶段。经济从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或者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就是一轮完整的经济周期。以下本文将用这种两段式(谷-谷法)来划分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周期。

从图1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经历了五轮明显的经济周期,时长为4―10年。1978―1999年的前四轮经济周期经济增长曲线变化明显,跌荡起伏清晰。进入第五轮经济周期区间后,该区间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经济增长曲线相对平稳,但周期自身的阶段性特点依然存在。

第一轮经济周期是从1977―1981年,周期时间为五年。需要说明的是改革开放前最后一轮周期结束在1976年,那一年我国GDP增长指数达到谷底,经济增长为-1.6%,为一轮周期的完整性体现。我们把改革开放后第一轮经济周期扩展到1977年,那一年的经济增长开始复苏,上涨了7.6%。第一轮经济周期增长最快的年份是1978年,达到11.7%,经济周期的波幅为5%;最高通货膨胀率为6.5%;第二轮经济周期是从1982―1986年,这轮周期持续了五年时间,最高通货膨胀率8.8%,年度经济增长最快达15.2%,周期波幅为6.4%;第三轮经济周期从1987―1990年,周期时间为四年,最高通货膨胀率为17.9%,该周期经济增长最快为11.6%,周期波幅为7.8%;1991―1999年的我国第四轮周期,该周期通货膨胀率创纪录地达到24.1%,经济增长也高达14.2%,周期波幅为6.6%。

对于改革开放前三轮经济周期,理论界并没有太多争论,但对第四轮经济周期谷底界定为1999年这一观点遭到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的质疑。他们同样以GDP增长率为研究指标,认为自1991年第四轮经济周期后,GDP增长率虽一度达到1992年的14.2%,但自1993年下半年实施“软着陆”的宏观经济政策到1999年,GDP增长率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尤其是1997―2002年GDP增长率是徘徊于“七上八下”的局面。因此,以1999年7.6%的谷底作为第四轮经济周期的结束年份是不合理的。此外,在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共同作用下,2002年经济才开始复苏,GDP增长率从2001年的8.3%升至9.1%的新高,2003年更是高达10%,可以说我国是自2002年开始才算真正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所以持上述观点的经济学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经历的第四轮完整的经济周期应该是1991―2001年,而非1991―1999年。

本文认为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更具科学性,因为所谓谷底就是在其后经济应该出现明显的恢复和增长,2002年9.1%的经济增长更加符合事实。但为研究方便,本文从直观的角度将其起止时间规定为1991―1999年,而将随后的2000年和2001年都看成是第五轮经济周期上行调整的积累期。因此第五轮周期是从2000年开始的,2007年经济周期达到波峰,经济增长为13.4%,2008年后经济增长进入周期下行区间。

二、我国第五轮经济周期的界定

进入21世纪后,我国也进入了第五轮经济周期,这一点没有太多疑问,但从目前来看本轮经济周期是否已经结束,拐点是否已经来到?理论界目前没有统一定论,但确定第五轮经济周期的“拐点”对下一步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将把确定第五轮经济周期的“拐点”作为研究的重点。

按照“谷-谷法”划分2009年GDP增长8.7%并不是本轮周期的最低点,最低点是2001年,经济增长只有8.3%。如果以前期8.3%为标准,现在2009年经济增长8.7%就确定为谷底并不科学,那么唯一可以解释的是2009年我国经济还没有到谷底,第五轮经济周期尚未结束。按照经济周期的规律,2010年或者以后几年我国经济增长还会继续下跌,经济增长仍然乏力,采取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推动经济增长仍然将是中央政府的主要目标,因此确定第五轮周期的终结点必须十分慎重。经济周期波动的拐点,关键是看到在经济下滑的后面是否有强劲持续反弹的迹象。2010年刚开始用年度经济增长数据判断显然不符合实际,但我们从季度经济增长来着手分析也许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图2是总结1999年第一季度到2009年第四季度共11年44个季度我国GDP增长的曲线图,在这个曲线图上我们可以比较完整地看到第五轮经济周期的经济增长变化,并用经济周期理论的四阶段法来诠释该轮周期的全貌。

1、1999年是第四次经济周期的终结。1999年GDP增长7.6%,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把我国经济拖入了深水区,由于我国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1998年出口出现负增长,到1999年尽管部分亚洲金融危机国家和地区经济逐步复苏,我国外贸出口也转降为升,但由于国内需求仍然十分低迷,因此1999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长跌破8个百分点,创造了近十年来单季最低增长速度,尽管经济增长困难重重但复苏的迹象已经开始显现,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也进一步加大;图2中1999年第四季度呈现一处拐点,拐点后2000年国家经济开始复苏。

2、2000―2001年我国经济进入“复苏”调整阶段。两年八个季度GDP增长在七和八之间徘徊,最低7.9%,最高8.9%。这两年间是经济增长的积累期,这不仅包括国内需求的积累,也是信心的积累。国家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2001年国债余额已接近警戒线水平,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推动下,2001年第四季度经济已经稳定反弹,供给过剩的状况已有所好转。

3、2002年第一季度到2007年第四季度是本轮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2007年第四季度成为本轮经济周期出现的第一个顶峰拐点,经济达到增长的峰顶。这期间我国实现了平稳的、长达六年的经济扩张,是我国第五轮经济周期最好的阶段,属于经济的上行区间。经济增长幅度从2002年第一季度的8.9%到2007年第二季度的13.4%,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直到顶峰。同时物价水平也不断攀升,CPI从2002年的-0.8%上扬到2007年的4.8%,2007年11月CPI一度上涨到6.9%,创造了五年内的单月最高涨幅,通货膨胀压力有所上升。国家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从2003年开始将积极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调整为“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适度收缩了银根和政府投资,这样做效果明显,六年间我国始终保持着温和的通货膨胀率,没有出现由于经济过热导致的恶性通货膨胀。而相对温和的通胀对经济的持续增长是有益的。因此本轮周期出现长达六年的扩张期,这期间政府“反周期”政策运用功不可没。

2007年第四季度是本轮周期顶峰,经济增长达到了13%,这个顶峰同时也是拐点,2007年第四季度后经济开始下滑。而形成这个拐点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世界金融危机蔓延导致外需遽然减少,另一方面则由于五年来国家为有效控制通货膨胀一直采取相对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导致国内需求不足;加之2008年初国家对金融危机的危害性估计不足、宏观调控没有及时调整、紧缩政策使得国内需求雪上加霜。内需外需同时作用导致2008年我国经济开始下滑,经济下滑的同时由于国际能源价格的原因,国内通货膨胀却进一步加剧,2008年我国CPI水平达到了5.9%,创造了十年来的最高水平。因此反观2008年,中国经济的确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滞涨”现象。

4、顶峰拐点过后,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进入“紧缩”阶段。一年的紧缩后,2009年第一季度经济进一步进入“危机”阶段跌入谷底,本轮周期又出现了第二个拐点。2007年第四季度我国经济达到顶峰,随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2008年全年尽管增长9%,但与2007年相比仍然减少了2.7个百分点,从季度数据来看,2008年GDP的增幅逐季递减,第一季度GDP增长了10.6%,第二季度10.4%,第三季度9.9%,第四季度9%。但到了2009年第一季度GDP增长仅为6.1%,而这个季度可称为“危机”阶段,这个季度创造了近20年来的单季最低增长纪录,中国经济掉入谷底。从图2上看这个拐点非常明显,2009年第一季度我国经济见底后,第二季度经济开始快速反弹,而且反弹之势迅猛,经济增长了7.1%,第三季度上涨8.9%,第四季度竟高达10.7%。出现这个拐点的主要原因同样是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

通过对图2进行的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第五轮经济周期在历经2000―2001年两年的复苏期后进入长达六年的扩张期,这六年时间经济增长平均达10.3%,2007年年末经济开始下滑,进入本轮周期的下行区间。这个紧缩期持续了一年多时间,到2009年初跌入谷底,但很快在国家强大的“反周期”经济政策作用下,2009年第二季度经济就走出谷底强劲反弹,而且这种反弹之势在2010年还将持续。因此可以得出第五轮经济周期在2009年已经终结的基本结论。

三、我国第五轮经济周期的特点

1、第五轮经济周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持续时间最长,扩张期持续性最强的一轮周期。我国1977―1981年第一轮经济周期,持续时间五年,其扩张阶段是1977年和1978年两年,到了1979―1981年国家实行调整政策,其后三年经济步入周期的收缩阶段;1982―1986年第二轮经济周期,周期时长为五年,扩张期从1982―1984年共三年时间;1987―1990年的第三轮经济周期,时长为四年,扩张年份是1987年和1988年两年,1989―1990年经济又步入收缩阶段,并陷入深深的波谷之中;前四轮周期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是1991―1999年的第四轮周期,时长为九年,但扩张年份却只有1991、1992年两年,1993年就开始步入收缩阶段,此后持续七年下滑,这一轮周期成为扩张与收缩比率最低的一轮周期。

而我国第五轮经济周期从2000―2009年持续时间长达十年,除2000年和2001年为经济复苏期外,从2002年开始到2007年长达六年的经济扩张,经济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0.3%,物价平均增长速度仅为2.1%,真正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2008年和2009年两年收缩期,其扩张和收缩比也是改革开放后最高的,这充分证明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强劲。同时还值得注意的是,六年的扩张期还是在国家采取相对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防范通货膨胀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可以说六年的经济扩张其动力来自市场经济自身的增长性。这也充分说明了进入21世纪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不断完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而使经济肌体内部的有效需求得到不断的、稳定的释放。

2、第五轮经济周期是改革开放以来增势最平稳,周期波动振幅最小的一轮周期。经济周期振幅是指每个周期内经济增长高低起伏的剧烈程度,也称峰谷落差,是反映经济增长内在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而言,振幅越小,经济增长的内在稳定性就越高,经济增长的抗衰能力也就越强。改革开放后前四轮经济周期的振幅分别为5%、6.4%、7.8%、6.6%,均值为6.45%。而第五轮经济周期的振幅仅为3.1%,不仅低于前四轮的均值,而且也是改革开放后周期振幅最小的。这说明我国经济增长的内在稳定性显著提高,同时也说明国家“反周期”经济政策运用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第五轮经济周期这十年期间,我国经济有冷有热,有快有慢。2000―2001年经济复苏期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推动经济增长;2002年经济扩张期国家又采取相对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控制经济过快增长,降低经济增长热度,2008年宏观经济严重下滑后国家再次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加大政府投资,扩大国内需求,政府成为经济增长另一匹发动机,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第五轮经济周期振幅小、运行平稳,充分证明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3、第五轮经济周期是改革开放以来与国际经济周期运行最为吻合的一轮周期。我国经济受世界经济影响从改革开放后就显现出来,改革开放后十多年,我国之所以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外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这种影响日益加深,导致我国1991―1999年的第四轮经济周期出现长达七年的收缩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东南亚各国快速发展造成对我国投资以及出口的影响。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东南亚经济泡沫破灭把我国经济拖到谷底,随着2000年世界经济复苏,我国经济也开始走出谷底;无独有偶,2008年我国第五轮经济周期进入衰退期,其主要原因也是由于美国引爆的世界金融危机导致支撑我国经济的外需骤减,从而把我国经济拖入了下行区间,直到2009年下半年才开始复苏,我国第五轮经济周期的收缩期与世界经济周期呈明显的叠加状态。不难看出,21世纪以后我国经济周期受国际经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日益加深,与世界经济周期呈“同步化”发展趋势已成事实。

四、新周期的“反周期”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一是我国第五轮经济周期的拐点在2009年已经出现,2010年是第六轮经济周期的元年;二是我国经济在2010年已经进入经济增长的上行区间,控制通货膨胀应是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取向。

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增长,第六轮经济周期政府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1、在总结第五轮经济周期运行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改革,提高经济增长的市场内生动力。经济增长的动力一方面是内生的,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市场力量会不断增强,市场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力量和源泉;另一方面是外生的,政策作为一种外在力量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影响经济周期的形态或导致周期的变形。第五轮经济周期之所以时间长、扩张持续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市场内生动力被激活,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强化市场力量,就是要进一步推进改革,提高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尽管历经30多年的改革,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已显著提高,但还是存在一些严重问题,主要是各个领域和各地区之间的市场化程度严重不平衡;同时,制约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一些重要领域的改革仍然严重滞后。例如农村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等,只有随着这些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经济增长的市场内生动力才可能进一步激发。同时政府干预经济的一些行政手段也应逐步减少甚至退出,进而改革政府干预经济所采取的一些非常规的政策、手段和方法,为培育市场内生动力创造条件。

2、审时度势,科学判断我国宏观经济的变化,及时调整“反周期”宏观政策取向。基于第五轮经济周期拐点已经出现,宏观经济已进入上行区间这一基本事实,在未来一段时间要将“保增长”的单极目标逐渐变为“保增长、调结构和控通胀”等多重目标,将财政货币等“反周期”宏观政策从“积极稳健”向“双稳健”转变,有效控制各级政府固定资产的投资节奏,保持经济平稳。

宏观调控的重点是总需求,2009年国家4万亿政府投资砸下后社会投资需求已激活,甚至有过热迹象。因此2010年后宏观调控的需求管理应该以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为重点。

【参考文献】

[1] 斯蒂格里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 罗伯特・M・索洛、约翰・B・泰勒、本杰明・M・弗里德曼、詹姆斯・K・加尔布雷斯、N・格里高利・曼昆、威廉・普尔等:通货膨胀、失业与货币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 杰弗里・萨克斯: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 孙可娜:中国经济周期波动问题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上一篇:房产公司内设销售部门绩效契约模型设计 下一篇:试论解决中国现阶段通货膨胀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