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虹――“两弹”试验场上的勇士

时间:2022-09-10 06:28:04

为纪念“两弹”试验成功40周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出一则寻英雄启事――寻找“两弹试验七勇士”之一的河南入伍的勇士徐虹。谁也不会想到,高个子、大眼睛、高鼻梁、花白头发,一个月拿不到千元退休工资的某厂退休工程师徐虹,就是当年的“七勇士”之一。

笔者出于对勇士的敬佩,慕名采访了将门之子徐虹。

将门之子进酒泉

徐虹的父亲徐光华是江西赣州人,十几岁就参加革命。徐光华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锦州战役中身负重伤,至今他身上还少几根肋骨。

1944年,党的“七大”召开前,身为“七大”代表的徐光华带着身怀六甲的妻子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由于儿子生在延安,并且是在红五月出生的,徐光华就给儿子起名叫徐红。上学后,老师又把“红”改为“虹”。在马背的摇篮里长大的徐虹跟着父母转战南北,直到1957年身为少将的徐光华调任河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时,他们才在河南安了家。

1961年,国际形势非常紧张,征兵任务非常重。徐光华带头把正在郑州八中上高一、非常有希望考上大学的徐虹送去当兵。

当隆隆的火车把年仅十六七岁的徐虹和他的战友们从郑州拉到甘肃的酒泉时,迎接他们的是呼啸的狂风和茫茫的戈壁滩。他们没有经过新兵训练就直接开始修水库。他们住的是帐篷,二十几个人挤在一起,只能侧身睡。为了预防大风随时把帐篷掀翻,他们睡觉时都还得穿着大头鞋、戴着防护帽,把自己全副武装起来。睡困难,吃饭就更困难了,别说是蔬菜,就连土豆运到酒泉基地都会变烂,所以他们常年吃的是黄豆、海带。酒泉的风沙大,吃饭时还得准备一碗水,把菜涮干净了再吃。最困难的是冬天,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温,刚煮好的米饭过不了多久就冻成了冰疙瘩,让人无法下口。难怪在新兵刚入伍时,老兵会开玩笑说:出去尿尿要带上小棍,要不就冻上了。

环境是艰苦的,可再艰苦的环境也没有吓住胸怀报国之心的战士们,徐虹这位将门之子在这里一干就是八年。

有幸操作控制台

凡进酒泉基地当兵的,都要政审三代。凡进酒泉基地发射大队的,都必须是新兵中选的尖子,可以说是百里挑一。而要进发射大队的二中队,条件要求则更加严格,因为二中队承担着发射导弹的任务,工作在核试验的最核心部位――地下发射控制室。在这里工作,任务非常重、要求非常严、危险非常大,责任重如山。徐虹能进二中队,除了他胆大心细、勤奋好学、能力高素质强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将门之后的他,有时刻置生死于度外的决心和勇气。进入二中队的徐虹凭着自己过硬的技术,没有给父亲丢脸,很快就成为二中队的班长和操作手。

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地进行了原子弹爆炸试验。但那是用飞机把原子弹运送到指定的地点爆炸,所以外国人嘲笑我们“只有子弹,没有枪”。为了把原子弹与导弹结合起来,把“子弹”用“枪”打出去,基地的所有人都为之奋斗。尤其是钱学森等科学家为实现这个目标的科研攻关而日夜忙碌。基地司令员李福泽经常亲临一线,在徐虹他们班一蹲就一整天。

1966年10月,两弹结合试验就要进行了。经国防科工委专门批准,基地政委高震压、参谋长王世成、发射二中队中队长颜振清、控制系统技术助理员张其彬、加注技师刘启泉、控制台操作员佟连捷、徐虹等七个人,在两弹发射时留在地下发射控制室里,担负两弹试射时的指挥、测试、检查、燃料补加、点火发射等任务。这就是史称的“两弹试验七勇士”。

1966年10月26日,也就是两弹试验的前一天,一大早,戈壁滩天气骤变,大风呼啸、飞沙走石、天昏地暗,能见度非常低,但上级的命令是,试验如期进行,所有人员、设备按计划进场。

徐虹他们在按规定提前一天进入发射阵地时,都写下了最后的决心书、准备了一个星期的干粮,因为地下控制室离发射点只有100米远,万一发射失败,原子弹巨大的震动力与冲击波将会把地上所有的一切震碎、烧焦!进入阵地的当天,令徐虹他们想不到的是聂荣臻元帅亲临第一线,并来到他们面前看望他们。晚上,国防科工委的首长还为他们一一戴上像章,为他们加油鼓劲。

1966年的10月27日上午8点50分,离发射时间只剩下10分钟了。这时,十几平方米的椭圆形地下控制室里只有徐虹和佟连捷坐在仅有的两把椅子上忙碌着,其他人都站在他们身后聚精会神地观看着。随着倒计时的来临,徐虹和佟连捷全神贯注地按照程序拧动钥匙。只听一声巨响,随着地面上一阵火焰喷出,导弹携着原子弹冲向了无垠的天空……

故地重游多感慨

导弹携着原子弹试射成功了,徐虹他们顾不上欢呼,就冲出控制室,迅速地完成了随后的工作。当晚,基地举行庆功宴,“两弹试验七勇士”被安排在主桌,聂帅带着大家轮流给他们敬酒。庆功后,徐虹因这次两弹试验中的出色表现荣立了二等功。1968年,徐虹带着“打的导弹比子弹多”的自豪转业回到了河南,开始了严守秘密、默默无闻的生活。

不久前,徐虹应邀回到了他阔别数十年的第二故乡――现在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面对笔直的公路、高耸的现代化航天城,徐虹在感慨这里已变成一座现代化城市的同时,脑海里闪烁得最多的还是数十年前的戈壁滩、帐篷、地窝子以及与他一起奋斗在这里的战友们。当他来到当年的地下发射控制室时,驻足良久,仿佛又看到了当年的场景……

他难忘战友佟连捷。就在发射的当天,与他一起担负发射操作重任的战友佟连捷身体不舒服,闹起了腹泻。为了确保佟连捷能够顺利完成两弹发射任务,不但发射二中队特地制订了七套预案,而且基地首长还向队医下了死命令,不管用什么办法,一定要确保佟连捷在发射操作时的两个小时内不拉肚子。佟连捷在战友们的帮助下,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硬是撑着病体与徐虹一起圆满完成了发射操作任务。

他难忘担负抢险任务的战友。他们为了在发射失败时能在第一时间把“七勇士”抢救出来,制定了一套又一套预案,演习了一次又一次,最后还纷纷写出保证书。

他难忘自己当年进入阵地时喊出的誓言――“死就死在阵地上,埋就埋在火箭旁!”

最令徐虹忘不了的是来自家乡河南的“式”英雄王来。当王来运输的导弹加注燃料意外起火燃烧时,为了避免灾难性事故的发生,成为火人的王来毅然放弃战友们的扑救,冲向了沙漠深处。事故避免了,可王来却永远长眠在这戈壁滩上。

面对眼前的现代化设施,徐虹感叹岁月流逝、青春不再,当年大漠中的骄子,如今已满头花发。但他无悔,因为他在这里度过了自己人生最辉煌的岁月。

责编/文波

上一篇:“志存高远 脚踏实地” 下一篇:水与健康长寿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