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情境探疑”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时间:2022-09-10 06:15:52

利用“情境探疑”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一、情境探疑简介

情境探疑的实质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先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自学(看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习题等)。“后教”: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发动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解决自学中暴露的问题与存在的疑难。

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还可根据教材的特点采用一些变化的形式。但不管这些课堂教学的结构怎么变,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体现了两条线:一条线是充分放手让学生学和练,这是一条明线,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条线是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这是一条暗线,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情境探疑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四步: “提出目标,指导自学,质疑讲解,练习巩固”。

二、灵活合理使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顺利自学

(一)整合教材内容 修复思维体系

案例1:“轴对称、旋转对称、中心对称”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课本将“轴对称”安排在初二第一学期,内容有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性质、区别与联系、作图,典型应用等,内容完整,结构合理。“旋转对称”和“中心对称”安排在初三第一学期,内容支离破碎,如只介绍了旋转、旋转中心、旋转角的概念、旋转后一对对应点的性质。而练习题中又涉及到了有关旋转的作图;应用旋转变换进行证明;计算;判断某个图形是否旋转图形等的题目。本来“中心对称”是“旋转对称”的特殊情况,但课本并未提及这两种对称之间的关系。如果让学生按课本呈现的内容进行自学,别说应对中考,就连课本练习题也无法完成,如果教师靠课后追加习题课的方式进行弥补,那也只能起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作用,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所以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我做了如下的整合。

课前作业:复习整理“轴对称”这一节所学的各项内容。

自学指导:

第一步:回顾“轴对称”这一节所学的各项内容。(教师根据学生复习情况进行抽查并作适当的补充,可用媒体展示有关内容。)

第二步:第一组学生类比轴对称的有关知识点和具体内容,参考课本和练习册,用10分钟查找“旋转对称”的有关内容,把它们写下来。第二组同学以同样的方式完成“中心对称”的查找任务。

第三步:把你查找不到的知识点记录下来,先向同桌或邻桌咨询。

第四步:两组同学的代表向教师咨询查找不到的内容。

第五步:两组同学分别汇报查找到的内容。教师作适当的板书。(板书设计突出三种对称的鲜明对比)学生归纳记录。

第六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三种对称的联系与区别。

第七步:自学教师出示的三种对称中典型的应用题。

第八步:课后查找有关旋转对称和中心对称的典型练习题(类似例题)。

设计意图:课前作业是为了给同学提供对比分析的材料。课上将学生分组,安排他们自学不同的内容,不但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可以节约学习时间,关键是能让他们体验向同伴学习的重要性,真正做到共享资源。教师通过收集两组同学的自学内容,巧妙地板书内容,将三种对称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找到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查找同类练习题是为了让他们形成解题能力。这样的设计,旨在用系统的观念,建构的思想,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于区别,修复课本不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营造自学氛围,激活求知欲望

案例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课本内容在图形特征方面描述的比较详细,通过“观察”介绍生活中两圆的各种位置关系,通过“探究”揭示了两圆在五中位置关系下公共点的情况,这样的安排比较适合学生自学,但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内容——用数量关系描述两圆的位置关系,只要求学生讨论,至于从那个方向讨论?具体讨论什么?只字不提,这种简单内容细说,复杂内容一笔带过的呈现方式,会使学生在自学时处于茫然状态,其结局极有可能是有讨论而无结论。既浪费课堂时间又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所以,本节课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自学指导:

第一步:回顾: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分钟)

第二步:观察:用多媒体演示两圆的运动过程,注意两圆的位置关系。(2分钟)

第三步:画图:画出你观察到的两圆的各种位置情况。(5分钟)

第四步:探究:用线段比较大小的两种方法,比较两圆半径与圆心距在五种位置下的大小关系。(10分钟)

第五步:自学课本例3,注意解题格式。

第六步:当堂练习。

第七步:讨论:圆是轴对称图形,两个圆是否也组成轴对称图形呢?如果能,找出对称轴。(教师演示实验)

设计意图:“回顾”是为了让学生类比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研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观察”多媒体演示过程是让学生快速学会简单内容,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动手画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考查他们的观察效果。“探究”中指给他们具体的学法,可也减少自学中的盲目和无效行为。“讨论”是为了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高层次,培养思维的深刻性。这样的设计,旨在通过活动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积极自学和合作探讨,从而提高课堂自学效率,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对数学学习的持久兴趣。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第四中学)

上一篇:学好英语,从基础开始 下一篇:初中物理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