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大豆高产栽培措施

时间:2022-09-10 05:57:43

春大豆高产栽培措施

摘要 介绍了春大豆的高产栽培措施,包括确定播期、开沟整畦、晒种、除草、密植、育苗等方面内容,以提高春大豆高产种植水平,为农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 春大豆;高产;栽培措施

中图分类号 S6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106-01

春大豆是新兴豆类蔬菜,具有豆粒丰满、鲜食口感好等特性,现将春大豆的高产栽培措施介绍如下。

1 确定播期

播种期要根据海拔高度和栽培方式,并结合上市时间来确定。设施种植及采用拱棚和覆盖地膜的方式均能够使播种期提前。辽鲜1号最早可以在1月中旬种植,露地栽培播种期在3月中下旬。海拔小于400 m的种植区域,为使其尽早上市,还可以采取育苗移栽的方式种植。田间试验表明,将辽鲜1号的播种期提前,有利于其出苗、根系发育、植株生长,为早熟和高产打下基础[1-2]。但该品种的播种日期也不是越早越好,具体要根据种植地的气温来确定,一般气温大于10 ℃即可开始播种。当种植地的海拔大于400 m时,可以适当晚播,使其在市场的供应时间较长,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若错过播种期,高温天气不利于大豆生长,其产量和品质都会降低[1-2]。露地栽培可于3月18—20日散直播,机械开沟、沟泥覆盖后再覆盖薄膜,用种量90 kg/hm2,3月26日出苗,3月29日齐亩,5月上旬开始开花,5月中旬开始结荚,6月上旬鲜豆开始出售,直至6月下旬。

2 开沟整畦、晒种、除草

2.1 开沟做畦

大豆根系发达,应选择土层深厚、有排灌条件、肥力中等以上的壤土种植。土壤过酸,要施适量的石灰和草木灰。不选重茬、连茬地块。经过整个冬天,土壤板结严重,透气性差使大豆根系不能够正常生长,不利于夺取高产。为了给大豆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播种前要精细整地,同时要结合整地开沟(宽0.2~0.3 m,深0.15~0.20 m)做畦,使田块排灌条件良好,避免因为土壤水分过大而降低大豆瘤菌活性,削弱其固氮作用,应为大豆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2.2 晒种

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晾晒主要有以下2个作用:①降低种子中的含水量,使其趋于同一值,有利于大豆出苗。②使种子胚中酶的活性增加,使种子尽快萌发[3]。

2.3 除草

春季气候多变,播前1~2 d用10%草甘磷500 mL加60%丁草胺乳油100 mL对水喷施畦面。在毛豆三至四叶期用高效盖草能40 mL/hm2对水喷施,能有效地防除多数杂草,部分双子叶杂草可结合培土清除。

3 合理密植,足苗高产

大豆产量与结荚数密切相关,而结荚数由种植密度决定。因此,合理的种植密度不但有利于大豆获得较高的鲜荚产量,而且还有利于鲜荚的质量和品质的提高。由于辽鲜1号的种植密度主要是由其品种自身的特性和种植地的土壤营养状况来决定。该品种的植株矮小,抗倒伏能力较强,可以适当密植。一般该品种的种植密度为37.5万~45.0万株/hm2,采用宽行窄株种植。建议播种2~3粒/穴,播种量控制在97.5~127.5 kg/hm2。

4 培育壮苗

4.1 灌足底水肥,确保窝内土壤墒情

种子的百粒重较大,充足的水分有利于出苗。种子窝内的湿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较大,一般要求窝内土壤湿度为90%。灌足底水肥,确保窝内土壤墒情是豆种出苗整齐的关键。在播种前最好用清(人、畜)粪水灌窝,不具备条件的地方也可用清水。如在播种前有有效降水,土壤湿度较大,也可直接播种[4]。

4.2 地膜覆盖

采用覆盖地膜的种植方式主要有以下优点:①有利于提高土温,降低土壤水分蒸发量。②暴雨过后,土壤透气性依然良好,不宜发生板结现象。③地膜覆盖将减少杂草萌发量,避免杂草与大豆争光、争水、争肥现象的发生。

4.3 育苗移栽

直播是一种简单易行的种植方式,但一些地区由于气候和海拔因素的影响,不适宜直播,可以先育苗然后进行移栽。育苗地要求选择土壤肥沃、排灌良好、避风向阳的地块。播种后要进行地膜覆盖,培育壮苗。将培育的壮苗适期移栽,一般移栽的标准为幼苗2片单叶。

4.4 注意适当补栽苗

播种期天气变化较大,且土壤条件和播种情况对出苗都有较大的影响,容易造成缺株断平。播种时最好在行间集中播种一小部分预备苗,以作查苗补栽用。另外,增施磷、钾肥,早施苗肥、花肥,切实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治病、虫、鼠害,适时收获,夺取高产[5]。

5 参考文献

[1] 张飞剑,董红霞.鲜食大豆无公害生产技术[J].农技服务,2008(4):15-16.

[2] 刘艳侠,胡柯,王爱武.鲜食大豆高产高效栽培[J].吉林蔬菜,2007(3):27.

[3] 张明荣.南充市春大豆播种的技术要点[J].作物杂志,2001(5):35.

[4] 张明荣,吴海英,邓丽,等.南豆5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大豆通报,2004(2):14.

[5] 吴早贵.浙江省菜用大豆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04(6):297-299.

上一篇:冠县玉米褐斑病的重发原因与综合防治 下一篇:5种杀虫剂对烟粉虱的田间防治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