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生活 让真情在文章中焕发光彩

时间:2022-09-10 05:25:14

走近生活 让真情在文章中焕发光彩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8-0077-02

感情是写作的最重要因素,是写作的能源和原动力。写作的情感绝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巧妙地调动真情实感,发挥真情的威力,写出富有个性和真情实感的佳作。

当代著名作家海岩在谈到创作时说:我认为什么东西一进入到创作的层面,就不是技术问题了,而是情感问题。但当今中学生的作文中,缺少的就是“真情”。一篇报道曾指出:中国人第一次被教会说谎是在作文中。此话不无道理。“文品即人品”,如何让学生保持纯真?怎样调动学生写作时的真情实感呢?

一、留意生活,贴近心灵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 叶圣陶先生还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现代中学生学业重,课余生活不够丰富,如果再不留心生活,积累相关素材,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是空之无物,虚情假意的。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留意身边发生的一切,用心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间,并将丰富多彩的事物记在心中,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哪怕是一件细微的小事,一个小小的微笑,一丝淡淡的心绪。教师让学生从这些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有所发现或感悟,使身边的这些事物成为写作的“素材仓库”,作文时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只要学生的心灵之窗打开了,教师就可以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诱发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较为稳定的情感素质,形成体验―积累―吸收―升华―再体验―再积累―再吸收―再升华的良性循环,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并有意识地用丰富的情感去唤起、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真情”是学生在习作中“活的灵魂”,它应是情感的升华。在对学生作文辅导时,教师不应过分强化思想的崇高性,更不应迎合某种需要而写一些尴尬且粗糙的文字。当前很多中学生的作文仅满足于堆砌辞藻,内容情感却大多空洞虚假。说起坚强,就是父母去世,自己如何承受孤苦而默默成长。其实坚强可以是跌倒后的爬起,亦或是受伤后的微笑。写到母亲,都是勤劳善良,忠厚朴实,当我生病时,用她那娇小的身躯背起我跑向医院。母亲有其共性,更有其个性,泼辣,做事雷厉风行,也是母亲的形象;平时默不做声,遇事果敢坚定,这也还是我们的母亲。“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有意识地去观察生活,就能使我们的内心与大千世界相通,从而使生活成为我们抒写真情的源头活水。

二、细节为真情添彩

没有细节的真实,就没有文章的真实。巴尔扎克说:“唯有细节才组成作品的价值。”细节描写的目的是要使文章生动形象,做到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能给人以真切感受。①仔细观察,选出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例如《一面》中对鲁迅“根根直竖”的短发、“浓墨隶体一字”的胡须的描写,就抓住了鲁迅外貌中最有特征的地方,写出了鲁迅的战斗精神;②调动各种感官,多角度描写。此外,巧妙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也可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

话题作文的写作,特别是写记叙文,为了某种情节的需要,也可以有虚构成分,但虚构并不是虚假。一些得高分的高考作文,往往采用文学创作的手法,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反映了生活的本质,抒发了真挚的感情,所以能感动阅卷者,获得高分。细节真实并不是生活琐事的“拷贝”,而是应该符合生活的必然规律。一些考生由于平时对生活观察不细,生活圈子又较狭窄,作文时只能凭主观想象,往往在细节上失真,从而导致阅卷老师对整篇文章真实性产生怀疑。

三、真情离不开语言的精推细敲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文章是以语言为基本手段来反映客观事物的。高尔基指出:“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工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

刘勰曾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白居易也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清。”这就是主张写作时要融入情感。真实是文学作品的生命,感情是文学作品的血肉。我们写作主张“我手写我心”。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朱自清的《春》,写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个“钻”字就写出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江苏高考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多次强调,文章没有阳光不要紧,但应该有月光;如果没有月光也不要紧,但应该有星光;如果没有星星也不要紧,但至少应该有萤火虫;如果连萤火虫的那点光亮也没有,那你的文章就太黯淡了。文章的亮眼之处不仅仅表现在观点的新颖、立意的巧妙、选材的别致、情节的生动等方面,还应该表现在语言的新颖、生动、活泼上,哪怕是一段妙语连珠的文字,或者一个美妙深邃的句子,或者一个内涵沉甸的词语。比如一位同学写到父亲的“背影”,“看着父亲的背影,想起家庭生活的艰辛……”,这里的“看”只是表示一般动作,远远不能承担起文章所饱含的对父亲深厚的爱,或者说“看”削弱了对父亲深深的敬意,不如改为“望”更拳拳、更沉沉、更眷眷,因为“望”有凝视、神往之意,比“看”多一分心灵的震撼!像这样的语句,即便不改也行得通,但是一旦修改提升,必然增添文章的神韵,令人无比感怀动容。生活语言也如此,课堂上,老师见一名学生,便询问:“该同学哪里去了?”“大便了!”同桌回答。全班哄堂大笑!等笑声平息,老师说:“用‘大便’一词太不雅了,好像有懒牛懒马屎尿多的嘲讽意味,你能否换一种说法?”同桌回答:“上厕所。”老师:“这个词不俗不雅,但体现不出你与同桌的友情。”同桌:“方便。”老师:“嗯,这个词足以表现你对同桌的尊重。”从“大便”到“方便”,同学之间的情感走过了由“嘲笑”到“尊重”的心路历程,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和感化,这便是语言的审美功能,通过精当词语和句子的推敲,传递着的是一份极富神韵的情感。

语言是一切思想情感的载体,写作是一种私人活动,是我的认识,我的体验的一种表达,只有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才能真实地反映作者内心的思想情感。所谓语言要有个性其实就是什么人说什么话。

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语言。性格不同,语言殊异。同是火爆脾气,武松的语言率直坦荡,鲁智深的语言耿直刚烈,李逵的语言则憨直鲁莽。

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语言。农民语言的朴拙,工人语言的直率,军人语言的坦诚,商人语言的圆通,知识分子语言的雅致,无不打上了职业的烙印。

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语言。孩童的语言天真活泼,青年人的语言大胆爽快,中年人的语言成熟稳重,老年人的语言睿智深刻,这些都与年龄有一定关系。

不同的心境有不同的语言。同是一怀愁绪,有人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有人是“借酒浇愁愁更愁”,有人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有人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还有很多很多的“不同”,正是这些“不同”,构成了语言的个性,也正是这些个性使得我们的语言世界绚烂多姿、异彩纷呈。我们只有从思想上充分认识语言的“个性”,才会付诸笔墨,从而打造出富有个性的语言。

“言为心声”,不同思想,不同经历,不同地位,不同性格的人,其语言也是不同的。鲁迅曾说过:“如果删掉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能够让读者从“各人有特色的谈话”中来“推见每个说话人”,这便是成功的语言描写。能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语言是思想和感情的外衣,是借以抒发我们感情的工具,所以我们指导学生写作时,应要求他们用心去写,让心与文字一起飞翔,让真情在飞扬的文采中燃烧。

上一篇: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人文性 下一篇: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