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国资拍卖 像雨像雾又像风

时间:2022-09-10 02:13:22

"先是党报放出一点消息,再让一家社会类报纸刊出名单,最后再是党报登出名单。我看,这是政府有意试水,看看大家的反应。"

西安出售国资的消息已有一段时间,但西安商界如此判断的人仍不在少数。因为从表面情况看来,这种说法很站得住脚。

然而,记者采访所及,却发现事情并非完全是这样。

政府态度坚决 企业低调应对

从西安市有关领导的表态看,这次好象确实要动真格的。

西安市经委主任张普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反复解释,目前"西安的国有企业,绝大部分属于竞争行业,退出是必然选择"。而且有消息说,西安市有关领导已经表态:如果有人阻挠收购企业进入,人可以先回来(免职)。

记者开始拔打电话咨询西安部分待售企业对此事的态度,多家企业都表示:"我们对此事一无所知","我们并不知道自己被挂牌了","具体怎么办,去问经委吧"?对此,西安经委的说法是:不会制定出整齐划一的办法,因为操作必须以"一厂一策"具体进行。当然大的原则还是有的:"将国有独资或国有股一股独大的企业的部分产权,在产权交易市场公开挂牌出让,利用外资、法人间相互参股、非公有制及民间资本入股、职工持股、债务重组、股票上市等多种方式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同时建立劣势企业的逼退机制,对劣势企业实施兼并、破产、关闭、承包、租赁经营、委托经营等多种形式。"

那么,这些形式企业该如何取舍呢?记者选择西安市水泥制管厂进行了重点采访。

职工:有人欢喜有人忧

作为西安市首批拍卖的60家企业之一的西安市水泥制管厂,在这次大的变革来临之际,全厂上下却表现出了一种少有的冷静和安然。记者到该厂采访时,但见车间机器轰鸣,一片忙碌,看不出一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恐惶和忙乱。

该厂创建于1951年,现有职工1148人。近年来,周围的数十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市场冲击下,纷纷倒闭、转产、或被兼并,但作为目前西北地区最大的水泥管材生产企业,该厂非但没有被市场淘汰和竞争对手挤垮,反而一年一个台阶,稳步发展,相继承揽了西安市二环路修建、咸阳国际机场扩建和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拓展等众多较大建设项目的生产任务。去年,该厂生产销售收入一举突破4000万元,居西安市同等企业之首。

这样一个前景看好,潜力巨大,效益递增,人心稳定的企业,现在突然面临一个大的机制转换,干部职工真的会安之若素、无动于衷吗?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大部分职工内心其实对企业的机制转换十分关心,也许由于年龄、工龄、资历等等有所区别,他们所关心的方面和范围有所不同罢了。

一位即将退休的李姓老职工告诉记者,说实话,我们厂子这几年生产经营还算可以,比上不足比下绰绰有余,每月工资照常发,奖金多少总都有。也不知政府咋想的,非要来个一刀切,说卖就要卖。这卖好了还好说,万一卖不好,厂子搞垮了,我们这些在企业干了几十年的职工老来依靠岂不要落空?到时候谁来为这事负责?!

而另一位年届不惑的该厂中层干部赵,更多考虑的也是企业转制后自己的位置问题。他说自己好不容易一步步从基层干上来,现在单位里享有一定的权限和待遇,如果将来企业性质发生转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是否也会随之改变;过去努力奋斗的结果,是否会一起丧失。所以,他觉得在改制实施之前,政府对这些问题应该提前有一个明确的政策。

对企业改制表现出最大热情和支持的,则是一些年轻职工和刚进厂不久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学生。他们认为国营企业早就该进行这种改革了。这几年厂子虽说是正常运转着,职工工资也没有拖欠,但整体上早就呈现出一种迟暮之气,鲜有活力,使人时时有一种大厦将倾的危机感。再说,普通工人工资的基数实在太低,与外面相比,还不及一般私营企业的一半。与其这样不死不活地空耗着,还不如来一次翻天覆地的彻底变革。他们告诉记者,象这种历史悠久,包袱沉重的国营企业,变不一定能彻底解决问题,但不变最后则一定难逃厄运。这是由它的机制所决定了的。所以他们举双手赞成企业改制,并希望与外界联姻早一天成功。

企业管理层:雾里看花

记者随后走访了该厂负责对外接洽商谈的总经济师张顺甫,了解该厂目前拍卖的进展实施情况。张总向记者介绍说:西安市水泥制管厂面向社会公开拍卖的消息见报后,最近一个时期,前来洽谈和电话联系的全国各地客商络绎不绝,使他们应接不暇。其中较大的企业有:山西吉煤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乘数投资公司、陕西兰溪集团、陕西银河电力集团、西安市雁塔区房地产开发公司、西安群贤庄房地产开发公司、西安华夏汽车贸易公司等十多家企业和单位。鉴于该厂独特的产品结构,以及地处城乡结合部位良好的地理环境,各地客商对与该厂合作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但是,对于这一现象,厂领导却喜忧参半。喜的是"香饽饽不愁卖不出",说不准真能找个好亲家。这样不但厂子发展有了依托,职工的工作以及福利待遇也会有个好的安排和转变。忧的是现在大多洽谈还是纸上谈兵。因为在洽谈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和忧虑。

张总说,当初西安市公布的企业基本情况介绍,仓促间与事实有着较大出入。比如该厂拥有土地面积396亩,按目前市场最低的转让价格,价值也接近上亿元人民币。如果用于房地产开发,拍卖价将会更高。但公布的材料中,依据的却是历史评估价,该厂包括厂房、生产设备以及土地等等包括在内,总资产只有9425万元。一些客商就是冲着这个前来洽谈的。但了解实际情况后,发现根本不是那回事。不禁大失所望,由此也对政府和企业的信誉产生疑虑。

此外,关于国营企业如何进行拍卖的具体步骤和措施,西安市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政策出台,这样使得该厂在与客商洽谈过程中,常常无据可依,难下定论,许多原本可以马上拍板定夺的事项,也只能一拖再拖。所以,直到目前,该厂企业拍卖事实上还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采访结束时,张总对记者说,该厂领导层对政府这一决定意见高度统一,绝无异议,将坚决配合支持并认真贯彻执行。但作为政府,一旦决定了某项事情,也便要雷厉风行地全面推进。而企业目前迫切需要的,是市上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出国企拍卖的相应政策。比如说企业原有土地在拍卖过程中的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以及房地产开发征用等,到底该如何定价?企业现有厂房、设备以及物力、人力资源等等,究竟该怎样科学地评估?而且,企业转制关系社会稳定,工人安置问题,干部的留用任免问题,职工的医疗养老保险一系列问题,政府也都应充分考虑进去,并尽快拿出相应的规定办法和解决方案。这样,在企业转制过程中,既可防止国有资产无形流失,企业自身在与客商洽谈过程中也才会心中有数。

国资委加速 强势资本看好商机

西安出售国资的大动作,在斩获无数眼球之后,究竟会有多大的实质性进展?理所应当地成为最有价值的新闻。但就在此时,一种新的观点迅速引起关注:西安赶在国资委成立之前匆匆叫卖国资,会不会引起"麻烦"?

尽管早在2002年底,可能成立国资委的消息早在财经界被传得人尽皆知,但国资委具体的设立、职能、管理范围仍需官方一个确切的说法。因此,国务委员王忠禹在今年两会上公布的国资委的具体设置,就备受关注。根据这一方案,新设的国资委将"由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监管范围包括中央所属企业(不含金融类企业)的国有资产。"作为两级管理的表现,"地方所属企业的国有资产,由改革后设立的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负责监管。"

如此一来,稍显大张旗鼓的西安国资改革便省去了许多担心:国资委的成立只是要"管好"国资,而且是有效率地管好"大国资",如最新消息说,44家大型国企的负责人需国资委任命一事。所以,对地方企业更了解、更掌握主动权的地方政府对国资的处理,只要不违反相关法律,都会受到国资委的包容,甚至还会受到国资委的鼓励。毕竟,"中央政府和省、市三级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资格,使得国资管理体制更接近于实际,变得更具可操作性"。这一观点,出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

政策上没问题,市场当然更没问题。在西安宣布大幅退出国资的消息后,西安本地的金花集团、西安正大等知名企业都有所动作,外地则有新疆德隆、尤其是中银国际等巨人现身。记者观察,德隆的说法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2001年,德隆旗下的"湘火炬"控股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并与陕西汽车齿轮总厂联合成立法士特齿轮公司,截止目前,法士特在代表全国最高水平的8JS130T双中间轴变速器市场上,已经占据了国内15吨以上重型汽车85%的市场份额。

中银国际的出现,则多少令刚刚热情高涨的中介机构倍感压力。与"深度杀入"的中银国际相比,到西安市经委报到的省内外的50多家律师和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证券公司,在中银国际面前,实力与影响相去甚远。这一事件的具体时间是2003年2月20日,在与陕西省政府签署了同样的协议后18个小时,中银国际与西安市政府签署了《财务顾问服务框架协议》,由于这一"全面合作"的协议已"地下协商"了很久,签约双方且均是最高规格--西安市委书记、市长孙清云,中行方面则是行长兼中银国际董事长刘明康。故而,中银的实质动作还没有展开,外界已有分析说:"正是出售500亿国资的这枚重磅炸弹,引爆了三方合作的序幕。"采访结束后,记者又得到一条来自西安的最新消息:该市公用事业将迅速向市场开放,不但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外国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形式参与"公用环卫"设施的建设,还会对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经营性"市政设施,进行公开招标,选择投资主体。

显然,国资改革肯定不会是一阵风,而是大势所趋。现在人们最关心的是,60家待"嫁"的企业,谁将第一个披上"红盖头"?

上一篇:劳动合同期满未终止的法律后果 下一篇:国有产权制度改革还要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