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课程标准追求高效课堂

时间:2022-09-10 01:45:22

把握课程标准追求高效课堂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中学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新标准、新教材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虽然一轮课改已经结束,但是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我们要重新思考和重视一些问题,认真把握课程标准,实施高效有序的课堂教学。

一、从数学课程标准出发,认识新形式下的课堂教学

第一,认真研究《标准》、教材。教学之前我们若想整体把握一节课的内容,就必须弄清以下问题:《标准》对教材该部分内容所提出的“知识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等是怎样说明的?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教材来体现和达到这些目标?《标准》对该部分内容提出的“教学建议”是怎样的?如何创造性的实施其“教学建议”?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是备好课的前提。

由于不同地区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知识发展水平不同,全国材只可能提供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按适合各地区一般学生的情况来编写,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每一部分内容都能提供丰富的情境素材,即使提供了一定的情境素材,也不一定就适合每一个班的学生。甚至由于编写时间的仓促,教材的编写内容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对教材的处理,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深入钻研《标准》、把握教材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科学的对教材进行删减、增补、重组等。

第二,认真研究课堂活动。这堂课有哪些数学活动可以安排?怎样组织数学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怎样与学生互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价和调控?哪些活动可以通过课件展开?哪些活动要借助其他媒体和工具进行?另外,学生在探索和“做数学”的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哪些?可能的发现有哪些?如何引导和评价?这些问题也应在备课时认真研究和思考。

第三,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者的关系。新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应坚决摒弃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坚决反对重纪律、轻情感,重知识、轻思维的现象。

二、创设设问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问题—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事实上,学生学习知识过程的本身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无论是对知识的理解,还是知识的运用,都离不开知识产生的环境和适用的范围。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新课的引入过程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1.引疑激趣法

在央视由著名节目主持人李咏主持的“非常6+1”中有一个栏目叫“竞猜价格”,你知道如何才能最快速度的猜准价格吗?

通过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增强了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2.巧设悬念法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情境,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引发求知动机。

如今天以后的天是星期几?这样的问题唤起了学生对二项式定理应用的浓厚兴趣。通过在学生的认识冲突中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境,以激起不断探求的兴趣,既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愉悦,又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事实上,现阶段所使用的新教材在每一章的引言中均有这样的设置。同时,教材增加了不少与现实联系十分紧密的内容,为数学教师提供了宽广的知识平台,为新课引入的设问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以形助数法

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是研究数学的重要方法,“以形助数”是数形结合的主要方面,它借助图形的性质,可以加深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体会概念、公式、定理的几何意义。

如已知函数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当x≥0时,f(x)=x(1+x),画出函数f(x)的图象,并求出函数的解析式。

学生在完成此题的过程中,通过作图,找到特殊点,然后再确定解析式。显然,他们并不会满足于这样“拄着拐杖走路”,很希望能脱离函数图象这一中介的辅助,“脱离拐杖而独立行走”。于是他们会问(或者老师启发):若不作函数图象,能求出解析式吗?在完成此题目的基础上,他们也许还会尽一步发问:此方法可以推广吗?对一般的奇函数也适用吗?若为偶函数又该怎么处理?经过这样一连串的发问,该题目的解决过程就显得丰满、充实,达到了以点带面、把“薄书读厚”的目的,这样知识的升华就显得润物细无声了。

4.联系实际法

新课标指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对生活起指导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生活和生产的实际而提出问题,创设实际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这样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数学问题,如银行分期付款、商品打折、最优化等经济问题,市政建设与环保问题,时政新闻,计划决策问题,广告的可信度问题,等等。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县建陵中学)

上一篇:与时俱进探究物理 下一篇:努力打造中学语文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