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信息交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9-10 01:34:59

手机信息交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4年8月,一系列女大学生“失联”的消息频频见诸媒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关注学生命运及“失联”这一社会问题时,人们忽略厂手机及其在人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仔细分析部分案例,我们发现,手机及其所带来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已成为社会的一个重要危险源。

在“重庆搭车女孩高某失联案”中,“失联”少女高某的兄长事先为其联系了一辆车,可当司机赶到时,高某已错搭另一陌生车辆离开。据新闻报道可知,高某兄长或未将车辆信息、司机信息、等车地点、等车时间等一并完整地传递给高某,或高某并未注意这类信息;高某自己在得知搭错车后,又未将司机和车辆的详细信息准确地传递给家人;高某搭上了错车之后,也没有通过手机确认过司机和车辆等信息。无论是高某兄长还是高某本人均过于依赖“实时沟通”的巨大“效力”,未考虑到信息有出现断裂的可能,欠缺信息危机意识。

手机信息交往存在的缺陷

手机作为一种信息传递工具,凭借其便携、即时、互动等特点,以“第五媒体”的身份傲立传播领域,但手机信息交往也存在诸多缺陷。

1.使用主体异化

传统媒体更多地占有人们的休闲时间,而手机则是对人们必要时间、工作时间和休闲时间的全面占领。人们对手机的过度依赖不仅影响个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而且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用“异化”一词来形容手机对人们的影响: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主体,手机的使用者沦为手机的附属物,处于被动地位。

2.交往内容碎片化

手机媒体打破了人们在信息交往中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人们无需出门留字条、在电话亭苦等电话、提前约定见面时间地点,传统的交往方式得以改变。手机的通话、短信功能,以及在联通网络条件下的各式聊天工具,都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交往的效率。但也正因为手机的便捷和即时,人们在传递信息时不分主次,内容常以简短的碎片形式存在。然而碎片信息之间无必然联系,缺乏传统文本模式的严谨,导致信息内容没有精准传达。

3.交往过程易断裂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应用轮番上场,功能愈发强大,人们对手机更加依赖。缺乏忧患意识的人们,忽略了手机在信息传递时的诸多不稳定性。手机会出现丢失、停机或者无电、无信号等各种突况,交往过程容易断裂,最终导致交互双方无法联系。

不仅如此,随着手机越来越智能化,人们对电话号码的记忆能力也不断下降。笔者做了一个小范围调查(在67人班级内所做的普查),一名普通大学生能记住2~5个电话号码。试想一下,当手机丢失或在紧急情况下无法使用自己的手机时,人们的远程交往将如何进行?

手机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手机媒体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除了具有网络传播的各种优势外,还打破了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的限制。人们能够随时随地接收文字、图片、声音等各类信息,实现了用户与信息的同步。手机媒体的发展对信息交往产生_了广泛的影响。

1交往频繁

手机媒体促使信息交往更加密切。在手机出现以前,人际互动与社会交往的主要方式为“面对面”交流。手机“一对一”的精准往让交往方式发展到语音通话、短信交流乃至即时视频。手机交流的“去现场性”得到极大发挥,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大力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虚拟交往空间的产生。因此,如今的信息交往在手机媒体的推动下更加密切。

人们通过手机的间接交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面表达情感的压力。例如在发展活跃的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上,信息交互方凭借手机的私密性和多符号性获取、交流信息,传递更加丰富的情感。加之手机信息内容的碎片化传递,交往双方对内容可即时做出补充,便于信息内容的充分传递。

2交往易失效

交往频繁的一个应有之义就是交往易失效,因为精确完美的交往是不需要多次补充的。人们普遍认为,在紧急情况下使用手机非常方便,但是由于手机的使用者在平时并未注重信息的精准性传递,在危机情况下容易遗漏重要信息,反而无法缓解危机。例如,有人在拨打110、119、120等紧急号码时,并未区分信息的主次进行传递,而是哕嗦地讲一大堆废话,遗漏了现场地址、人员伤亡等重要信息,造成了信息失效。

手机媒体引发使用者的过分依赖。作为当今社会重要的传播工具,手机承载了太多的功能,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带给社会无限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很多时候,人们宁愿通过手机来传递信息,也不愿当面把话说清。哪怕是住同寝室的同学,如今也习惯通过手机发短信或微信来进行交流,这已严重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

强化手机媒介素养教育

手机媒体呈现的交互特性,对信息交往造成厂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信息交互者对手机媒体的特性把握不准确,造成了信息交往的缺失和断裂,信息没有准确完整地传递。针对手机媒体出现的交互问题,我们应该加强手机媒介素养教育。

在传统媒体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学生对媒介信息内容的批判,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忽略了引导学生合理运用媒介服务自我,并未把学生从盲目的消费者训练成理性的媒介使用者。媒介素养作为人的基夺素养,其内涵和要求必将随着新型媒介的发展而深化和提高。

1.改变碎片化思维,强化整体性思维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4G时代的来临,手机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消极影响。人们接受不断更新的碎片信息的轰炸,对信息内容的深度阅读和思考不断减退,难以形成整体性思维模式。在信息交往中,手机媒体的使用者应对信息的重要性做出合理预判和推理,提前设想出若干种可能。手机消费者只有拥有全局观念,注重培养整体化思维,才能成为理性的媒介使用者。

2弱化内心空虚感,增强独立思考能力

如今,马路上、餐桌上随处可见埋头玩手机的人,大家宁愿与手机里的朋友交流信息,也不愿与坐在对面的人聊天畅谈。随着自由时间与必要时间、约束时间之间功能界限的淡化,碎片化时间增多,人们的内心空虚感油然而生,易形成自我孤立,往往借助手机来满往需求。但是,缺乏思考、思想浅薄的手机媒介使用者通常传递琐碎信息或获取他人的回应来弥补交往空白,并未实现信息的有效交往。

因此,手机的媒介素养教育不仅要继承对媒介信息内容的批判观念,更要对于机这一媒介本身的使用持慎重态度。这就需要手机使用者利用零碎时间不断充实自己,强化自我思考能力,具有自由独立的思想,理性地使用手机媒介,破除对手机的过分依赖。

3.削减“冗余式”信息,选择合理交往方式

人类的交往一股有两类:一是传递信息;二是维护感情。前者强凋信息的简洁、完整;后者则重在关注交往能否持续。在人们的口常生活交往中,两者经常杂糅在一起,较难区分。如果有重要信息需要透露,则需关注信息的简洁与完整,而不能有过多的“冗余”。但目前的状况是,生活在于机媒体时代下的现代人,习惯了信息的“冗余式交往”,循环往复的交流符合现代青年的人际交往习惯。

手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交融,增加了人们萃取信息的难度。信息传递者需准确而精练地传播信息内容,信息接受者不仅要对信息提出质疑,考证内容的真实性,更要具有超越文字、图片、视频等表面,对信息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进行解读的分析能力。由此可见,手机的使用者需注重语境的区分,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交往方式,合理运用媒介服务自我,给交往对象一个完整的认知,精准地实现信息交往。

上一篇:移动互联下新媒体的发展 下一篇:全媒体时代政务微博的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