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优化问题设计打造高效的英语阅读课

时间:2022-09-10 12:37:21

通过优化问题设计打造高效的英语阅读课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优劣。如何落实课改精神,摒弃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先进的教育理念、现代化的教学装备、高效的教学效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这是教师永恒的追求。

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应从课堂教学上突破。不管怎样的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学有较高的效率,都追求在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中成功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如何才能打造高效课堂呢?本文以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为例,阐述如何打造高效英语阅读课堂。

一、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理解与学习文本起关键作用的“问题设计”也逐渐成为教师们关注与探究的焦点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有关问题设计的系统性整合、反思以及相关的行动研究仍亟待完善与加强,教学中依然有为数不少的阅读课存在着“探究与实际”脱节的现象:

1.尽管强调了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实际情况是,学生看到问题后思考时间不足,教师也经常越俎代庖或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发现与答案和盘托出。

2.问题的广度、深度不够,即问题看似丰富多彩,但实际讨论意义不大。比如:有的问题不需要学生阅读文本就可以猜测出答案,有的问题由于范围过大,或者名词术语太多,或者教师表达不到位等原因使学生感到难以理解或难以回答,还有些问题只需用一个词来回答。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难以得到应有的提高。

3.提问经常表现为教师问学生答,很少有学生问教师答的现象。即使有时的确是学生在提问,但由于缺少必要的引导与帮助,导致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系统,这些现象在不同程度上表明阅读教学中的设问有些急需加强。本文希望通过相关探索,促进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而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发展、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问题设计中的几个关系

1.问题设计与目标的关系。所有类型的阅读课都应该以文本为依托,通过不同途径实现教学目标,即设问不能仅局限于文本中的词、句,还应该通过设问,锻炼与培养学生的其他能力。以策略培养为例,要针对文本与学生,通过设问对学生进行略读、找读、预测、搜寻、整理以及合作等能力的培养。

2.问题设计与文本的关系。问题要基于文本,又要跳出文本。也就是,首先应该通过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进行浅层次的阅读活动。其次,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阅读活动。另外,提问要遵循文本写作“先有内容,后有行文”的规则。设问时应先进行整体性理解,然后进行细节性理解,最后进行拓展性讨论。

3.问题设计与学生的关系。任何教学活动如果脱离了学习的主体―――学生,必定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活动。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因此问题的设计应基于学生,服务学生。教学中我们应该针对每一位学生同时拥有智力上的优势领域与弱势领域这一特点,在帮助其充分展示优势领域的同时,也帮助其将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促使其弱势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

三、问题设计中的几个因素

1.提问内容。问题的内容应该根据教学环境(教材、学生、背景)设计与生成。根据Nuttall(1996)的观点,常用的各种问题可以归纳为:①有关文本字面意义的问题;②对文本进行综合概括的问题;③引导推论的问题;④引导评价文本的问题;⑤引导学生对文本发表个人意见的问题。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要求与内容的问题,而且注意一节课内不同内容问题的权重,尤其是要注意找准主问题,抓住主问题。只有这样,才不会产生“胡子眉毛一把抓”或“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现象,才能以一问统领全文,推动整体阅读。总之,问题从学生中来,从文本中来,从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来。

2.提问主体。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由学生提出后借助教师的引导与集体力量解决。自己提出问题是学习中最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多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问题设计与讨论,能放手让学生做的事教师就不必过于插手。

3.问题的呈现方式。问题的呈现方式可以是YES,NO式的一般疑问句,也可以是WH式的特殊疑问句;可以是选择型问题,也可以是陈述型问题;可以是连线匹配型问题,也可以是完形填空型问题。呈现必须做到清晰到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能力呈现问题,对同一内容的问题应因学生能力与水平的不同运用不同方式呈现。

4.问题的层次。问题犹如阶梯,要按照学生的思维规律与心理逐级攀升、深入。比如:大问题可以联系小问题,上一问可以连接下一问,环环相扣,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下觉得有坡可爬,既满足好胜心、激发思维,又创造教学高潮,进而达到学习文本的目的。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合作的必要与优势,培养合作能力,体会到挑战自我后的成就感。

5.提问时机。问题可以是读前呈现,通过预习解答,或是读中设问或解答,或是读后经过讨论解决,不同的提问时机意味着不同的学习要求、学习方式及不同的学习效果。如课前热身与课后复习类问题在语言要求上就有差异。另外,时机还包括问题提出后到问题解答前的这段思考或活动时间,或者说“等待时间”。教学中常存在设计任务时学生的讨论时间有五分钟,可实际操练时这一时间却只有两三分钟甚至更短的问题,实施结果差强人意。这些在设计提问时都要考虑到。

四、结束语

“问题并不在于该不该提问,而在于该如何提问、何时提问以及针对文本的哪些部分提问”。作为教师,如何通过自己的提问去激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入手,合乎逻辑地解决问题;如何在尊重学生个性理解的同时遵循阅读基本规律,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等,都应是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认真思考与探究的问题。

上一篇:谈数学教法的优化 下一篇:浅谈“高中新课程改革中的参与式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