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奋蹄拉大车

时间:2022-09-10 12:36:48

当一个成功的人士说自己是草根创业,往往是说成功的不容易,付出的艰辛很多。草根创业意味着不屈不挠的生命力,意味着抗争和拼搏,意味着等待和积蓄,意味着成长和变通。

草根生于贫瘠之地,常常被当作杂草除之而后快。所谓草根创业,就是那些出身普通家庭,教育背景一般,工作经历平常的人。说白了,就是爸爸没权也没钱,大学没读过哈佛也没上过复旦,创业缺少资金也缺少扶持,完全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力拼财富。所以也有人将草根创业者称为小马驹拉车。

当我们遵循创业规律科学地看待富豪们的创业历程时,一个要素也非常值得关注,就是当这些富豪还处在“小马驹”阶段,他们通常会选择别人不愿意拉甚至不敢拉的车去创业。

韩伟 50只鸡孵出的财富

说韩伟是50只鸡养出的富豪一点也不夸张。养鸡是一件平常事,在我们国家的农村,谁家没有几只鸡呀,养鸡场也是成千上万,但是能把鸡养得这么好的、规模如此大的,韩伟是独一份。国内饲养规模达到20万只的蛋鸡场已是屈指可数,而韩伟却一下子养了300万只,规模还在不断地扩大,鸡场也从大连建到了外地,“中国鸡王”的头衔当之无愧。但是谁又能想到,这个亿万富翁竟是靠50只鸡起家的。

韩伟在1958年时随母亲与9个兄弟姐妹一起从沈阳迁往大连市郊三涧堡镇东泥河村。由于子女太多,家境极贫,排行老九的韩伟15岁就扛着粪桶去大连掏粪。后来,有初中文化且略通畜牧知识的韩伟做了公社以农代干的畜牧助理,这在当时是一碗很不错的“干部饭”了。

那时候他每天的工作就是骑着自行车到农家,挨家挨户动员完成国家下达给公社的0.6万公斤鸡蛋收购指标。1982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辽宁大地,广大农村出现了发展副业、养殖业的热潮。就在此时,韩伟夫妇奋勇当先,毅然向亲友借贷3000元,购来50只蛋鸡,搞起了家庭养鸡业,鸡种是当时很流行的美国“罗斯”。为了养鸡,韩伟辞去了公职。

创业的路对于韩伟是艰苦的,当时仅有的三排鸡舍坐落在向阳的山凹里。妻子许淑芬每天穿上雨靴,踩着鸡粪打扫鸡舍,丈夫韩伟则推着车上山拉给鸡喝的水。到了星期天,他们夫妇一起挑着鸡蛋到镇上去叫卖,一只只鸡蛋积累了他们的初步财富。

两年后,熬到鸡场小具规模了,韩伟做出一个惊人之举,下决心贷款15万元扩大鸡场规模。在当时,这真是“胆大包天”了。他成了全东北第一个超级“负债户”。1984年背负15万元债务,其压力可想而知,鸡瘟、气候变化都让韩伟绷紧了神经。

当时正值副食品供应紧张,韩伟响应政府号召,为保持大连鲜蛋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自此韩伟和他的企业名声大振,步入了跨越发展阶段,成为年饲养蛋鸡300万只、年产鲜蛋5800万公斤的国内最大蛋鸡生产龙头企业。

“草根创业时代”也可以用来表述我们社会的整体状态。“把小生意做成大买卖”的普通人创业故事正在不断变换着各种花样呈现出来:安徽农民在上海开起了馒头连锁店叫板洋快餐、东北农民研制“玉米特强粉”企业资产已达5000万元,还有卖扁豆卖成“大王”的、做印花布拿到奥运会订单的、卖臭豆腐干卖到酒吧里引领饮食时尚的……

不过,有调查发现,国内大多数“草根创业者”最成功的行业仍然是餐饮业、农业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等相对来说门槛低、资金周转快的行业。这说明,在一些对社会进程更具影响的重要行业,我国的“草根创业者”的确还缺乏一些必要的资源。当然,这可能只是暂时的。不要忘了,在《福布斯》富豪榜中的“连锁经营大王”黄光裕,最初也只是一个小小的电器商人。

张茵 中国的“阿信”

2006年《福布斯》富豪榜首位的中国女富豪张茵的创业资金是3万元。在她所从事的废纸回收行业中,她做得最与众不同的事情就是向行规挑战。

张茵祖籍山东,生于广东韶关,长于黑龙江省鸡西市,父母是转业军人。1957年出生的她,后来又有了7个弟弟妹妹,家境可想而知。帮助母亲操持家务,照顾弟妹,每天跋涉10多里路去上学……聪慧、坚毅、好强的品性在她幼年时期已经显露。军事家说“班长是军队之母”,中国民间说“老姐如母”。张茵作为“一个班弟弟妹妹”的老姐,其经历或许正是她日后驾驭庞大企业的能力之源。

1982年,父亲,张茵举家迁居广东,成为那片改革热土的第一批“移民”。当年从东北这个“”重灾区走出来的人,都应该能理解张家人的心态:虽然被“摘帽”、“”了,但“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对人际关系的破坏再难愈合,永远地离去、开始新生活成了不少人“春天”里的选择。

在深圳,张茵获得了学习财会的机会。之后她在工厂做过工业会计,又在深圳信托的一个合资企业做财务工作。那家公司的业务包括面向香港的涉纸贸易,这给了她认识“外边世界”的机会。

1985年春天,27岁的张茵碰到一个“贵人”。内地某造纸厂厂长(张茵终身都尊称他为师傅)在和公司谈生意之余,偶然和张茵攀谈起来。“师傅告诉我,他很看好回收废纸这个行业,因为废纸就是森林,将来造纸业肯定要从资源造纸向再生纸发展。师傅还说,从香港进口的纸浆大多掺杂使假,品质不高,因此如果我想做生意,这算是一个机会。”

1985年的张茵已算大龄女青年了,但她决心搏一搏,于是身揣3万人民币移居香港,进入一家香港贸易公司做包装纸的业务。

这家香港公司成为她踏上辉煌“纸上富贵”之路的第一站。她打电话给“师傅”问,如果自己能组织不掺假的废纸,能不能直接卖给他?

中国的森林资源相当贫乏,特别是造纸用速生林建设严重滞后,大部分高档纸的制造原料要靠进口木浆或废纸解决。同时国内废纸收集体系不健全,且级别不够。因为国外造纸用原木,中国造纸大量掺草甚至全部用草。所以用国内外废纸还原成的纸浆中木纤维含量天差地远。因此,从发达国家(地区)购买废纸一直是解决我国造纸原料瓶颈的重要途径。当年,这个门槛不高、被称为“收破烂”的行当吸引了不少处于社会底层的港人。实事求是地说,从业者素质不可能太高,于是,在废纸堆里掺杂使假成了“行规”。

张茵以“东北人”的实在,取得了包括“师傅”在内的大陆客商的信赖,迅速打开了业务局面,一年后便有了自己的纸行和打包厂。但她触犯了“行规”,得罪了一些同行,不久就受到了黑社会的威胁。风雨飘摇中,她遇到了生命中的伴侣――刘名中。走南闯北、曾就读于名校的香港本地人刘名中,从此给了张茵心理的支撑和事业的辅助。

由于香港的废纸资源有限,赚到第一桶金的张茵夫妇开始了转战美国的征途。

1990年,张茵与先生举家移居美国洛杉矶,创建了美国中南有限公司(ACN),其业务就是将当地的废纸采购输送到东亚,特别是中国。这是一个各方受益的商业行为:美国贫民、美国政府和中国造纸公司;美国政府甚至对这类公司实行减税补贴。张茵的第一个梦想――成为“废纸大王”,从此逐渐清晰了起来。数年间,“美国中南”的业务发展十分顺利,旗下已经有了7家打包厂和相当规模的运输车队,成为美国首屈一指的废纸输出商。以集装箱使用量计,1996年“中南”居全美各行业第四;1997年位居第三;1998年、1999年、2000年连续3年位居第二;2001年更以21万标准箱跃居第一。从那时起,“中南”每年使用的集装箱总量超过了通用电气公司、菲利浦莫里斯和杜邦的总和!

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的女性,张茵的财富故事带着草根创业的传奇色彩,其背后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个人创业经历,也是导致她最终成功的重要因素。

高德康 8台缝纫机打造神话

8台缝纫机起家,经过30年的打拼,高德康将波司登做成了世界品牌,为中华民族长了志气。从第一个以民族服装品牌成功打入瑞士市场,到成为“向世界名牌进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16家中国名牌企业之一,波司登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民族品牌成长之路。

时光倒退30年,江苏常熟县白茆公社山泾村二大队的一个年轻人,不甘忍受贫困与落后,带领11位农民成立了缝纫机组,用仅有的8台缝纫机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旅。当时,这个作坊式的缝纫组,既没有自己的产品,也没有自己的品牌,只能给别人做一些“来料加工”式的活计,而最远的一个客户则是上海的一家小企业。

正因为高德康创业的路线是典型的小本起家,典型的小本做大,因此他在最终成为富豪前的经历才更令人关注。

上海距常熟200公里。每天天还没亮,高德康就骑上他的那台“二八”式自行车上路了。那时常熟至上海还没有水泥路,尽是坑坑洼洼的沙石路。即使这样,高德康还是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狂奔”到上海,取到布料后,又以同样的速度,在当天夜里返回村里,来回需要十几个小时。渴了,就喝口凉水;饿了,就啃口干粮;回到家里,常常是脚肿了,腿酸了,人累得像散了架一样。要是赶上刮风下雨,道路更是泥泞难行。但是无论有多累,路上遇到多少困难,高德康都会风雨无阻地在当天赶回村里,因为他知道,村里11个弟兄还在“等米下锅”。

第二天,高德康再骑车把加工好的成品送往上海,然后再取回布料,如此反复,一天又一天,这其中的辛苦只有高德康自己知道。当时只有20多岁的他,可看起来却像一个老头,头发凌乱,满目沧桑。

直到进入高德康创业的第5个年头,即1983年的时候,高德康的交通工具才得以“鸟枪换炮”:自行车变成了摩托车。虽然交通工具“先进”了,但高德康却比过去更忙了。过去骑自行车一天跑个来回,现在换上摩托车后,一天要两次往返于上海与常熟之间。在此后的4年时间里,高德康竟然“报废”了6辆摩托车。

从自行车更换为摩托车,看起来仅仅是交通工具上的变化,但实际上折射出“小作坊”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个时候的“小作坊”已带上一顶集体企业的“红帽子”。经营业务也不再局限于“来料加工”,已经向“贴牌”制衣转变。

富有戏剧性的是,高德康为第一个“贴牌”生产的企业,就是生产我国第一件羽绒服的上海飞达厂。而如今,上海飞达厂已被波司登全面收购,该厂的“双羽”牌――我国最早的羽绒服品牌,已被波司登收入囊中。应该说,高德康是一个“不安分”的商人,他在为上海飞达厂做“贴牌”时,就敏锐地发现了羽绒行业的巨大商机。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社会上流行的是皮夹克,而羽绒服仅仅问世10年,却因样式臃肿,布料粗糙,颜色单调,不被市场和消费者看好。尤其是加工羽绒程序复杂,许多企业都不愿意做。

当时高德康对羽绒服却情有独钟。他认为,中国还是一个正在走向富裕的国家,人们更多的是需要这种物美价廉的产品,虽然这种产品季节性强,但是需求量特别大,只要稍加改进,就可以在短期爆发强大的生命力,产生无限的发展空间。由此,高德康萌发了一个梦想:让中国的老百姓都穿上又轻又暖又合适的服装!

“商场上机会稍纵即逝,你不抓住它,它就会悄悄流走。”多年以后,高德康回忆当时的冲动时仍然激情澎湃,“我就像着魔似的喜欢上了羽绒服,直觉告诉我,这将是我用一生时间去追求的事业!”一位专门从事企业研究的学者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一些成功的企业家挖到的“第一桶金”,选择的竟然是别人不想为或不敢为的项目,结果只有他去做了,而且成功了。高德康正是这样的人,当时高德康一边“贴牌”加工服装,一边潜心研究羽绒服市场的未来走势。至上世纪80年代末期,高德康已经掌握了从生产、加工到制作羽绒服的一整套成熟技术,他决定向梦想进军了!

对高德康来说,1992年是他创业历史上的一个最重要拐点。在这一年,高德康终于不甘“为人作嫁衣”,注册了“波司登”商标,迈出了打造品牌羽绒服的第一步。两年后,波司登羽绒服正式面市销售,高德康终于创造了自主品牌参与市场竞争。

此时的高德康就像一个刚刚做了父亲的人一样兴奋不已。从一开始为人“来料加工”,发展到“贴牌制衣”,最后创造出自主品牌,能够做到这一步谈何容易!它花费的是整整18年的时间!

不低头,不认输,干一行,精一行,“事”不惊人死不休。不管什么出身,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才是真英雄。凭着这种坚韧不拔的创业理念,一大批像李书福、高德康、张茵这样的富豪完成了从“草根”到“树根”的嬗变。

上一篇:花样年华 别样开花店 下一篇:商圈调查的方法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