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是淡妆浓抹,还是借古讽今?

时间:2022-09-10 12:28:39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是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诗人首先描绘了江南大地的美景:花红柳绿、莺飞燕舞,无论是临水的村庄里,还是依山的城郭处,到处都是迎风招展的酒旗,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接着,诗人描摹了烟雨之中的江南景象:从南朝时候起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的佛教寺庙,在苍松翠竹间、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另有一番蒙迷离之美。

教学时,我在介绍了作者杜牧后,却首先将教学转向了他的另一首诗《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了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前两句写了诗人夜泊秦淮时,看到了寒江被迷蒙的雾气所笼罩,江沙在明亮的月光映照下泛着银光;后两句则写了诗人由听到歌女唱着亡国之音《玉树花》发出感慨――那些醉生梦死的权贵官宦豪绅们,不但没能从这歌声中汲取陈后主追求荒淫享乐而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却一样声色犬马、昼夜荒淫,国家危矣!

然后,我才带领同学们转向了《江南春》的学习。在读通古诗、理解了词句的意思之后,我抛出了一个思辩的问题:“你们觉得《江南春》与《泊秦淮》及以前学过的苏轼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哪首诗更相接近?为什么?”,组织学生进行了探究学习:

1. 布置小组合作学习:

(1)自行思考,然后在组长的带领下逐一表达观点。

(2)小组内辩一辩。提醒:以理服人,有理不在声高。

(3)能够形成统一意见的,推选发言人参加全班交流。

2. 全班交流:

(1)发言人代表本组陈述理由。

(2)发言人进行辩论。

(3)其他人(含没有形成统一意见的小组成员)补充发言。

结果是两种答案都有。说“《江南春》与《饮湖上初晴后雨》更相接近”的同学认为,这两首诗都以写景为主,写法上相似,都分别写了晴天和雨天的美景,都让作者无比喜爱,是“淡妆浓抹总相宜”;说“《江南春》与《泊秦淮》更相接近”的同学则略占上风,他们认为《江南春》最后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更含蓄地表达了对当今朝廷无限度的尊崇佛教的不满,告诫他们要以南朝为镜,是借古讽今

教学到了这里,我已经没有什么可讲的了。面对学生期盼的眼神,我只在黑板上写下了四个字“诗无达诂”。学生不解,我说:“那就当作业吧!大家课后去查一查,并将自己的理解在所在小组内做个交流。”

可以想见下课之后的情景,我笑了……

这笑,既有为同学们课后能够自发、主动地去钻研去学习的欢愉,也有自己觉得获得了些许成功而暗暗窃喜。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可借鉴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 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活动是学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是学生发展的外在条件,不可或缺,但要使它们对学生的发展发挥作用,还必须借助学生主体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这里的思辩,就是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思辩题,制造了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得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古诗的理解)在与同组学生、同班学生的交流及教师的引导点拨下,产生了同化或顺应,最终实现了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在这样的自主活动中,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高,对古诗的理解也更加透彻、更加全面。

二、 只有通过交往,学生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学习,作为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其本质上就是一种学习主体之间的交往实践活动,如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逐一表述观点”“小组内辩一辩”“全班交流辩论”等。如果没有这些交往实践,学习便无从产生。加涅曾说过:“教学的实质就是一系列的沟通。”没有沟通,学生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品行、形成个性就无从着手:在小组合作学习交往中,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学生分享了他人的所想所悟,从而获得了扩大了的和改变了的经验,因而增加了知识,增长了才干,发展了自身的能动性和主动性;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学生理解了他人的情感和态度,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共处,形成了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团队责任感等。

三、 张力的发现与消除,是阅读教学最本质的应有之义

古诗,由于创作时代久远,诗人通过文字所要表达的情、意等已经无从考证,使得文本本身具有了一定的未定性。在学习这首古诗时,这种张力具体表现为“《江南春》与《泊秦淮》及《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哪首诗更相接近”的差异和冲突,因此,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辩论,最终让学生懂得了“诗无达诂”的道理,因而学生形成了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这样,文本之意与学生理解之间的张力,便在互相启发、补充、拓展之中得到了消除,学生也在思辩的过程中收获了许多,其经历的过程远比“求得统一的结果”更重要。

四、 教师要有开发自主的教学课程的能力

如教学古诗,如果就诗讲诗,很容易会把解词释义作为重难点,然后告诉学生诗的写作特点、表达的情感等,使灵动的诗句、美好的意境等淹没在教师无滋无味的口水里。教者为克服这种教学带来的弊端,采取了“外引内联”式的教学策略,将古诗学习与拓展学习《泊秦淮》、复习巩固《饮湖上初晴后雨》结合起来,让学生进行比较甄别,不但增加了学生古诗文的阅读与积累数量,而且培养了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之情,提升了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这就是自主的教学课程开发。

五、 下课,不是教学的结束,它更应该是学习的开始

学习活动总是和问题相伴而行的。只有让学生心存疑问,他们才会主动地去求解,才能变被动地获取知识为主动地探寻知识。“诗无达诂”,学生只要查查词典或百度一下就能理解其义,进而他们会恍然大悟:课堂思辩中的两种理解都是可以接受的,教师让他们争辩,甚至让他们争辩得面红耳赤,原来是为了让他们理解得更加深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思考并让学生真实的带一点问题走出课堂,是引导学生把学习活动向课外、向生活延伸,引导学生自学、自悟、自得,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泰州市实验学校)

上一篇:检索是一种素养 下一篇:在语文实践中提升语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