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中纵横家的道德观念浅析

时间:2022-09-10 12:21:44

《战国策》中纵横家的道德观念浅析

【摘 要】

本文概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道德的内涵:一是务实的道德倾向,二是互惠互利的道德倾向,纵横家务实的道德观念往往体现为一种积极的上进意识;阐释了战国时期先秦纵横家道德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原因:政治因素,商业因素,生活因素。

【关键词】

纵横家;道德;务实;互惠互利



学者在论述先秦道德观念之时,多侧重于对儒墨道法的研究,而对于纷繁复杂,纵横捭阖的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们的道德观念却少有论述,尤其是作为纵横家之书的《战国策》里所内隐的道德观念更是少有论述。纵横家们特殊的社会活动,让学者很少从道德方面去研究其内隐的具有时代特色的道德观念。然而战国时期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变革时期,该时期礼崩乐坏局面的出现具有客观必然性,作为战国时期最为活跃的纵横家们的道德观念则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他们的道德观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变革的必然性。由于战国时期独特的社会背景,诸侯之间纵横捭阖,纵横家的道德观念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许慎《说文解字》谓:“德,升也。从彳,德声。”又释“悳”谓“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由此看来德必然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外得于人即是从外部、别人那里学习得到;内得于己,即可以解释为自身的修养道德、德行品质、道德。战国时期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战国时期游臣策士独特的道德价值观念及其理论体系,即偏重于“外”,偏重于从外部、别人那里得到恩惠、恩德。然而相对于当时其他各家的理论学说而言,纵横家的道德观念并没有成书的理论,其思想大多零散的见于其说辞和辩论之中,战国士人更多的是用实践和行动来践行他们的道德观念。现以《战国策》一书为基础进行了简单的统计,其中“德”一字曾在62篇中出现,多为恩惠、恩德、使受益之意;“道德”一词连用的有四篇,皆为道德品行之意,具有纵横家独特的风貌。

一、 纵横家务实的道德倾向

1、务实的道德倾向

《战国策》中的纵横家们本身都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素质,其高超的辩论艺术和计谋策略,都为世人所关注。战国纵横家们也讲“德”,不过他们所讲的德是实实在在的“德”,不是原来高高在上具有极大神秘性的“天德”“圣德”。纵横家苏代也说:“臣以为廉不与身俱达,义不与生俱立。”(《燕策一》)明确地阐明了纵横家不贪图虚无的名声而更在乎的是实实在在的富贵。纵横家道德观念的主要特征是把德从天的外衣中剥离出来,透出个体人的本质,倡导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广大的游臣策士开始主动出击,一切凭自身谋略立足,追求理想化的自己,开掘自身的潜力,凭借自己的能力为国为君所用,变被动为主动,因而纵横家的说辞往往都是锋芒毕露,咄咄逼人。在儒家看来,道德伦理与社会政治之间没有什么区别,“以政为德”(《论语·为政》),就可以“王”天下,儒家心目中仁政典范的周代,就是“至德”的完满体现。个人只要通过伦理道德的修养历练,身体力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等道德伦理规范信条,就是参与了社会政治活动,根本不必要再通过做官从政的途径。 

2、互惠互利的道德倾向

自古以来,儒家的忠、信、仁、义、礼等传统道德规范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这种道德思想的影响力几乎是无法令人抗拒的。先秦时期,儒、墨、道、法诸家所做的仅仅是站在不同的立场对它进行新的阐释。而纵横家以功利主义的态度对待这些道德规范,否认这些规范至高无上的权威性,而仅仅把它们视为实现一定政治目的的工具,他们的道德观实质上是一种超人主义道德观。《战国策》中有多处提到与纵横家的道德观念密切关联的“德”与“道”,多为恩惠,恩德、使受益的意思,必是双方互利共赢,达成一致目的。

除此之外还有具体的实例可以论证纵横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实施互利互惠的原则,《战国策》中多有纵横家在立足本身利益的前提下,运用巧妙的游说和机智的辩论,使双方在顾全自身利益的前提下找到一个可以统筹兼顾的点,达到两方甚至是三方的共赢。纵横家道德以“互惠互利”作为最高的政治目的,在积极投身于战国时期的实际社会政治生活中,面对战国时期产生的新的问题和新的社会秩序,寻求到了自己的道德伦理信条规范,从而指导纵横家的社会政治行为,其中有些部分的确顺应了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战国纵横家务实的道德观念往往体现为一种积极的上进意识。他们不满足于当前的生活状况,努力地通过自身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本领,且之前必经历过一番苦难,从而达到一种“所在国重,所去国轻”的无法取代的地位。最鲜明的例子莫过于苏秦,苏秦游说秦王失败,落魄归家,只能发奋夜读,直至“封为武安君,受相印”。就是个体道德观念成功脱离天与命的束缚,将其成功因素自觉的归因到个体本身的务实与进取。

《战国策》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纵横家,他们利用自己的言论为反对强权而努力,比如鲁仲连,比如荆轲等,他们在国家面临极其危机之时,往往都能挺身而出。较之当时的儒道的长于说教的道德思想,纵横家的道德思想,尤为实际可用,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纷繁复杂的战国时代,纵横家直接体现个体道德素质的“德”较少,大部分道德是在政治外交方面来展现的,就国家与国家方面,维护本国的正当利益,实现与邦交国的互惠互利,都是纵横家们在德方面的表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当然,纵横家尚利的道德价值理念,往往会有一定的缺陷,隐藏其中的是道德的缺陷,值得非议。

二、纵横家德观念形成的原因

1、政治因素

“礼崩乐坏”是务实尚利道德思想产生的社会政治基础。纵横家们处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打破了殷商时代的天命论和天圣论的传统理论。脱离了传统理论束缚的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道理,在精神上和社会地位上都获得了一次大解放。战国时期诸侯国合纵连横需要大批有计谋有策略的贤士,错综复杂的纵横外交活动也就应运而生了。 (刘向《说苑·政理》)这一切使士人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他们夙夜苦学,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理直气壮地追求社会地位和物质利益。

2、商业因素

商业的兴起是务实尚利道德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各国为了图强,纷纷变法改革,为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人们普遍认识到商业的易富性,于是商人活跃起来。战国时代的商业其实已非常发达。商业的生产方式引发了社会上普遍的重利思潮。在重利思潮的影响下,纵横家的一切政治活动甚至从政的动机,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商品经济的烙印,表现出浓重的重利倾向。

3、生活因素

纵横家的道德价值取向与其生活体验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纵横家大多出身贫贱,来自民间,往往亲身饱尝世态炎凉,人性的私欲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告诫了他们生而为人决不能忽视权势与富贵。苏秦贫而出游,大困而归,受到亲人的辱笑;张仪游说诸侯,因为贫贱竟被诬为盗窃楚相亡璧的小偷。纵横家认为趋利避害、去贫就富贵就好像人固有一死一样,是一种必然的本性,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向上进取的精神状态。《战国策·齐策四》载谭拾子之言曰:“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事之必至者,死也;理之固然者,富贵则就之,贫贱则去之;此事之必至,理之固然者。”

总之,对于纵横家的“道德”观念作为研究者应当给予客观和中肯的评价。

【参考文献】

傅剑平.纵横家道德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1.

展立新.论纵横家对传统道德的叛逆.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10.

杨建猛.从战国策看纵横家的思想和文风.贵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作者简介】

邵萍萍(1987.6-),山东省济南市人,大连大学研究生部2010级中国古代文学在读研究生.

上一篇:管理故事 第10期 下一篇:“谁敢试探我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