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10 11:33:47

试论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1世纪是科学技术发展飞快的时代,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它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包含教育领域,并且对教学影响深刻。信息技术本身有着很大的优势,教育者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集声音、图片、文字为一体,使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和生动形象。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还能有效开拓学生的视野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广大小学数学教师也积极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以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和小学生的发展特点,从三个方面分析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自身有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能在小数学教学中发挥出重大的作用。

1.1 有利于优化数学教学程序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重在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可以使教学变得更加直观,更加生动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学生更加易于吸收知识。信息技术借助其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还能促进小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优化教学程序,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小学数学涵盖的知识比较丰富。由于学生尚处于发展阶段,所接触的知识比较有限,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小学生。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信息技术可以同时播放声音、图片和文字,通过课堂展示,学生能在课堂上获取更多的信息,从而扩展自身视野。

1.3 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整个课堂氛围沉闷呆滞,而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刚好可以颠覆传统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活泼生动。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学生会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只有学生主动投入其中,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快速提高。

2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理论基础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应该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只有深入了解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展开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此,笔者从三个方面分析教学理论。

2.1 建构主义理论

认知心理学基础理论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基础,该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知识的获得过程重在从体验和参与中得到,而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方式获得。该理论认为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一理论运用到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时,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更好地进行各项教学活动。

2.2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认知特点。但是无论儿童处于任何认知阶段,其认知能力发展水平呈平衡性发展。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时,注意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握好儿童的认知阶段特点,然后进行教学活动。

2.3 教学最优化理论

教学最优化理论是苏联教育家尤·康·巴班斯提出的,后来发展成为比较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教学是一个系统性的活动,必须用系统的眼光看待教学活动,并及时对教学活动进行综合分析。想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标,教师必须采用合理恰当的教学方法,利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使数学教学最优化。

3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充分了解教育基础理论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的基础上,笔者深入剖析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希望提高数学教学水平,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其应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在课堂开始之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在教小学生万数的认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两条信息:一条是某校有教职工145名,学生900人;另一条是某校每台计算机的价格是2998元。然后让两名学生起来读这两条信息。百位数和千位数都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教师再引导学生从一百数到一千,再从一千读到一万,这样自然过渡到万数的认识。小学生很容易被教学内容吸引,教师通过情境创设,成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3.2 运用信息技术化抽象为具体,加深学生的体验

信息技术的一大优势是能把抽象的变得具体,利用动画效果使教学活动形象生动,让学生在画面中进行体验,然后进行探究,从而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在教行程问题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出的题目为:汽车时速为每小时60千米,如果从A地到B地的距离是320千米,要用多少分钟?教学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出汽车、公路等画面信息,并可以用多媒体演示A地和B地在地图上的位置,勾画出路程,使应用题变得更加具体化。把比较抽象的语言表述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不但有兴趣,而且减轻教师教学的负担,节省了教学时间,优化了课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和体验。

3.3 运用信息技术激活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

数学知识的学习归根到底要服务于日常生活中,即教会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这就要求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激活学生思维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教师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圆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让学生进行计算,学生在观察直观图形的同时,就会得出“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最大”的结论。因此,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小学生很难一下就能明白教师所表达的意思,这样不但浪费了教学时间,还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适当运用,不但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正是新课程标准呼唤下的课堂,这个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进而达到培养其创新精神的目的。

4 结语

总之,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教师可以在充分理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使小学数学教学得到质的飞跃。最后,教师必须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知识,跟上时展的步伐,以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当然,信息技术只是教学辅助手段,任何课堂都不能完全依赖于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也不能例外。

参考文献

[1]王东海.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中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S3).

[2]曾晓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J].软件导刊,2006(18).

[3]龙锦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究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11).

[4]杨菊玲.挖潜寻源 推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J].甘肃教育,2008(19).

上一篇:教育技术装备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例谈 下一篇:强化语音实验室管理提升能力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