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保护”让古老的技艺活起来

时间:2022-09-10 09:01:20

“生产性保护”让古老的技艺活起来

2月9日,农历正月十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农展馆开场,这场由国家十几个部委、机构合力举办的近年来规模最大、种类最为齐全、内容最为丰富的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吸引了无数的参观者。琳琅满目的展厅仿佛为观众打开了一本《天工开物》的大书,大家纷纷提出购买和收藏的要求,但不少数精美的艺术品只是用作展示的非卖品。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许多曾经无人问津、濒于危亡文化艺术形式和民间手工艺开始重新被认识和保护。2005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中心成立;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被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公布了两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以及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与日俱增,中华文化遗产倍加得到国人的珍视。

但在工业文明、城市化和消费文化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仍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其中很大的问题恐怕就是后继乏人。在雕版印刷展位,扬州古籍刻印社的社长告诉记者,学手艺很难,而且“学这个不找钱”。这成了很多传统技艺传承人越来越少的重要原因。对于大多数的传统技艺而言,养几个传承人,让他们在活动或展会上表演、展示几近失传的技艺就像将它们装进了博物馆,人们所看到的只是某一段凝固的历史而已。这种僵化的保护只能维持一时,却不能给予这些传统技艺真正的生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这次活动的总策划吕品田说: “只有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才能真正地保护和延续一种传统技艺。这意味着受保护的传统技艺必须参与创造当代社会财富的生产实践。”

因此,生产性保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是重要而且非常适宜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能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它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活态的传承和保护;而对其合理的生产和利用所产成的效益又能使更多的人愿意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避免了传承人青黄不接的情况。

作为这次系列活动的一个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方式论坛在展览期间召开,与会的专家和代表们肯定了生产性保护方式的同时也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要注意“合理利用”。2005年,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一个十六字的指导方针: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其中,“合理利用”四个字是最难把握的。

一方面,我们看到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成功的开发和推广,不但保护了传统文化和技艺,还实现了产业化,为群众创造了可观的效益。比如甘肃庆阳的香包等工艺品就远销国内外,年产值过亿元,学手艺的人越来越多,缝制香包的能人收徒也收得不亦乐乎。但另一方面,很多地方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和所谓的文化效应而急功近利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过度地开发,盲目上马项目,造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严重破坏的现象层出不穷。而急功近利的还有生产者们,为了经济效益而大量生产、粗制滥造。一个木制罗盘的代表性传承人说:“木制罗盘做的人多得很,只不过做得好的少。”他担心粗制滥造也会影响到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声誉。

因此,要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利用,就必须正确理解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不能舍本逐末。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所祁庆富教授指出,寻求保护与开发的“合理度”,前提是首先是保护文化遗产,第一是保护文化遗产。清华大学教授冯立舁也认为,保护是前提,发展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实现传统手工技艺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专家们还指出,生产性保护的合理性还在于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采取不同的生产性保护方式。辽宁大学教授乌丙安就提出,要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对生产性保护方式进行科学的界定。另外,他还建议加强对生产性方式保护的监管力度,保障代表性传承人的知识产权和传承机制。并且要严厉打击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名,行以假乱真、粗制滥造、见利忘义之实的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为。

正如我们所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方式保护是一个大课题,尽管它的实践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尽管各界对此仍有不同的声音,但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是或否那么简单的。如果借“合理利用”之名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盲目而无度的开发,则只会毁了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而如果因为害怕对可能产生的伤害而激烈反对生产性方式保护和合理利用,又未免可笑。事实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和如何把握“合理利用”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上一篇:中国以贷款换俄罗斯等 下一篇:人民币区域化为国际化铺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