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教学法在《作物生产技术》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10 08:49:56

项目教学法在《作物生产技术》中的应用

摘要:《作物生产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季节性很强的高职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了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作物生产技术;项目教学法;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59-03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重点建设专业,2010年项目通过国家验收。几年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建设,使专业在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条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都登上一个新台阶,课程项目化建设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组织《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采用项目教学法,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项目”的形式而进行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进行的教学活动[1]。它以项目带动教学,完成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就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生产技能的过程。项目教学法能较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学习过程是全员参加实践活动,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在专业教学中将普适功能教育目标,如方法能力、合作交往能力、独立自主能力、责任意识等突出表现出来的教学方式[2],是行动导向教学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在真实情境中具有具体对象的学习安排。对于高职教育,项目教学是一种以职业生涯发展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岗位群工作流程为线索,以典型项目为依托,以产品、服务为载体,以培养职业素质为目标,以职业技能鉴定为评价标准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3],是贯彻“工学结合”教育理念的桥梁和媒介。项目教学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的范式,转变了学校教育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的观念,实现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化,体现了“理实一体、学用合一”,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融合,最终实现学生专业知识、业务技能、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职业素质的综合培养,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又可以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4],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项目教学法可认为是“课程教学项目化”,是一种强调学生投身于生产过程(项目)的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革新创新能力、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项目教学,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精神,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从而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转移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综合职业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1.重构《作物生产技术》教学内容。职业技术教育住重职业技能的培养,技能培养需要“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这就要求《作物生产技术》的教学过程必须与作物生长季节同步。传统的作物生产技术(作物栽培)课程体系通常是按照理论的系统性进行构建的,具有显著的学科体系特征,与当地作物的生产过程及农事季节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而教学组织往往是按照具体作物排列的先后顺序进行,教学过程不可避免地与生产相脱节[5]。高职教育要体现“基于工作过程”、“工学结合”,必须重构《作物生产技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生产季节,按照生产过程和季节性要求组织教学,从而实现生产上应该做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学中做,体现“教、学、做”合一;做到教学内容就是岗位工作,在工作中完成学习任务;理论知识服从于工作任务(技能)需要,使学生既知道怎样做,又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时序化的《花生生产技术》课程内容见表1。

2.科学设计或选择项目。①项目的类型与来源。项目的类型按项目来源可分为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横向项目和自选项目。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是指教师申请,被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主管部门批准立项的项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科技系统的项目,即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市科技局下达的项目;二是教育系统的项目,即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下达的项目;三是农业系统的项目,包括各级各部门下达的涉农项目。横向项目是指横向科技活动中双方达成的合作研究、开发等项目,包括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各类科技开发、科技服务、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项目,以及政府部门非常规申报渠道下达的项目。横向科研项目的来源:一是企、事业单位委托或合作的项目;二是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项目;三是作为协作单位申请立项的纵向项目。自选项目是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和选取的课程项目。②项目的设计与选择。《作物生产技术》项目教学,应采用真实项目。采用真实项目具有很多好处,一是真实项目需要一个团队(项目协作组或称为课题组)来实施完成,项目协作组往往包含教育、科研、推广、企业各方面的专家或技术人员,便于获得更多信息和知识;二是真实项目讲求实施结果,教学和科研团队能够投入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学生能够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三是真实项目一般带有科研经费,可部分缓解实践教学经费紧张的矛盾。真实项目包括在各系统各级科研管理部门获得立项的项目和横向项目。申请科技系统、教育系统的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应以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为主,以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为辅。与农业部门联合实施的高产创建项目,也可算作真实项目。

3.制订计划。在项目任务确定后,由学生制订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网络或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学特性及相关的栽培管理措施,从而制定出项目任务中作物的生产管理工作日历,由教师对学生拟定的生产管理日历进行修改完善后,形成统一执行的范本。教师将作物的生产历转化成课程的教学历,按程序组织教学。

4.实施计划完成任务。教师以生产任务为载体,把生产过程中的生产环节作为项目任务为内容实施教学,使学生在实际工作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以学习小组(5~6人)为单位,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遇到问题先由小组研究解决,解决不了再找老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在真实工作场景中进行“教、学、做”,使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授课与实训相融合,课堂与基地相融合。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主要起指导、检查、解惑的作用,具体实施均由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来完成。指导主要包括对新知识的讲解和对项目具体实施方法和步骤的解释。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应当怎样做,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掌握必须的理论知识,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化”。在理论与技能的侧重点上,农科学生与工科学生相比有较大差异,农学专业不能只强调动手能力,还必须掌握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应作物生产、良种繁育,分析检验、产品营销、技术推广等工作岗位的农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大多数岗位不单是要求动手做,并且要求说(传播农业技术知识),因此,基础理论学习不能偏废。

5.检查评估总结提高。教师对学生实施项目的检查指导极其重要,教师必须及时检查学生的实施情况,根据学生的实施情况给予及时的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偏差与错误。农业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可变性,教师应根据情况变化,及时指导学生调整工作计划,采取应变措施,避免学生工作失误,保证顺利完成项目。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但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要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专业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以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农作物生产周期较长,基于生产过程的学习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每一学习阶段结束后,应及时对项目活动过程进行评价与总结,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引导学生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及教训,同时对学生工作作出评价。评价可以分为学生自评和老师测评,一是让学生自己衡量本组项目计划是否完善,是否发挥了自己主观能动性;二是老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找出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也可各小组之间展示互评,每一组先推荐一位同学介绍本组“项目”的实施情况,并作出自我评价,然后,其他各组推荐1~2位同学对该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通过总结、评价、交流,使学生博采众长,学到更多的知识,全面吸取整个项目的精髓。

三、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1.促进了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①促进了产学研结合。项目教学以生产项目和科研项目为依托,使生产、教学、科研有效地结合起来。近几年来,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结合教学申请立项实施了《超高产小麦氮磷钾营养分级及其节肥技术研究》、《郑麦7698和众麦998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研究与示范》、《超级小麦超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项目,加强了与河南省农科院小麦中心、河南省大众种业有限公司、商丘市高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使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产学研结合取得了新突破。2010年6月13日,河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进行机收实打测产验收,团队教师完成的15亩郑麦7698高产示范方,亩产达到666.5公斤。2011年6月9日,河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专业团队完成的郑麦7698高产创建方进行实收测产,百亩方平均亩产740.3公斤,15亩方平均亩产756公斤[6],创造了当年河南省优质小麦最高产量纪录。②促进了工学结合。项目教学法把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和校内外基地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工作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生参与作物生产的全过程,实现了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通过实践充实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了所学技能的掌握。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任务为载体来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和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能使学生看到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又能使学生大胆展现个人才华和发表个人见解,使学生获得自主感、责任感和成就感,因此,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①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项目任务或项目问题进行学习,使学生掌握了作物生产、管理、服务所必需的专业基本理论和职业能力,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都得到了较好的积累与提升,增强了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是还提高了学生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②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精神。实施项目教学,学生深入田间,亲自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项目教学使学生走出“象牙塔”,与农民接触,加深了对社会和岗位工作的认识,培养了责任意识和价值观念。由于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求小组内或班级内合作完成工作任务,促使学生要经常沟通交流,这样不仅拓宽了个人视野,还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使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和合作,而这些从业能力正是学生步入社会所需要的。③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项目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考察自己能力、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通过实际工作的锻炼,使学生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扩大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增强了他们的责任心、自信心,提高了自我判断能力,从而变得更加成熟。这恰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项目教学法实施,教师实现了角色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评价者和协调者,由“说书匠”转变为“农艺师”,由“传统教师”转变为“双师型”教师。由“教”转变为“导”,即引导、指导、诱导、辅导和教导。通过项目教学法实施,强化了教师的项目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行业技能水平、科研学术水平、实践教学水平;增强了教师的项目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农业职业能力、科研攻关能力、统筹协调能力、综合应变能力和跨学科的能力。

4.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结合项目教学于2010~2011年在商丘市睢阳区、梁园区、虞城县实施的3个强筋小麦超高产栽培百亩示范方,产量均实现了新突破,吸引周边村民及其他县市的种子公司、农业技术人员前往参观学习。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7]。3个百亩示范方生产的小麦,脱粒后即全部被种子公司收购,每公斤加价0.4元,直接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以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技术及智力优势为支撑,进行小麦超高产技术开发,初步形成了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丰富了小麦超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为作物高产创建活动提供了样板和范例,同时也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为“三农”服务,促进了当地小麦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焦泽昌,李艳.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的实施研究[J].职业教育,2003,(4):44-46.

[2]徐朔.项目教学法的内涵、教育追求和教学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5-7.

[3]杨文明.项目教学的内涵与分类[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0,(7):87-89.

[4]杨文明,等.高职项目教学理论与行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94.

[5]杜广平.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基于农业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1,(8):143-144.

[6]崔申义.商丘职业技术学院郑麦7698高产攻关田实收亩产高达756公斤创全省优质强筋小麦单产纪录[EB/OL].(2011-06-11)[2011-8-16].省略sq.省略/sqnews/2011-06/11/content_1323252.htm.

[7]崔申义.科技助咱夺高产[EB/OL].(2011-06-17)[2011-8-16].

http://www.省略/sqnews/2011-06/17/content_1324558.htm.

基金项目:教育部、财政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072501)

作者简介:郭振升(1963-),男,汉族,河南虞城人,硕士,河南省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作物高产栽培生理。

上一篇:浅议如何开展高三语文教育 下一篇:浅谈师范类数学教师如何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