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购“海归文物”当慎重

时间:2022-09-10 06:21:44

认购“海归文物”当慎重

目前,收藏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以前去农村找文物,现在去海外找文物。由于外国人对我国文物的认识有限,去国外收售文物正成为一种新的淘金方式。同样,每到春拍、秋拍之际,国内的众多拍卖公司都会积极地去国际市场搜集宝贝,因为征集相对容易,也没有进出境的限制,海外流失文物成为各公司主打的一张牌。也有不少人利用旅游、出差的机会,从海外文物商店或藏家手中购买文物,回来参加投拍。

北京市文物局的统计数字显示,2004年北京市文物拍卖企业年成交总额为39.138亿元人民币,是2003年的4倍。从拍品的来源来看,大部分拍品来自境内,但海外回流文物的数量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其中有的拍卖公司的回流文物占到了总量的50%。

然而,面对“海归文物”热,业内专家表示,海外回流文物也存在鱼目混珠、泥沙俱下的情况,投资参与拍卖要多看、多问,提防拍卖陷阱。

陷阱一:文物“天价”造势

去年11月,在德国举办的一次拍卖会上,亚洲艺术品全部售出,基本都流向了中国。当时,拍卖大厅里坐满了中国来的商人,他们中部分人甚至连英语都不会,甚至不知道价格是多少,就举起了手中认购的牌子。古代青铜器、玉器和瓷器,只要带有朝代标记和印记,看出是皇帝御用的物品,就会大受欢迎。拍卖结束后,连橱窗里的物品都抢购一空。

京城一位拍卖公司总经理对此表达了他的质疑,这些文物的拍卖成交价动辄几千万元,但是它们真实的价格是多少呢?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十分有限,对中国某一件文物的内涵更是所知甚少,因此,中国的字画文物拍卖的价格其实就是中国人自己认可的价格。该总经理说,拍卖公司的生存靠成交额,为了获得10%的佣金,以及扩大企业影响,就一定要拍“天价”,而这个“天价”根本就是中国人自己决定。同时,也正是这样的“天价”造成了大量的国内资本流向海外。所以,一定要知道标有“天价”的藏品未必真有那么高的价值。

陷阱二:赝品充真品

除了不着边际的价格,拍卖场的“海归文物”中也和国内收藏市场一样充斥着部分赝品。长期以来,从以往得到的信息表明,人们收藏的海外回归文物是可以信任的。而正是基于这种信任,因此假“海归文物”具有很强的欺骗性。专家分析,拍卖场上的假“海归文物”无非国内仿造后带出境的和在境外仿造的两类。国内制造的赝品出境并不难,在境外,通过伪造拍卖公司或画廊成交记录,或者伪造国外的买卖文件,然后再找人重新携带入境,并在入关时进行审报。这样,一件赝品就堂而皇之地变成了“海归文物”。

所以,不要低估国外市场的造假水平。在国外,你如果看到某家博古架上有中国艺术品的话,主人同样会绘声绘色地给你讲述它们传承有序的故事,你必须同逛国内的地摊一样,提防赝品陷阱。

陷阱三:拍卖声明藏猫腻

物品进行拍卖一般要经历四个环节――提供人、拍卖公司、鉴定人和买家。拍卖公司在其中起着重要桥梁的作用。不过,业内人士透露,拍卖公司对所拍卖文物的真假其实心知肚明,但是为了盈利,他们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拍卖法》中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责任。通常,拍卖公司只需在拍卖规则中指出“作为拍卖活动中介人,本公司对拍卖标的的瑕疵不做任何担保”,就免去了自己的责任。而文中所言“瑕疵”,并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小的损伤和缺陷,还包括赝品。

由此看来,认购海外文物一定要慎重,若不具备较高的鉴赏能力和相当的专业知识,仅凭经济实力雄厚一掷千金,很容易上当受骗。

上一篇:美元的最后一跌 下一篇:养车上的13笔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