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能力研究综述

时间:2022-09-10 04:46:35

应对能力研究综述

〔关键词〕应对能力;应对;应激

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多,人际关系淡漠、失业威胁、感情危机、经济窘迫、疾病困扰等给人们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提高和培养人们在应激事件中的应对能力,不仅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还关系到人们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进步等。因此对应对能力的研究迫切要求提到心理学研究日程上来。

一、应对能力概述

1.定义。关于应对能力(Coping ability)的概念,至今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大多概念都是和应对联系起来的。查阅以往的文献资料,关于应对能力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Wilson和 Kneisl(1996)将个体的应对能力描述为,个体利用各种方式去维持、认识、保护和丰富其内部自我,使其在自己的工作环境或生活环境中达到自我的同一;Epstein(1992)把应对能力当作一种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将其定义为日常生活中个体以最小代价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是指个体知觉、认知、情绪和行为的适应性;Myburgh(1999)认为个体的应对能力可以通过其行为反应出来,主要包括个体在面临环境需要、个体需要、期望以及目标的挑战时,个人思想方式、情绪和行为的变化。可见,Epstein 和Myburgh都强调应对能力包括认知、情绪、行为三个方面。但是Epstein侧重问题的解决性和个体应对的适应性;Myburgh侧重个体应对能力的表现形式;Wilson和 Kneisl则侧重个体应对的自我协调性、自我同一性,但是没有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此外,他们都忽略了个体的自我防御能力。

2.分类。目前,关于应对能力的分类大部分是通过因素分析获得的。主要有Epstein(1989)的六因素分类:情绪应对(Emotional Coping);行为应对(BehavioralCoping);绝对思想(CategoricalThinking);神秘思想(EsotericThinking);个体神秘思想(Personal Superstitious Thinking);纯乐观性(Native Optimism),这六个因素又包含在一个整体因素中即总体建设性思想(Global Constructive Thinking)。Jerabek(1996)的七因素分类:对压力的适应性反应(the adaptive reaction to stress)、评估情境的能力(the ability to assess a situation)、自信(self reliance)、资源的丰富性(resourcefulness)、适应性和灵活性(adaptability and flexibility)、对压力的前提态度(proactive attitude)以及放松能力(ability to relax)。

3.与应对方式的差别 。以往研究多用个体应对方式的积极或消极、趋近或逃避、问题取向或情绪取向来代替或衡量应对能力的高低,但是应对方式只是个体处理应激情境中所采用的一种策略、手段、方法,但最终个体能否成功地解决应激情境中的问题,是否具有良好的应对能力,单纯靠传统应对方式的测量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此外,关于应对方式的有效性问题也一直存在争议,缺乏一个衡量应对有效性的指标是争论的关键,而应对能力则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二、应对能力的研究现状

当今,国内外对应对能力的研究大多侧重于生活事件、心理健康、自我评价、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国内已有学者提出应对教育的概念,其目的就是教育学生具备基本的应对知识、应对策略和应对技能,培养其应对能力,以解除或缓解其在成长过程中因各种压力而带来的心身困惑。

1.研究对象。目前,国内外对应对能力的研究对象多是一些疾病患者,其次还有对大学生、失业工人、企业员工、运动员、教师等不同人群的研究,但具体的实证研究不是很多,多是对临床病人的实证研究。

2.研究工具。目前国内外关于应对能力研究的工具有Epstein(1989)编制的称总体应对能力问卷(Constructive Thinking Inventory,即 CTI),又称“建设性思想量表”。CTI问卷是用以测量个体一般应对能力的自陈问卷,研究发现CTI可以预测一系列能力,如:工作绩效、社会技能、情绪健康和身体健康等。除此之外,苗丹民等人(1995)提出应付测量有效性的概念,即以某种客观指标作为评定个体应激应付能力的标准,他们以失眠自我报告作为个体应付策略有效性的指标,这或许是一种间接测量个体应对能力的方法。此外还有Jerabek(1996)的应对技能量表(Coping Skills Inventory),主要是评估被试应对压力和困难的能力。

3.研究内容。研究表明,个体的应对能力与生活事件、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应对能力与个体的认知评价在应激与心理健康中间起中介作用,应对能力作为个体的心理应对资源之一,能调节生活中负性事件对个体的影响,进而起到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

Epstein(1992)的研究发现,应对能力与负面的自我评价之间有显著负相关。史振磊(1997)对员工的研究发现,个体对应对能力的正确评价与社会适应密切相关。李磊(1998)对大学生应对能力的研究表明:生活事件与应对能力相关显著,尤其是学习与工作问题。同时,应对能力高低与心理健康水平也密切相关,应对能力因素影响个体对情境的调适能力。研究还发现应对能力在适应负性事件时,主要用于调节当前存在的问题,而对远离现实情境的家庭等问题没有显著作用。这说明应对能力与具体生活刺激密切相关。 Schwartz(1998)用卡片游戏排序方法(card sort game)也发现应对能力和健康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三、应对能力的影响因素

应对能力是受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影响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个体所处的社会背景、家庭背景等;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个性特征、气质、自尊、应对资源、应对方式以及自我效能水平等。

1.外部因素。已有研究发现,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都会成为个体应激的主要来源,社会经济地位的高低、家庭环境是否和谐、家庭成员的亲密关系以及家庭成员应对能力的高低都会影响个体的应对能力。

Turner(2003)研究发现,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会导致应对能力的差异。Rachel(1998)研究发现,丈夫应对能力越高,往往可以增强妻子对自我应对能力的信心。Cheung 和Lau(1985)研究发现家庭环境通过对青少年自尊和自我控制感的作用会影响青少年的应对能力。Moos and Moos (1981, 1986) 研究指出当青少年具有和谐的家庭环境时,青少年会形成良好的应对技能;支持的家庭环境中的青少年具有较好的社会应对技能和积极的自我认同感。Morris (1971)研究发现身体接触经验影响个体的应对能力发展,Cochrane(2001)也发现人与人之间的身体接触经验(Physical contact experience)可以提高人们的应对能力,而且不同的身体接触经验可以影响应对能力的不同方面。

2.内部因素。已有研究发现,个体的人格特征、应对策略、自我效能水平、自尊等都会影响个体的应对能力。Carson等人(1994)研究发现气质可以影响儿童的应对能力,同外部因素相比,气质在影响儿童的应对能力方面起更重要的作用。有研究发现,在一个危险情境下,高自尊的人表现出良好的应对能力,而低自尊的人则表现出较差的应对能力。Bandura 和Schunk(1981)等人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水平影响个体的应对能力。自我效能高的人对于自己处理好问题的能力有很大信心,而自我效能水平低的人由于对自己应付困难的能力有很强的自卑心理,因此很难应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Niehaus(2003)等人研究表明,有效的应对策略可以有助于应对能力,尤其是问题取向的应对更有利于个体获得良好的应对能力。随着应激的增加,问题取向的应对能力降低,而情绪取向的应对能力则会提高。

四、应对能力的培养途径

1. 有效控制压力源。通过对引起个体产生压力的一些事件的有效控制,可以有效地减缓压力带来的各种问题,学会运用问题解决策略来有效地控制各种压力源,可以提高个体的应对能力。

2.改变对应激的错误认知。对应激的错误认识可能会导致很多不合理的、错误的观念,使得人们不能对应激做出正确的、科学的分析,因此改变人们对应激的错误认识可以提高人们的应对能力。要正确认识压力或者生活中出现的应激事件是人人都会体验到的正确现象,并不是能力差的标志。

3.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提供社会支持是帮助个体应对的有效手段。国内外很多研究表明,有较多社会支持的人往往比那些缺乏社会支持的人应对能力要高,能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压力。社会支持可以使个体在应对时所产生的一些消极情感得到某种发泄,缓解压力产生的负面影响。

4.放松训练。放松训练对于降低个体的应对水平极为有效,可以暂时缓解个体在应对过程中产生的压力,通过机体的主动放松可以增强自我控制能力,降低机体唤醒水平,增强适应能力,调节因紧张而造成紊乱的心理生理功能,从而可以更好地提高个体在应激情境中的应对能力。

上一篇:巧用心理杠杆 提高记忆效率 下一篇:中生涯教育实践模式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