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善意,潜心出版

时间:2022-09-10 04:26:49

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现任总编辑的俞寿成与“张老师”的机缘却源于1989年。这要从张老师文化的“前身”说起。

名为“张老师”的心理谘商辅导机构在台湾由来已久。1981年,其内部刊物《张老师月刊》正式出现在市面上(时至今日,此月刊一直在台湾民众的心理卫生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早期的“张老师”谘商辅导机构缺少心理辅导的参考书,工作人员便从国外找来相关教材及理论书籍,并翻译给机构中的其他助人工作者阅读。参考资料逐日积累,成了可贵的心理辅导资源。1982年,张老师出版社顺势成立,专注于心理学、心理治疗有关的书籍的出版。1989年,俞寿成进入张老师出版社担任编辑。5年之后,《张老师月刊》与张老师出版社合并,改组成立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张老师文化)。

以人为尊,尊重生命

上世纪90年代的台湾读者,对于张老师文化引进的“三大性学报告”(《金赛性学报告》、《玛斯特和琼森性学报告》、《海蒂性学报告》)一定不会陌生。当时的台湾,性健康教育并不普遍,“三大性学报告”的出版不仅成为街头巷尾人们的谈资,也掀起了各级学校的开课热潮。90年代中期,张老师文化引进灵性相关书籍,代表作是《生死书》和《前世今生》。这两本书在销售榜上居高不下,前者成了宗教界、临终关怀和生死学领域的人士必读之书,后者则让生命轮回的观念在台湾大范围扩散,使“前世说”的热潮持续多年。

张老师文化的多个书系中,心灵拓展系列、教育辅导系列、亲子系列、心理推理系列、心灵美学系列最为特色,用俞寿成的话来说,涵盖“心、新、馨”三大特点。“心”即心理的、心灵的、心智的;“新”为新潮流、新观念、新视野、新做法、新知识;“馨”是指每本书都流露人性的温馨和情感。这三大特点,无不体现张老师文化“以人为尊”的出版理念。近几年,张老师文化延续一贯的心理学范畴定位,分门别类地陆续引进了后现代心理治疗领域的标杆作品,新增包括“焦点解决问题谘商”、“叙事治疗”、“合作取向治疗”、“家族治疗”等学派。

早期类似的作品多为引进版权,对此,俞寿成的解释为:“心理学毕竟是西方的产物,早期台湾的心理学相关著作比较缺乏,所以开始的二十年间,大部分的知名作品只能从国外引进翻译本,这些我们所缺乏的著作、教材不仅是张老师文化在出版上的定位,也是很多读者一直等待、需要的东西。”进入21世纪以来,张老师文化以及很多助人工作者开始反思,西方的相关研究以及书籍与台湾社会的适应性,“很多心理学范畴的学者开始从自己的文化和社会现象中去寻找身心安顿的方法。”他们慢慢意识到,西方心理学重要学说和概念不可或缺,但现在更重要的是要让其与本土的心理学现象融合共生。

台湾博客来网路书店销售数据显示,作为其类别之一的心灵养生类书籍,年均销量约占总量的10%~15%。张老师文化的书籍几乎都归于这个类别。对于这样的成绩,俞寿成认为“不能算非常亮眼,但此类书籍的重要性却值得一提。身心灵书籍的影响层面很大,它跟一般的消费性衣食住行类书的最大不同就是,它总是在一些关键时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面对灾难、个人生命危机、家庭危机等等问题时,人们能因这些书受益。”

胸怀善意,热心公益

“我们这种类型的出版社,虽然也属于商业性的机构,但与一般纯商业性的出版社的运作不太一样,除了做正常的出版,时时不忘我们是属于社会企业型的机构,是带有公益性、服务性、教育性的社会团体,所以出版品中的一部分必须符合社会企业型的理念,就是让书籍带有公益性、服务性和教育性。”而这也体现张老师文化出版的初衷:像做公益事业一样,将出版心理学范畴书籍的事业进行到底。

自2006年起,张老师文化每年出版一本罕见疾病家庭的生命故事,并于2009年策划“微笑天使”专案,发起“你买书,我捐书”的邀约,即当售出5000套(1套4本)书籍,张老师文化就另外印制5000套送给罕见疾病家庭,“让这些故事传播出去,鼓励逆境中的人们更加坚强,并站出来述说自己独特的故事”。在营销过程中,张老师文化的编辑人员曾陪伴作者们深入小区、医院、学校、读书会和企业,将社会各界的爱心转赠给自然灾害区、偏远学校、特殊教育学校、身心障碍机构,用乐观奋斗的罕见疾病家庭的生命故事,激励人们卸下沉重的负担积极面对人生。活动的结果并不如预期, 5000套书的销售目标只完成了3800套,张老师文化重新印制了3800套书,赠送给罕见疾病基金会,由他们转送给罕见疾病家庭。俞寿成说:“社会大众对出版社做的这种案子可能会有疑虑,担心一般的出版社很难完成这个承诺,但我们又不太希望只是去找大公司来买,虽然他们的确有可能一次买走500套甚至更多。我们希望有5000个人来买,再有5000个家庭间接地收到赠书,受到鼓舞,这才是这件事情的意义所在。”

“有时候我们也出一些特别的书,这些书的销量可能很有限,但是很重要。例如对于加害者、暴力实施者的谘商辅导书,它对于真正需要的人来说非常重要。”

张老师文化的“公益性”,在《张老师月刊》主编高惠琳身上也得到了印证。月刊历史超过了三十年,从早期探讨现代人的心理面貌、结合时下事件了解人类心理发展状况,到探讨女性心理、社会心理、流行时尚心理,甚至慢慢演变到食疗养生,“一直都在努力做不同的转变。”2011年月刊又一次转身,回归到心理层面,这一次着重在校园的谘商辅导,从学龄儿童入手落实心理建设和健康培育。高惠琳表示,这一年多来,月刊除了照旧关心社会大众的心理现象,还有不少与新闻时事结合的明显的关注议题。而在月刊的内容分布上,除了固定的专栏稿件和专题企划,还特意将部分版面释放出来,用来报道公益部门、助人团体的活动。高惠琳说:“虽然我们是盈利单位,但在每一期的规划里,不论是约稿文章还是企划,都希望能够传递务实助人的理念。”

作为一个商业机构,张老师文化还保存了部分理想性,这无论对读者、作者,还是出版社本身都是难能可贵的。现年92岁的玛莉亚・葛莫利(Maria Gomori)是美国最具代表性之一的家族治疗大师,近期她又要出版繁体中文字版的新书,书的版权照例授权给张老师文化。她同时指定,若大陆出版方要出版简体中文版,必须向张老师文化购买译稿版权。葛莫利的信任并不是朝夕之间建立起来的,由此也可见张老师文化在经营作者时的诚恳和用心。俞寿成表示,对于这类作者,在售出简体字版权时,购买方所付的版权预付金将全数交给作者,公司分文不取,“我们可以对某些作者有这样的尊重,不完全是商业操作,而是当成一种让大师的成就传播出去的服务。”

与张老师文化一起成长的俞寿成,回首自己的职业生涯感慨良多:“我很庆幸能够在这里工作。在过去的二十几年中,我做过编辑、行销,最终又回到了出版部,得以和各式各样的人有了关系。我看到助人工作者怎样帮助身边的人,也看到那些被帮助的人努力地写下自己的生命故事。身为总编辑,我拥有一个‘特权’,除了作者之外我可以比别人早看到一本书的全貌。我很珍惜这个‘特权’,虽然我常常在看完一本书的初稿后在桌子后面流泪,但这是我的福气,而且我很感谢也很满足作者愿意信任我们。”

对于心灵类书籍的未来,俞总编很乐观,“只要世界继续以现在的方式走下去,这个领域涌现的类别会越来越多。很多事物都会走到尽头,但心灵却大到不可测,因为心灵是无法用理性主义和科学数据来量化的领域,它需要的更多是体验和感悟。我们要做的是对大自然、对灵性更努力的发掘。”

都说台湾的出版状况不容乐观,很多出版社会异口同声“求生存”,但同时又不得不承认,台湾的出版业异常蓬勃,能看到书的活力。为这“活力”加分的,除了大集团的主力军,更有张老师文化这样小而精悍的生力军们。况且,大鲨鱼去不了的浅滩,小虾米照样可以冲锋陷阵。

上一篇:报品新人的长成 下一篇:褚盟: 为推理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