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辑眼中的报品

时间:2022-05-10 02:18:35

每个月那么多的新书中,能够让采购或书店的行销留下印象的书不会太多。只要出版社有做报品的书,都会让采购有印象,这对书的销售会有一定的影响。如果一本书从来没有跟采购讲过,他们就不会把它放在相对好的位置,不会传达给读者知道。对出版社来说,报品除了传达书的重点之外,也希望通路能够特别重视这本书。

报品时,有时我们会与通路沟通一本书的类别。因为通路对一本书的分类、对书的销售影响蛮大的。在台湾,每一家通路都有自己的分类。金石堂比较传统,是按照书号的类别去分,诚品和博客来则可以在报品的时候与采购讨论。在与通路采购沟通类别时,只要你有一个说法,他们大部分都能够接受。举个例子,某本书虽然是讲钱的,可是它更适合放在人文关怀类,我们就会跟采购建议把它放在人文类而不是商业类。以前也曾经发生过这样的笑话,因为书店和通路没有沟通好,书店上架时只看书名想当然地把书放在某个类别。比如有一本书叫《见树又见林》,是社会学的书,但是有好长一段时间被放在森林类。

分类对书籍销售的影响,无论是实体书店或是网络书店都有。网络书店会针对不同类别的读者发不同的电子报做宣传,像我会订阅人文类电子报但不会订阅商业类。每个读者接触书的渠道都会受类别的影响。实体书店方面,如果你到诚品信义店,会发现文学区很偏僻。某些书如果被放在文学类,尤其是类型小说,销售可能会受影响,因为原本看侦探小说的读者可能并不会看科幻小说。

报品在台湾有一个历史变迁的过程。最早都是出版社的行销去报,他的目的就真的是“怎么说服你多下一千本的量”,但这几年越来越多编辑去报品,是针对内容,告诉书店采购“这本书现在出有什么意义?”编辑在讲这件事的时候,已经不是纯粹为了一个数字,而是为了它的意义。这是这十年内的变化,我觉得这种变化是正面的。

编辑去报品会让他们思考“怎么样把自己的书诠释得最好”,做书时不会盲目地做,而是跳出来想“要怎么样诠释这本书”、“怎么样把它做得更符合这本书的意义”。这是一种相互的作用。这种作用,一部分可以理解为编辑更了解市场;另一部分是让编辑有发声的机会。换句话说,就是让编辑的主观意志可以通过更多的管道让大家知道,也许一本书未必那么有市场,但是有做它的意义。

上一篇:萧佳杰:报品是一种资源的博弈 下一篇:报品新人的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