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各种血糖控制标准

时间:2022-09-10 02:02:33

细数各种血糖控制标准

为了解血糖水平,及时发现低血糖和高血糖,指导饮食、运动及优化药物治疗方案,帮助血糖达标,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以及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保持心情愉快,糖尿病患者必须进行血糖监测。血糖监测的主要指标有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血糖应该控制在怎样的范围才算合理呢?

1.经典标准

在众多“指南”中,目前我国医学界比较公认的是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的2013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的2016年版《糖尿病诊疗标准》。除此之外,还有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欧洲糖尿病协会(EASD)等制定的指南。前面两个指南对非妊娠成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标准是一致的:糖化血红蛋白

既然这是权威而经典的标准,那么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必须朝这一标准努力吗?

我们知道,对于糖尿病患者,高血糖引起来势凶险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和致死致残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而低血糖可能导致性格改变、精神异常、痴呆,或诱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脑梗死,甚至造成低血糖昏迷,昏迷过久可致死亡。血糖过高或过低造成的危害都是非常严重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应该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于是,循证医学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收集、分析、评价糖尿病领域的研究成果,最后形成了“指南”。

不过,指南在血糖控制目标值之后往往列出了补充说明,“应根据患者不同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糖目标值”,这些具体情况主要指糖尿病患者的年龄、病程长短、预期寿命、有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及微血管并发症、有无反复低血糖或无意识的低血糖以及个别患者的自我要求。

2.分层标准

在经典血糖控制标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对严格或宽松的血糖目标值,也就是“分层达标”,可以在控制血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同时,尽可能避免出现严重和/或频繁的低血糖。

①严格 中青年糖尿病患者,一般病程较短,无频繁低血糖发生,无明显心脑血管疾病,预期寿命较长,血糖控制标准应更严格:糖化血红蛋白

②略宽松 70岁以上、病程相对较长、无严重低血糖、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标准可以相对放宽:糖化血红蛋白

③宽松 80岁以上、病程较长、有晚期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经常出现低血糖、预期寿命有限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标准更为宽松:糖化血红蛋白

上一篇:徒步山野 路上怎么吃 下一篇:斜视:5岁前高发,治疗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