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企业法治

时间:2022-09-10 12:22:59

浅论企业法治

摘 要:企业法治是理念、制度、文化的和谐统一体。伴随着整个社会“法治”大背景的形成,现代企业制度在日趋成熟的同时愈来愈呼唤企业法治。现代企业实现法治的首要前提是企业家必须具备一种摒弃人治、崇尚法治的精神。企业法治的实践,归根结底为企业家法治精神的实践。

关键词:企业;法治;精神;实践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2-12 -03

法治作为一种体现先进性和科学性的理念和制度,不仅可以作为国家治国方略,同样也适用于现代企业治理之道。企业法治是理念、制度、文化的和谐统一体。探讨企业法治问题,应从剖析现代企业制度的法律内涵入手,分析在法治社会环境下企业法治的必然规律;并应研析企业家的法治精神,探索企业的法治实践,从而明晰现代企业走向法治文明的途径和意义。

一、企业法治是现代企业的必然选择

伴随着整个社会“法治”大背景的形成,现代企业制度在日趋成熟的同时愈来愈呼唤企业法治,无论是其法律内涵本身,还是其历史发展轨迹,都凸显了法治命题下对企业法治的迫切需要和企业法治最终形成的客观必然性。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法律内涵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要求,以规范和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为核心,以科学的组织管理结构为特征,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态的新型企业制度。从法的角度去认识现代企业制度,其法律内涵主要表现在企业法人制度、企业外部责任制度以及企业内部组织的设置这三个方面。

1、企业法人制度

企业法人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内涵中最基本的内容。企业要进入市场,成为经济运行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就必须能够享有独立的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随着现代企业的出现,法律便适时地赋予其拟制意义上的人格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法人财产权。至此,企业法治具有了其实施的需求。

2、企业外部责任制度

现代企业的外部责任形式采取有限责任制度。法律对企业资产责任作了严格的界定,即以企业全部法人财产为限,对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即便在企业破产清盘时,出资者也只以其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为限,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使出资者的风险达到可预见性。

3、企业内部组织的设置

在现代企业中,内部组织设置通过规范的制度性安排,使企业的权力层、监督层、经营层之间相互独立、权责明确,同时相互制衡,形成制约关系,使出资者、经营者、生产者的积极性得以调动,行为受到约束,利益得到保障。在这方面,既有素有内部小之称的企业章程加以调整,又有诸如公司法、企业法等若干国家法律法规的强制规范或是原则指导,在充分尊重企业意思自治的基础上实行法治。

可见,现代企业从产生开始,无论其设立、运行、终止,无不体现着法治的精神和要求,而这种法治是来自外部的法律强制性管束与有来自内部的自觉自愿的律己性管束的有机的、和谐的统一。

(二)法治社会对企业法治及其载体——现代企业制度的历史要求

1、法治社会与现代企业

现代社会是一种法治社会,现代企业应该是一种法治企业。法治社会与法治企业尽管属于不同的范畴,前者是从宏观角度归纳一种社会治理模式,后者是从微观视角探索一种社会实体形式,但两者之间却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这就是秩序。社会、企业,都是秩序的体现形式,微观秩序构建了宏观秩序的基础,宏观秩序又使微观秩序得以存在,两者相互交融,互动互制,相辅相成。

2、现代企业制度是历史发展到现代市场经济、法治社会所形成的必然产物

在法治社会形成之前,现代企业缺乏其存在的土壤。考察奴隶社会和早期的封建社会,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必然导致这一时期现代企业无法存在。那时的企业都是个人或者合伙组织。这一时期的法制,对个人人格的确认仍有其局限性,更不用说对团体人格的确认。在罗马法时代,被奴役的奴隶尚不能称其为人,更不用说现代企业所需要的法律上拟制的人格制度的存在了。

在资本主义早期,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产生了公司,然而法的禁锢的存在使得公司在长时期内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19世纪,近代私法获得极大的发展,一种包含金钱价值在内的相对独立的特定人格利益——商事人格利益日渐凸现。法人所有权——一种以团体的名义受领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机制或方式逐渐获得社会的认可。法律对法人的认可和支持为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提供了法技术上的催化剂,开启了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黄金时代之门。

所谓的法技术,即是把现代企业拟制为独立的人——法人,赋予其民事权利能力,设置其治理结构,确立了股份制与有限责任制,从而完备了现代企业的法律内涵。

由此可见,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与完善,既是企业社会化运营、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社会发展到法治阶段自发性和必然性的产物。

(三)企业法治:理念、制度及文化

现代社会通常采取法治这种治理方式或治国方略,即国家法治。我国著名法学家江平先生曾说过:现代企业的管理机制是现代国家的缩影。因此,现代企业实行企业法治,乃题中之义。

1、企业法治——理念追求

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对“法治”做过经典性的解释,认为“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而现代社会,人们更注重在明了法治的精义之后,把对法治的认识拓展到“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等层面,进而延伸到“法治企业”领域。

企业法治,作为一种理念追求,与国家法治是一脉相承的。具体而言,国家法治:实行民主政治——企业法治:实行民主管理;国家法治:良法之治——企业法治:内部规章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和谐性与操作性;国家法治:权力制约——企业法治:“三会”的设立和运作;国家法治:民众对法治的信仰——企业法治:员工对法(包括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尊重、认同和接受。

2、企业法治——制度选择

法治社会的形成使得各项法律制度日趋完善,使企业这一典型的市场主体在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的同时,在企业内部良性循环的法治秩序中求生存,求发展。从实质意义上讲,企业不仅仅是一种可以从事经营、能够获得利润的经济组织,而且是一种制度。这种制度除能保障企业的营利目标得以实现外,还包括:以规则和管理形式对企业行为施加的一系列约束,检验企业行为是否偏离了规则和管制的一系列程序,确立规则和管制的一系列道德和伦理规范等等。这意味着在市场经济中,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及其行为,必须接受一系列约束。这种约束既有来自外部的法律强制性管束(包括国家法律法规、政府监管等),也有来自内部的自觉自愿的律己性管束(包括企业章程、内部规章制度、民主管理等),这些都成为企业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3、企业法治——文化构建

法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从属于文化,文化为法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场景和条件,法治——法的运行必须要有文化的支撑。法治不仅仅是国家意志的实现,从更大的环境来说,也是文化的实现。对企业来讲,亦是如此。企业法治的程度,往往依赖于企业文化构建的程度。缺少企业文化的架构,企业法治只能是空中楼阁。当然,企业法治的形成必然会带动企业文化的构建;企业法治水准的提升,必然会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

二、企业家的法治精神与企业的法治实践

(一)企业家的法治精神

现代企业实现法治的首要前提是企业家必须具备一种摒弃人治、崇尚法治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实质就是企业家自身必须牢固确立的一种法治思维下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企业家应时刻清醒地认识到在现代企业制度架构下企业家的地位、权力来源、权力运用等均需置于法律与制度的框架之内、规范之中。从人性而言,企业家会本能地对其产生排斥情绪。只有能够真实领会现代社会法治文明、现代企业制度法律内涵及现代企业管理要素的企业家,才能以大无畏的精神主动进行自我约束,推崇法律与制度的权威,并将自身始终自觉置于其监督之下,使其管理下的企业始终不偏离法治的轨道。

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面临许多扑朔迷离的法律法规问题。企业家不仅要熟悉与自己业务有关的法律,而且必须熟悉企业经营的触角涉及的方方面面的法律法规,比如税务、金融、贸易、知识产权、反不正当竞争等等。当然,要求企业家去全面具体地熟悉经济法规可能是过于苛求了,但要求所有的企业家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应成为必然,即学会从一些基本规律出发把握法律法规的实质内容。并且,所谓的法律素养,绝不仅仅是掌握一些条文性的法律常识,而是在其行动中渗透着强烈的法治意识,即习惯于在严格的法律规定下自由创造,并能够在本企业创造一种秩序感的主动意识。这种强烈的秩序观念和在秩序基础上创造的主动进取精神,就是企业家的法治精神。

法治精神是经济管理活动中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对于企业家,这种法治精神既是一种精神风貌,又是一个性格因素;既是一种对规范和秩序的追求,也是一种服从于整体的创造精神。

企业家法治精神的必备要素为:(1)具有法治思维下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2)树立正确的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的观念。(3)确立依法治企的主动意识。(4)努力提高自身遵纪守法行为规范的水准。

企业家法治精神的形成绝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企业家有意识地多途径地主动培养。企业家应该到经济秩序的必然性中去寻找企业家法治精神的根源,把经济法规当作经济秩序来对待,不以权力亵渎法律、制度,而以维护整体秩序为第一法则,才能埋下法治精神的种子。企业家必须具有坚定的法律信仰与基本的法律素养,这是企业家法治精神的永恒动力与坚强基石。企业家还必须勇于从事法治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经营管理的能力,提升法治精神的层次。

(二)企业的法治实践

企业的法治实践,从现实状况看,归根结底为企业家法治精神的实践。企业家培养法治精神的最终目的在于法治实践,企业家法治精神的实践行为实际上就是企业的法制建设。

企业法制建设的主要议题有:(1)企业的法律决策型管理模式与企业法律顾问制度;(2)依法治企与企业民主管理;(3)企业自治赋予企业的立“法”权与企业内部规章的制定;(4)政府对企业的管理或干预与企业依法自主经营管理;(5)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与法律风险防范;(6)法律救助与企业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等等。以上问题的调理,可以说,即是企业的法治实践。这里着重就(1)、(2)两个问题谈点浅见。

1、企业的法律决策型管理模式是指企业在全面推行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基础上,设置企业总法律顾问,参与企业经营决策,进行全面的法律管理,发挥法律预防的作用。企业的法律决策型管理模式是对企业行为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进行法律管理。

对法治环境下依法开展经营活动的法治企业而言,企业法律顾问的职责和作用极为广泛,主要有:协助企业正确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对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提出法律意见;参与起草、审核企业重大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参加重大合同的谈判与起草工作;办理企业工商登记、商标、专利等法律事务;接受法定代表人委托,办理企业诉讼、非诉讼法律事务;配合有关部门对员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开展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法律咨询;参与企业合并、分立、破产、改制、投资、租赁、资产转让、招投标等涉及企业权益的重要经济活动;按照《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防范风险、处理有关法律事务等等。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是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发展的产物,是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核心。在我国,推行以建立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为标志的企业法律决策型管理模式,是大型、特大型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特别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和重要途径,对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与创新,加快推进我国企业法制建设,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法治与民主从来就象孪生姐妹般如影随形,密切相关。民主是法治的基石,法治是民主的结果。同样,企业的依法治理也不能撇开企业的民主管理而奢谈枉论。现代企业从其法律制度的设置、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安排,到企业工会、职代会、职工大会等的规定,无不闪烁着民主光芒。法律规定企业职工享有广泛的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权利。如《公司法》规定,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的组成人员中应有职工代表,并且该职工代表由职工民主选举产生;企业研究决定改制以及经营方面的重大问题,应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等等。现代企业家必须把法律看成是保护民主、保障权利、保护经济秩序的手段。应该说,民主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法制状态。法治企业的根本含义应该就是民主的企业、和谐的企业、创新的企业,发展的企业,也是规范的井然有序的现代文明企业。

在法治企业中,劳动者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这不仅是由法治企业的属性决定的,而且也是由企业职工与企业血肉相连的利益关系决定的。企业的民主管理,必须要有企业的劳动者即普通职工的参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与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决定了在企业的民主管理方面,我国应该有着天然的成长土壤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最后,需强调的是:企业领导人的法治精神与人格魅力、企业积极而又理性的法治实践、企业成员的整体法律意识与共同的道德价值取向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鸿钧. 法治:理念与制度[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2] 赵旭东. 企业法律形态论[M]. 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6.

[3] 梅慎实. 现代公司机关权力构造论——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学分析[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4]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作者简介:

陈继东,男,江苏盐城人,高级经济师,一级企业法律顾问,江苏省国信集团国信担保公司。

上一篇:概念框架角度下的撞击事件及其变式 下一篇:从《熊》的命名象征中看人与自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