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10 12:22:40

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刘佳齐(1990-),女,汉,河南周口市人,会计硕士,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摘要:本文着重对债务重组中公允价值的运用进行了探究,分析了引入公允价值的必要性以及在债务重组应用公允价值计量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提出防范措施。

关键词:公允价值;债务重组;问题;措施

随着财务会计确认的范围扩大,历史成本计量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无论从客观性还是公允性上,都已无法恰当反映被计量对象的真实价值。而公允价值的引入,反映了市场对企业资产或者整体价值的评价,可以与“资产负债观”更好地吻合,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1]。2006年2月15日国家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其中第12号债务重组准则几经变迁,又由2001年规定的账面价值计量还原为1998年的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基于此,本文将对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运用进行探析,思考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公允价值更好地运用提出建议。

一、债务重组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必要性

债务重组准则引入公允价值作计量属性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它是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与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需要。其次,它是一种复合的、综合的计量属性。其本质是基于对市场信息的评价,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以及非现金资产的未来价值,将不同时点上的债务进行折现,反映到同一时点上,使得债务重组会计核算更为合理且更具可比性[2]。最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采用解决了原会计准则下账务处理存在的问题,使得资产不再虚列、符合稳健性要求,同时能客观地反映可能发生的债务重组损失,符合可靠性要求。为此,我们举例说明如下:

【例】2012年5月甲公司向乙公司赊购一批货物,金额5000000元,约定2013年4月到期偿还,但因甲公司资金周转困难,无法按期支付该笔款项。经协商,乙公司愿意做出让步,同意甲公司用其库存商品一批来偿还债务。该批商品的同期市场售价4000000元,实际成本3200000元。甲、乙公司双方均为一般纳税人,适用增值税税率均为17%。乙公司收到该批商品同样也作为“库存商品”核算,不再另外支付增值税税费,甲公司未对对该批商品计提跌价准备。

若按账面价值计量,则在债务重组日双方账务处理如下:

(1)债务人甲公司的账务处理为:

借:应付账款——乙公司5000000

贷:库存商品32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680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120000

(2)债权人乙公司的账务处理为:

借:库存商品432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680000

贷:应收账款——甲公司5000000

从以上账务处理结果可以看出,该批存货对于甲公司来说,售价4000000元,实际成本3200000元,但抵债后,乙公司所列存货成本却增到4320000元,致使该批存货入账价值脱离了实际,导致了虚增资产,引发会计信息失真。同时,实际工作中,此类业务需要根据增值税专用发票入账,而发票上的商品进价与入账金额不同,违反了记账必须有真实依据的要求。

若按公允价值计量,则在债务重组日双方账务处理如下:

(1)债务人甲公司的账务处理为:

借:应付账款——乙公司50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4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680000

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收益320000

同时,结转商品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3200000

贷:库存商品3200000

(2)债权人乙公司账务处理为:

借:库存商品4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680000

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320000

贷:应收账款——甲公司5000000

从上述账务处理结果可以看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很好地弥补了账面价值计量的不足。债权人不再虚列资产,符合稳健性的要求;债权人在受让存货的时候,入账价值与发票上金额一致,符合记账要有依据的要求;同时,也能合理地反映因债务重组导致债权人利益的损失,符合可靠性要求。可见,以公允价值代替账面价值的计量是符合理论与实务的双重要求,它的引入是一种必然[3]。

二、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具体运用情况分析

2006年的债务重组准则改变了以往将债务重组损益计入“资本公积”这一做法,规定将其计入营业外收支中。引入了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后,债务重组大致又分为以下五种情况。

(一)以现金清偿债务

以现金清偿债务时,其公允价值即为实际支付或实际收到金额。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现金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作为营业外收入计入当期损益。债权人则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收到现金之间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若债权人已对重组债权计提了坏账准备,应先进行冲减,不足冲减部分再计入当期损益。

(二)以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

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时,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营业外收入。债权人应当按照收到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入账,将其低于重组债权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重组损失。值得注意的是,转让非现金资产会涉及到相关税费,如以存货抵债,涉及增值税,则相关损益确认要看债权人是否再另行支付增值税。若债权人另行支付增值税,则债务重组利得为转让存货的公允价值低于重组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若债权人不另行支付增值税,则债务重组利得应为“转让存货的公允价值及增值税进项税额之和低于重组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4]。

(三)债务转为资本

债务人将债务转化为资本时,债务人应将债权人因放弃债权而享有股份的面值总额确认为股本,股份公允价值总额与股本之间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对于债权人来说,当债权转化成股权的时候,债权人应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因此而享受股权公允价值的差额再扣减计提的坏账准备的余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损失。值得注意的是,在此重组过程中发生的相关税费,应分别按照长期股权投资或者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准则规定进行处理。

(四)修改其他债务条件

债务人修改其他条件,如适当延迟债务偿付时间,适当减少债务本金,降低债务利率等。此时,债权人和债务人应当按修改过后的债权或债务的公允价值入账。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所列金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修改后债务条款如涉及或有应付金额,且满足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债务人应当将该或有应付金额确认为预计负债,将重组债务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务入账价值及预计负债之间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利得。而对于债权人来说,不应当确认或有应收金额,不得将其计入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只有当或有应收金额实际发生时,才计入当期损益。

(五)以上方式的组合方式

此债务重组方式,是以上方式的各种不同组合,限于篇幅,不再予以详细讨论。

三、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公允价值不容易获得,其可靠性有待加强

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对于用以清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及债务转为资本涉及的股权,债权人和债务人应该以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获得一般有三种方法:①在活跃市场上有相同的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信息,使用该报价信息估计公允价值,称为市价法;②在活跃市场上没有相同的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信息,但有相似的资产或负债的报价,这种相似的报价可用来进行公允价值估计,但应当调整相同与相似之间的差异,称为类似项目法;③采用以上两种方法无法确认时,应用估价技术法进行公允价值估计[5]。

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尚不成熟,所以就难以获得有关资产市价的完备信息,而资产存在活跃又充分竞争的交易市场是公允价值获取的必要条件。我国目前存在大量的国有企业,很多情况下受到政府的干预,并非站在同一公平的起跑线上,使得公允价值不易获得。即便如此,我们很多资产的公允价值还可以通过估值技术获得,但估值带有主观性,对资产评估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高,不同的评估机构可能会得到差异很大的两种估值结果。所以,在可靠性上,公允价值计量相对账面价值计量就有些差强人意。

(二)公允价值计量有可能再次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

现行准则规定债务重组以公允价值计量,并确认重组损益。债务人通过债务重组确认重组收益及非现金资产转让收益,有可能成为一些“ST”“*ST”公司为了避免退市的救命稻草,如利用与关联方进行债务重组,以低值资产充抵巨额负债或修改债务条件等,都会为粉饰财务报表增加可能性。就拿郑百文事件来看,为了确保重组顺利进行,中国建设银行一下子豁免了其22亿债务中的14亿元,如果这14亿元全部作为利润的话,郑百文一下子就由每股亏损两三元,猛升到每股盈利五六元[6]。如此看来,公允价值难以公允,资产的公允价值受人为因素的影响,高负债的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达到扭亏为盈的目的不乏是一条捷径。

(三)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影响了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合理运用

准则规定了应该如何办,而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则决定了准则如何在实践中很好地被运用。公允价值的引入是与国际接轨的,可是目前我国整体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不高,对于合理确定公允价值还比较生疏。会计人员需要因时制宜地去收集市场上相关交易资产的市价信息;若采用估值技术时,则必须掌握扎实的财会理论和估值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只有会计人员具备完备的知识体系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才能进行综合的分析、理性的判断、熟练地操作。但客观地讲,目前我国中高水平的会计人员相对较少,会计电算化普及程度虽高但核算系统不佳,这些问题都会困扰着公允价值确定,进而影响其在债务重组的合理运用。

四、在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时合理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建议

公允价值的运用需要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针对前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不断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环境

活跃的市场是公允价值取得并可靠计量的必备条件,我们必须保证市场的公平性、竞争性、完善性。一方面要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市场秩序,防止不正当的经济行为发生,做到交易双方地位平等,交易内容合法合规,交易信息公开透明;另一方面,政府要做到不偏不倚,不要因为是国有企业而采取地方保护政策,随意豁免其债务,对于一部分国有企业的人权、财权,政府要尽量放手,确保市场环境的公平性。

(二)不断健全监管机制,建立公允价值审计制度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会使得专业判断事项增多。为了防止利用公允价值计量粉饰财务报表、操纵利润,必须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实行企业内部、社会、政府三位一体的监管,明晰责任,防止钻空子、打球的行为。同时,为了保证公允价值确定的准确性、合理性,我国也出应台相关公允价值审计准则,制定公允价值的审计程序,对公允价值进行严格审计,出具审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7]。

(三)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会计准则的执行靠的是每位会计人员对准则的正确理解和严格遵循。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要求会计人员遵纪守法,严格按照准则规定处理账务。同时,要用正确的眼光看待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要盲目排斥[8]。另一方面,公允价值计量会涉及到很多会计估计、职业判断、参数选取等主观活动,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强的业务水平。应要求会计人员定期参加会计培训及每年举行的继续教育,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其对交易和事项的确认、计量、报告的处理能力,减少会计信息的行为性失真和对公允价值判断的偏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运用是一种必然,是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它不仅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同时也符合谨慎性的要求。但在运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我们需要正确看待,采取相应改进措施,不断推动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合理运用。

参考文献:

[1]王朝霞.论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33):99-101.

[2]马春颖.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债务重组会计处理中的应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1(25):159.

[3]郭学新.公允价值计量对债务重组会计处理的影响[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7(1):40-41.

[4]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5]李清文.浅谈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应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3):40-41.

[6]迟丽华,张翠荣.对新债务重组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思考[J].经济师,2006(12):148-149.

[7]高祎.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准则中的运用探析[J].商业现代化,2008(24):318-319.

[8]邓子渊.浅谈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几个问题[J].现代商业,2008(2):67.

上一篇:浅析我国面临的国际贸易摩擦以及对策 下一篇:浅析生产型企业流程管理的难点和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