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2-09-09 11:54:03

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应对策略

新形势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中央提出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减少贫困,力争从根本上扭转城乡差距过大的局面,不断改善农民的经济及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经济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很多的制约因素,本文将针对在这些问题及发展思路进行探讨。

一、制约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农村和农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表现在:一是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农户走入市场,致富的障碍。部分农民延续过去计划体制下的习惯,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资金项目上希望政府给予扶助,“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或精品效应,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林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发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这导致农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较慢。

(二)农村基础设施现薄弱

乡镇主要街道、大街小巷虽大部分硬化,但质量不高;村庄雨水、生活用水的排放为自然排放,70%以上的农户仍使用茅厕,且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农村水利和机耕道路建设明显滞后,制约机械化的发展和积极性的提高;农村用电虽然基本解决,但是电力供应仍不正常;有些农户至今未通自来水,烧火做饭仍是以烧柴为主。

(三)生态破坏严重,自然灾害频发

长期以来,我县农业数量型的增长道路使农业发展所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恶化,耕地的逐年减少、水土流失、河水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1、人地矛盾突出,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2、我县一直是自然灾害较多的贫困县,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不强,生产能力不稳定。

(四)农民观念落后,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人力资源匮乏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农户发展缓慢都是由于思想不解放、发展观念陈旧所致,思想仍然停留在小富即安、小农经济这个温饱型状态,主要表现在:过去那种养猪为过年,养牛为种田,养鸡为换个油盐钱,种田混个肚儿圆的思想和做法,在农村仍占较大的比重,大部分农户都是男的外出打工,女的在家务农、带孩子。他们考虑吃饭的问题多,考虑发展较少,导致发展跟不上,家庭富不起来。

(五)农村经济建设投资高,收益低,缺少资金支持

在我县,农业是一种经济收益很低的产业。农业的投入成本高,产出效率低,从而抑制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发展受到限制。近几年来,虽然支农资金逐年增长,但是与其它城市相比,占比依然很低。支农资金的投入有力的促进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和流通加工服务领域的发展,但是与城市相比,所占比重依然过小。

(六)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从农产品供求格局看,耕地等资源快速减少,需求刚性增长,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仍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从农业和农村发展环境看,“受市场约束越来越大”的判断已经成为现实,受“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影响的局面日益深化。从农业发展规律看,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从城乡、工农关系看,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二、促进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发展现代农业产业

一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信息化建设。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信息化既使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充足的信息源和便捷的交流渠道,又为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产业联结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有效途径。二是优化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工程,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三是加大农业示范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发挥示范性工程作用,提升实施水平,加大推进力度。重点加强有机茶叶、无公害蔬菜、生态养殖等基地建设,打造生态绿色品牌,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跨越。

(二)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引导产业结构升级。首先,发展优质农产品,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依靠科技进步,紧盯市场,引种优良作物品种。其次,发展“订单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企业要紧紧抓住效益这一纽带,围绕优质优价,积极引导农民与企业有机结合,这样既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又促进了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最终实现农业生产水平的升级。最后,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能只局限于农业内部,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结构调整和结构升级,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三)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建设

近几年来,国家扶农惠农政策在农村中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置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业机械得到迅速发展,也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呈现了“耕田用铁牛,插秧不弯腰,割禾用袋装,治虫不背包,开沟不用锹,抽水抗旱只用油(电)”的新景象。但是,有的农村由于没有机耕道路,使一些农业机械无法下田作业,致使耽误农时,浪费投资,农业机械的效率和优势不能发挥。因此,加强农村机耕道路建设,是地方政府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同时,加强道路乡乡通,村村通建设,加宽路面,加大硬化力度和保养力度,提高农村道路交通质量和道路利用率,打造乡村城镇立体化交通网络。

(四)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培养和引进人才

只有教育的全面发展,着实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起头并进,总体水平才能提高,我县的发展才能有后劲,我县的远景规划才能实现,全民的素质才能提高。首先,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其次,要努力提高基层干部经济管理能力。干部要加强学习经济和管理相关知识,结合工作实际,提高带领群众调整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自觉性和本领;再次,要重视培养农业专业人才。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走进农村、自主创业。

总之,要充分利用好山区全部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山林资源和人力资源,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坚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工作,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创建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上一篇:中国石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与防范研究 下一篇: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