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切入学校德育实效的新路径

时间:2022-09-09 10:41:16

感恩教育:切入学校德育实效的新路径

一、“学会感恩,懂得关爱”是学校德育现实而重要的课题

“感恩”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被解释为“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这是对感恩的字面意思的理解。有学者从理论层面上定义。认为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的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

首先,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古训,以及“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儒家要义,都包含着浓浓的感恩情结,体现着朴素的感恩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恩思想一直占据着主流的地位,感恩被看成是根本的道德原则和基础。其次,感恩体现一种自尊意识、责任意识。感恩来源于人的社会性。一个人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由于一些千丝万缕的情愫,使得人在某种程度上乐意为别人而活着,不得不为别人而活着,这千丝万缕的情愫之一便是恩情。“恩情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更是连接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由于思情的存在,你不能只为自己考虑。感恩体现人与人的相互关爱,人与社会的相互融合,“由于认识到索取与奉献的意义,我才成为人,当我开始报答时,我才成为人”。一个人富有感恩之心,懂得感恩,说明他能正确认识自身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个体的角色职责有自我意识,能体会个人存在的自尊以及对社会他人承担的责任感。只有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懂得回报,才能真正承担责任。另外,感恩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的积极情感体验。感恩是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相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与报恩、施恩行为相协调的过程。心存感恩会带给人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为他人提供帮助者得到公正客观的评价和肯定,能体验到情感上的满足和快乐,这种积极的情感会强化施恩者的类似动机,做出更多更加积极的行动。另外,也能让感恩者产生美好和满足的情感,感恩可以让积极情感体验在施恩和受恩双方间产生良性正向的激励作用。

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做人的基本道德原则,是做人最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感恩,是缺乏修养的表现。是一种非健康人格支配下责任意识缺失的表现。而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一些基本的伦理道德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物质欲望追求膨胀、情感趋于淡薄、性情日益浮躁,多数人感恩意识淡化,存在比较严重的感恩缺失危机。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多数惟自我为中心,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权益,不知责任,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当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感恩教育的缺位。尤其是作为教育主渠道的学校教育对感恩教育的缺失却是关键因素之一,负有难以推卸的责任。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感恩教育很重要,尤其是在当前感恩意识比较乏的现实情况下,感恩教育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我们有必要把感恩教育纳入学校德育的工作范畴,在学校德育工作过程中不断渗透感恩教育,同时把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生活化的重要切入点,以此努力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可以说,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加强感恩教育,让人们“学会感恩,懂得关爱”,是学校德育现实而重要的课题。

二、感恩教育契合德育的实践本质,是增强德育实效的切入口

有学者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我们认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在遵循德育规律情况下,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并能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一种道德教育。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全面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

感恩教育作为一种道德教育、人文精神的教育,具有情感性、生活化、实践性等特点。第一,感恩教育是在道德认识基础上的一种情感体验,一般都能通过真人实例来实施教化,很容易激发受教育者的强烈共鸣,碰触到其内心深处,能否激发出人们心灵的阵阵涟漪是德育教化的关键,富有情感性的感恩教育就能较好地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触动人们的灵魂,从而达到涤荡心扉、净化人们的心灵的作用。第二,“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养成应当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现实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亲友的关爱、他人的服务、陷入困境时好心人的救助等,这些都是现实的感恩教育资源,感恩教育完全融合在受教育者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之中,来源于生活,融入于生活,这是其他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第三,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实践,道德从来就讲求知行合一,通过行动实践道德要求乃是道德的最高境界。感恩教育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道德教育,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抑或是社会对感恩教育都是通过具体实在的行动来体现、导引的,可以说感恩教育是在实践过程中完成的教化。实践性的感恩教育契合道德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一种具有高度德育秉性的道德教育方式。

目前,传统的学校德育普遍存在工作的付出和成效之间大相径庭、德育的实效差强人意等问题。究其原委,主要是传统德育基于人是超验性、实体性的假设,比较理想化,讲究科学性,重视德育知识灌输,强调理论说教,轻情感交流,注重学校为德育主渠道,忽视德育的延伸面和长效机制,关注德育的终极目标,忽视德育过程性、体验性,也就是说把德育完全搞成上位道德规的灌输和说教,脱离了生活基础和实践,使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相脱离,抽象的理论代替了不可言说的体验,机械的背诵挤占了充满激情和灵动的心灵空间。冷漠的禁行规则压抑了情感的交流和涌动的激情。这种不能引起共鸣,不能激发人们心灵振荡的道德教育注定是苍白无力的。“就像离开肉体的骷髅,也好似不要学生跳入水池而光给他讲游泳术一样迂腐可笑。”只有把道德教育的理性教化与实践结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回归到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使德育的过程生活化、实践化,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学起,反省独身,进而以小立大,推己及人,才能真正激发受教育者道德人格的生成和发展,培养出崇高的道德情操。感恩教育作为一种回归生活的德育实践,完全克服了纯理论的灌输和说教,真正在受教育者的现实遭遇、生活体验中予以潜移默化,从而使其道德教化入脑人心。加强感恩教育,其情感

性、生活化、实践性必然带来实效性,必将成为提升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

三、让德育回归生活实践,加强德育从感恩教育开始

感恩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通常人们认为,道德包括认知、情感、行为3个层面。我们也可以从3个层面来认识感恩教育:首先,认知层次主要指受教育者能感知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能予以肯定。也就是说存在感恩意识,能意识到受到恩惠并认同,其次,情感层次是在知恩的基础上,生发出愉悦的情感,并转化升华为一种要回报恩情的情感需求和愿望,这个层面是把对感受恩情的认识转化为回报恩情的情感体验,是一种更高层面的认识,最后,实践层次就是将感恩的意识和回报恩情的愿望上升为报恩的行为,以至在正强化作用下产生施恩行为,并形成固化的感恩意识和良好的感恩行为。因而,加强感恩教育至少应从3个方面来努力,即:在认知层面上教会学生识恩、知恩,在情感层面上培育学生报恩的情感体验和冲动;在实践层面上引导学生感恩于行。

1 环境熏陶,渗透感恩意识,教会识恩知恩

应该说感恩的环境氛围无处不在,如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朋友的帮助,乃至大自然的赐予、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这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关键是我们要想办法点拨学生,引导他们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让他们能感受到、知道“思”的存在,明白这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另外,我们还可通过在学校教育中积极营造感恩环境,来逐步渗透启迪感恩意识,如在语文,思想品德等学科教学中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在学校班会、文艺晚会,体育运动会、文化节等集体活动中进行感恩教育,在特定纪念日、社团活动,先进典型人物专题报告演讲等活动中渗透感恩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教会学生能识恩、知恩。

2 循循诱导,培育感恩情怀,激发感恩体验。

在懂得什么是恩、能感受到恩惠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进一步深入诱导,使学生能在感受恩惠的基础上,生发出愉悦的情感,并转化升华为一种要回报恩情的冲动和愿望。“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把让自己受感动的事情写下来。采用在班级例会上宣读或在黑板报、张贴栏中刊出等方式来交流,在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开展感恩演讲、感恩征文等活动,以及组织观看优秀感人的影视作品等方式,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和体验冲动。

3 活动体验,实践感恩行为,形成感恩品质。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实施感恩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就在于让人们能知恩于心,报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并形成良好的感恩品质。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感恩意识转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比如引导学生主动为老师擦一次黑板、为父母洗一次脚、为长者让一次座,组织学生到条件艰苦的山区农村劳动,体验农民劳动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等等。通过开展具体的感恩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感恩回报付出的快乐,学会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成为自然之举。

总之,当前社会转型对学校德育提出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实施感恩教育,是一条回归生活、回归实践、回归根本的德育之路,在学校乃至在全社会开展感恩教育,不仅是化解当前青少年感恩意识危机的有效途径,更是学校摆脱目前德育实效低迷状态的出路所在。加强学校德育,让我们从感恩教育开始。

上一篇:成人高校学历课程与非学历取证课程相结合的双... 下一篇:谈中等职业学校的分层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