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09 09:18:31

襄阳市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高校体育专业办学内涵的不断丰富,其功能日趋多元化,它不但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和科学研究的重任,还需要担负起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襄阳市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服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高校人力资源、场地设施、器材设备以及体育物质文化活动等资源较为丰富,但受到传统观念、管理制度、高校地里位置等因素制约,使高校丰富的体育资源不能很好地服务于社会。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应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优化方案;培养实践型人才,为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服务作铺垫;创办大学生俱乐部;加强学校和各行业合作,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多元化建设,提高社会化服务能力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襄阳市;地方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服务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实施,城市的社区化步伐不断加快,我国居民追求娱乐休闲、体育健身、自身素质培养的意识等也在不断加强,居民对社区体育的需求日益增大,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体育新格局已初步形成。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健身的需求和社区体育指导及其资源匮乏的矛盾逐步扩大化。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逐渐过渡至大众化,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连接,使得高校体育必须转变思想与社会发展接轨,拓宽与社会联系的渠道。地方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是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衔接,办出“地方”特色,突出“社会服务化”职能。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襄阳市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服务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对策,旨在为促进“四个襄阳”的建设发展,加强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积极为地方社会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是襄阳市的高校,包括湖北文理学院、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等四所大学的体育部门、部分体育教师及在校大学生。

1.2 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的需要,依据社会学调查的要求,科学地设计了调查提纲。主要包括高校体育资源配置;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被社会利用率;高校体育学院师生参与社会体育的频率;体育人力资源的职称结构;影响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服务的因素等六个方面进行设计。分析了解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服务的现状。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近十年来有关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服务方面的文献资料,并对资料的信息内容进行整理,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1.2.2 实地调查法

分不同的时间段多次到襄阳市四所高校的校园进行了实地观察和走访,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1.2.3 访问调查法

走访襄阳市小区居民,襄阳市高校体育教师和学生获得最直接资料信息。

1.2.4 逻辑分析法

将调查和走访的信息进行梳理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2 襄阳市高校体育社会化服务现状

2.1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不完善,教学内容与社会体育存在差距

目前,高校体育专业以培养体育教师为主要目的,而忽略社会体育人才培养。使得课程设置以体育教师为主,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与社会体育没有很好的接轨。尤其是缺乏民间趣味项和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同时与社会体育的距离较远。高校体育应培养全面体育人才,以健康体育、阳光体育、终身体育为目的设置体育课程和教学内容。而不是仅仅由体育教师教、学生学一个教与学的过程,这样只能给学生留下一段回忆学习过程,却缺乏体育人以终身体育带动体育社会化的意识与责任感。

2.2 高校学生参与体育的组织机构尚未建立

在访问调查的交谈过程中,发现高校学生体育组织与社会体育组织接轨的机构并没有建立,而只是某些教师与俱乐部联系。让相关专业学生在俱乐部见习,却没有培养体育人的意识。在此过程中,了解到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较强,创新能力和对相关知识了解较深,而学校却没有相关组织部门,使学生与社会服务的机会较少,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与展示自我,再次缺乏与社会交流能力。

2.3 各种资源存在浪费现象

高校体育设施资源相对丰富,同时具备相关专业人士的指导,而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社会利用率极低。例如湖北文理学院体育学院的体育资源,仅仅只有双休日时才有一些社会人士在足球场地踢足球。网球场、乒乓球馆、排球场却无人问津。高校体育人力资源丰富,襄阳市高校体育专业具有社会体育指导能力和健身健康咨询知识的指导员,86%以上的人员几乎从没有参与过社会服务,存在着各种资源浪费现象。

3 影响襄阳市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服务的因素分析

3.1 领导观念和管理体制的制约

体育活动持续和有序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和指导,影响着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服务。高校很多领导认为高校体育资源是国家投资建设的,应只限于学校体育教育使用。学校的体育资源只是为培养学生服务的传统观念,没有将高校体育资源面向社会化服务,不利于全民健身活动的实施。

3.2 高校校址离中心城区较远

襄阳市四大高校离城区相对较远,比如襄阳市新扩建的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和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都远离城区。为了建设“四个襄阳”,襄阳市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社会化服务项目,但也无法快速满足居民的健身需求。高校资源丰富却远离城区。另一方面,高校管理机制和领导决策也影响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服务。

3.3 社区管理缺乏组织机构

虽然现代社区体育发展规模较大,但缺乏较为正规机构与健全的管理模式。调查发现,现有的街道办事处更多精力忙于事务性工作,难以社区体育投入更多的精力。一些学生想做体育社区服务,而没有地方申请,贸然进入社区会被误解为行骗或有利可图,不利于高校资源社会化服务。

4 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服务的对策分析

4.1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优化方案

学生将来要用在学校学习的技能面对社会的挑战。因此,转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性和社会服务意识,有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和对社会服务的能力。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应从学生需求和培养职业能力要求出发,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形成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

4.2 培养实践型人才,为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服务作铺垫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转变了传统的体育观念,同时高校体育应以健康为主,内容多元化构建现代化体育体系,全面发展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构建以学生未来为主的教育体系。并且在这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校要打破传统“封建”思想,保持与社会各界交流。带动学校与社会发展的相互融合。走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相结合的道路,摒弃只注重外在要求的运动中心主义和功利主义,有利于构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综合体育教育体系,加快学校现代化进程。学校在政策上资源上帮助学生走进社区,融入社会,初步了解社会体育发展,为在学校学习指明方向,指定更有利于将来如何在社会发展的更好制定有效目标。让学生更好更快更强适应社会,彰显当代大学生魅力自信的优良品质。培养实践型的学生,更好的为社会化服务。

4.3 创办大学生俱乐部

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健身俱乐部也日益盛行在每个城市。而俱乐部的属于社会经济基础较好的人士健身场所,缺乏平民性的健身俱乐部。当代体育专业大学生具备活动策划市场营销健身指导知识等方面能力。有关资料表明,近几年来,在襄阳市具有一定规模的5家健身俱乐部和10多家小型健身会馆的教练员中,30.6%是由在校体育专业大学生或专业教师担任。创办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为主,学校经费和人力资源服务为辅的健身俱乐部。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组织管理与人交流沟通文化传播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将校园社团走出去,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传播到社区。例如,湖北文理学院体育学院康复理疗社团组织“健康进社区,快乐每一天”活动。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到社会服务乐趣,使得学生社会化服务意识和能力增强,创办以大学生实践为主的健身俱乐部,使高校体育资源社会服务与当地体育文化发展,有利于建设文化襄阳,魅力新都市。

4.4 加强学校和各行业合作,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多元化

高校体育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却忽视体育文化的传播。内容与形式过于单一不利于体育文化的发展。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若想培养出优秀体育人才应加强与社会各行的合作。学习企业管理模式,处事方法和团队作风等方面。学校同时可将高校体育资源供给合作的企业。比如湖北文理学院体育学院的素质拓展基地的各个项目体验,将体育精神传授与企业,让社会人士感受体育极限超越自我,在将来工作中困难自强不息,团结努力攻克难关。加强学校和各个企业合作,不但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还可以从多渠道引进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共尽义务,共同受益。挖掘高校体育资源发展潜力,同时为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服务形成规模和突破瓶颈。更好的服务于襄阳市体育健身事业的发展与体育文化的传播。

5 结语

走出去,与阳光为伴。跑起来,让青春闪光。加强培养复合创新型的大学生,培养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使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化内涵和形式更加多样化。通过建立社区体育文化,为社区提供健身场所,社区成员在一起交流加强情操的培养,丰富群众的体育文化及健身知识;健康进社区的公益讲座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如何预防疾病及简单急救措施;以文艺汇演的方式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健身及教育培训,为群众提供健身咨询,增强群众科学健身意思与理论知识等方面。充分挖掘地方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服务,同时能让体育专业学生更好更快更强的与社会接轨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刘建中.高校体育社会化服务现状分析:以宁波高校为例[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9(6):101-104.

[2]马克,等.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服务的现状及问题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1):20-21.

[3]袁洁.高校体育资源服务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3):110-113.

[4]程晓龙.浅谈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9(24):92-93.

[5]徐圣霞,宋军.教学型大学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与实践:以襄樊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襄樊学院学报,2012,33(2):85-89.

[6]郭旭茂,肖微.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性研究[J].高师理科学报,2008,28(3):76-78.

[7]何忠.襄樊市城区居民体育健身活动现状调查分析[J].襄樊学院学报,2008,29(11):69-73.

上一篇:运用“头脑风暴法”激活初中英语阅读课堂 下一篇:武汉初三四月调考英语科目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