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评价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时间:2022-09-09 06:45:42

形成性评价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摘 要 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更适用于形成性评价的引入。形成性评价的信息课堂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同时最大程度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通过肯定、激励等多种手段让课堂重新焕发生机,让学生在取得较好学习成果的同时也获得较好的学习体验。

关键词 信息技术;形成性评价;课程标准;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1-0097-03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虽然已经颁布多年,但很多精神与理念对于信息课堂的指引与影响将是一个长期和深远的过程。在这次的新课程改革中,将教学评价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评价应当源于教学,而最终又服务于教学。评价对于教学的反馈、激励与促进作用得到充分的肯定,而与之相反,传统意义上的区分与选拔作用被进一步弱化。在传统教学中,常常以终结性评价来判定学生学习的好坏,忽略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无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正好背道而驰。因此,研究与引入多元的评价机制就变得尤为重要。

在众多的评价方法中,形成性评价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评价机制,在对学生学习进程的全程跟踪过程中进行客观的、针对性强的评价,最大程度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此来指导教学的调整与优化,最终使得每个学生都获得相应的进步。

1 信息技术课更需要形成性评价

信息技术正越来越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正慢慢地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作为一门理论与技能并重的课程,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信息技术相关的基本理论与技能,更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也正是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中之重。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同步推进,对于个体而言,则更要关注学生对信息的规划、应用与创新能力。

要做到这一点,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也就成了信息课堂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信息技术课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实践操作中进行,一般也是以学生完成指定操作任务的形式进行,因此,如果只看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学习过程,那么势必会对学生的学习作出不实的甚至错误的评价。长期而言,这样做对于学生的学习是相当不利的。甚至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有些学生为了快速完成教师交待的任务,会全部或部分复制他人的学习成果,以应付教师的检查与考核。也就是说,终结性评价的结果使得教师只看到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视了他们的学习过程,助长了投机性学习,也疏远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因此,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如果想取得更好的效果,离不开教师对课堂的悉心观察、跟踪与记录,而这些正是构成形成性评价的必要元素。如果没有观察与记录,那么教师也就得不到正确的反馈,课堂只能按照原有轨迹按部就班地进行。这种背书式、教条式的教学无法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形势与新变化,最终也将与课程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对于信息技术这样重实践、重应用的课程而言,比其他课程更加迫切需要引入形成性评价教学机制。

2 更大程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从评价的角度而言,教师对于课堂的作用是不可轻视也是无可替代的。传递同样的知识技能,不同的学生反应也不尽相同;布置同样的任务,不同的学生完成的过程与效果也会不尽相同;同样的评价,对于不同的学生所产生的激励作用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对于课堂的拿捏就显得十分重要。然而,摆在面前的困难是,一个班级往往会有40~50个学生,想要长时间跟踪一个学生还可以,如果想要同时跟踪并指导全班所有学生的学习,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因此,在作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必须有所取舍,有所侧重。对于一些学习习惯较差,在学习上比较浮躁并且爱投机取巧的学生,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引导;对于那些本来在学习上就很自觉、爱动脑筋的学生,则可以列入“高信用”学习队伍行列,当然也不是全程不去关注这些学生,而是适量减少对于他们的关注,把节约出来的时间花在那些更需要关注与帮助的学生身上。因此,采用形成性评价的课堂,教师会显得更辛苦。教师在讲台上的时间一般都很少,大部分时间都融入在学生中,会试图将所有个体的学生情况分分秒秒都了如指掌,这样可以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有更全面与客观的把握,以正确指导课堂教学的及时有效调整,而不是在整堂课都上完了才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3 尊重学习者的多元化和差异性

每个学习者的学习基础不一样,再加上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不一样,即使同样都是高中生,对于信息技术课堂的学习和把握能力也有天壤之别。为了进一步了解形成这种差异的根源在哪里,笔者曾经花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对班里三分之一的学生(学习较好、中等、较差的学生各取五位)进行长时间的观察与记录。为了更加客观地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笔者是这样做的:选取教材中典型的三部分内容(文本信息加工、表格信息加工、网页制作)进行专题式教学,在教学中除了对于基本知识与技能进行系统性讲解外,还适量拓展了一些深度,如在讲到Word的查找与替换时,加入了字体颜色、上下标、边框底纹、段落标记等的批量替换等。为了更全面更有效地实施形成性评价,笔者还特别要求学生在信息课上要像其他学科一样做好课堂笔记。当然,笔者为每个专题甚至每堂课都设置了差异化的有梯度的任务,以便于每个学生都可获得一定的完成度。除了笔记以外,对三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与记录,最后在课外也花了大量时间对完成的任务进行批改与评价,把所有数据汇总后发现如表1所示的现象。

从汇总后的数据不难看出,学习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个系统性极其复杂的过程。正如一个学习优秀的学生能找出千万种学好的理由一样,一个学习差的学生往往其背后也隐藏着千万种不为人知的理由。因此,要通过形成性评价去发现这些问题,以能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一个学习不理想的学生,往往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多方面存在缺陷,教师就是要在尊重他们学习差异性的同时,对他们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使得每位学生都可以获得相对的进步,这是以往只重学习结果的学习评价所无法做到的。

4 有激励才能激活课堂

形成性评价的价值在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形成客观评价后,对于大多数的学生形成针对性强的学习指导,以期他们都能获得相对的学习进步。无论是学习好的学生,还是学习较差的学生,只要肯努力、肯改进,都应当得到肯定与尊重。掌声理所当然应该送给那些学习中的佼佼者,但同时也应当送给那些拼尽全力却只获得小小进步的人。形成性评价让教师对于学生的各个方面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因此,评价学生的时候也就不会落入只看到前面几位优秀学生的境地,而让教师视野更加开阔,看到更多的渴求进步的优秀学生,不吝表扬与激励,让课堂重新绽放活力。从心理学的层面来讲,那些各个方面都还不错,但由于先天或者客观原因造成的学习落后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鼓励与表扬,而形成性评价可以帮助教师做到这一点。

5 体验与结果同等重要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用结果(成绩)评定学生的模式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而对于信息课这样一门重实践重应用的课程而言,由于考核模式的特殊性,令其没有完全落入应试教育的囹圄。目前为止的水平测试考试对于绝对多数的学生而言,只要平时好好学习,都可以顺利过关。种种条件都有利于基于形成性评价的体验式教学的顺利开展。让学生在信息课上不但会操作,而且要学会怎么操作更有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对知识技能进行二次消化,在对知识技能重组再现的过程中,按照实际需要进行整理构建,最终才能获得生动愉悦的学习体验。这往往要比一个单独的学习作品或学习成绩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学习成果固然重要,但一旦离开学习体验,成果只能是一种摆设。反过来,如果有了很好的学习体验,就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那么一个好的成果也将会成为一件顺理成章的事。形成性评价是一种重过程的评价,也是一种重体验胜于重结果的评价,对促成学生获得深刻生动的学习体验也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总而言之,形成性评价虽然已经提出多年,但并没有过时,在各个教育领域中屡试不爽。当然,越是先进的评价,往往对于操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相对而言,形成性评价更加适用于小班化教学,更加适用于像信息技术这样过程性、实践性强的课程。在形成性评价的实施过程中,也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改进的过程,它不但要求教师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更要求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学习个体,要求教师具有极强的课堂操控能力与敏锐的课堂观察力。要形成这样的习惯与能力可谓困难重重,但一旦挑战成功,势必会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高凌飚.关于过程性评价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10).

[2]胡家双,孙文妮.实现网络教育中情感目标的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4).

[3]吴维宁.过程性评价的理念与方法[J].当代教育科学,

2005(16).

[4]刘清香.论构建形成性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5(9).

上一篇:企业与供应商关系维护之探讨 下一篇:最痛苦的事是看着手中的钱不断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