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生物教学评价机制之尝试

时间:2022-09-09 02:45:36

关于高中生物教学评价机制之尝试

摘 要: 新课程评价改革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师生的发展,改变了过分强调结果,忽视激励过程的状况。作者结合高中生物考试的教学实践,对形成性评价做了探索性的研究,为今后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积累经验。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教学评价机制 新课程评价改革

现行的高考制度仍然是“一分之差决胜负,一张考卷定终身”。在高中考试中多数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分数和答案,轻视其学习过程,因此在高中生物课教学中,必须遵循新课程评价改革办法。我从事高中生物教学多年,下面结合教学中的实例谈谈这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与同仁一起探讨。

一、高中生物考试应从终结性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旨在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状况及教学的可能缺失,作为调整课程、改进教学和学习的依据。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旨在评定学习的进展和成就,作为成绩报告或教育决策的参考。如期末考试和高考是学生质量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其他评价形式和手段不能取代的独特之处。但是这种评价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以单纯的分数决定学生的等级,根本无视学生个性的复杂性、丰富性,学生的个性差异被抹杀,看不到成绩背后不同的动机取向和努力的程度等。在应试教育下终结性评价的负导向和负激励已显现出来。新课程改革认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不仅需要结果终结性评价,更需要对过程形成性评价,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对过程的关注可促进结果的优化,评价的中心是过程,应把重点转向研究学生和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形成性评价的这些特点明显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面对目前的新课程评价改革,评价的内容应符合《标准》的要求,兼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我深切感受到新课程评价改革明显不同于以往,关注的中心不再局限于教育内容的更新和教育方法的改革,而是把学生质量评价作为保证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发展,对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起到导向和推动作用。因此在生物考试中注重形成性评价势在必行。对过程的科学评价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反馈信息,便于更好地教学,这与高考并不矛盾。

案例一:2004届一实验班,该班有一名叫张某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心理素质较差,每次测验都对分数十分看重。有一次数学考了109分,对于他来说很不理想。一天晚自习是我上课,发现他在座位上傻坐着,桌上一本书也没有,课后我找他谈心,他说:“最近一次考试,前面的一女同学有一道大题和我答得完全一样,她得了20分,我却只得了8分,导致总分和排名落后,老师(班主任)看不起我,故意压我的分。”由于该生过分关注分数,心理素质较差,老师如不及时给予引导,必然会影响其学习。经过一番语重心长的开导,他摆正了心态、调节了情绪,很快回到了正常的学习中。该生当年高考以637分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随后公费出国留学。由此可以看出平时老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其总结成败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对高中后期的考试。如果老师只看结果,就会导致学生太在意分数,甚至会毁掉学生的前程。

三、平时要关注每位学生考试分数波动的原因,特别是后期的考试更应当关注学生的心理,对学生的评价就会更完善更客观。

案例二:2008年,我的一远方侄子由于高二开始泡上网吧,结果高考以298分成绩名落孙山。之后回到我校补习,平时月考、联考也都是400分左右,每次我都要找其谈话,也就是关于分数的简单评价。年终大型联考他竟考了540分,当时看到分数册我很震惊,马上叫他到办公室,本来想好好表扬他一番,结果却问:“你这次考这么好,作弊了吗?”当时他只是说了一句:“没有。”当时是课间,我根本没顾及他的感受,之后又关心不够,该生当年高考只考了390分。半年之后的春节,我和姐姐谈到他时,他的一番话使我至今铭记心间:“我考不好姑姑一直说我不用心,有一次我考了540分是班里第七名的好成绩,本以为姑姑会好好夸我一番,结果‘你作弊了吗?’一句话让我从头凉到脚,心里别提多难受了,难道分数就这么重要吗?我起早贪黑,加倍努力刻苦学习,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我心灰意冷,使我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我听后备感惭愧,家长和老师无意中的一句话竟能影响学生的一生。由此看出,过分关注结果忽视学习过程,将一次的书面考试替代了平时的学习成绩和努力的过程,学生基本就会处于被动地位,自尊、自信得不到很好的维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作为一门高考学科,高中生物考试注重形成性评价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是不可缺少的。对照教育的终极目的,思考教改的变化,审视当前的考试升学制度,考察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特点,我在实践中把两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评价功能,更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走进高中新课程(生物),2011.11,第一版.

上一篇:文化可译的相对性及其翻译策略 下一篇:传承传统文化应从娃娃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