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融资模式在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09 02:43:58

BOT融资模式在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

【摘要】BOT(建设―营运―转让)作为政府引进非官方资本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融资方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BOT方式从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我国以来,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阐述了BOT模式的含义和特点,对其在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BOT模式;农村;基础设施;可行性;注意问题

一、BOT融资模式的含义及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用的优点

(一)BOT融资模式的含义

BOT是英文build(建设)-operate(经营)-transfer(转让)的缩写,BOT融资模式的概念是由土耳其前总理厄扎尔于1984年正式提出来的,是目前较适应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方式。BOT模式有时被称为“公共工程特许权”,它是政府吸引非官方资本加入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投、融资方式。其具体运行是:政府与非官方资本签订项目特许权经营协议,将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投产后一定时间内的经营权交给非官方资本组建的投资机构,由该投资机构自行筹集资金进行项目建设和经营,在特许经营期内非官方投资机构收回项目投资成本,并取得合理利润,经营期满后将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

(二)BOT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用的优点

1、能减少政府的直接财政负担,减轻政府的借款负债义务

BOT模式下,所有的项目融资负债责任都被转移给项目经营者,政府无须支付项目的借款,从而也不会影响东道国和项目发起人为其他项目融资的信用,避免政府的债务风险,政府可将原来拟用于BOT项目的资金节省,转用于其他项目的投资与开发。

2、有利于转移和降低风险

国有部门把项目风险在很大程度上转移给项目经营者,BOT模式通过将经营者的投资收益与他们履行合同的情况相结合,从而降低项目的超支预算风险。

3、有利于提高基础设施项目的运作效率

采用BOT模式后,原属于应由政府直接投资的纯社会公共物品的基础设施就成为了私人投资者的一个投资项目。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减少项目运作风险,投资企业会努力加强管理,控制造价,减少开支,降低成本,从而客观上提高了项目设计、建设及运营等各环节的效率。

4、可以及时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BOT模式下,有财力的私人投资者参与到公用基础实施建设中,可以使一些本来急需建设而政府目前由于资金不足无力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得以实施建造并早日建成投入使用,从而能够及时地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要,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5、有利于实现设计创新和引进先进技术

在BOT项目的私人资本竞争中,私营机构的设计人员有时会带来设计方案,这种方案往往会使项目的效益大大增加,达到设计创新的目的。此外,由外国的公司进行承包的BOT项目,还可以给项目所在国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既给我国的承包商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也促进了我国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

随着近几年我国政府对三农问题的持续高度关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渐渐向农村转移。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较严重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多年以来,农村基础设施融资主要方式是吸收直接投资和银行贷款,筹集的资金主要来自财政投资、农民集资、国内外贷款、社会团体投资等渠道。存在着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较窄、资金投入不足,投资管理模式和项目建设管理组织形式不尽合理,市场配置机制、风险约束机制和财政杠杆机制缺乏等问题,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特别在中、西部的欠发达地区更为突出。

2、财政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长空间有限,银行贷款方面也日益表现出局限性

现代商业银行作为自负盈亏的单位,具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特征。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一般规模大、期限长、偿债能力差,商业银行往往不愿对其发放贷款。而农业发展银行等作为农村基础设施贷款的政策性银行,由于存在着融资成本高、融资期限不匹配等问题,使之不能成为农村基础设施的主要资金来源。由于多年来形成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集中统一模式,加之社会团体的参入缺乏成熟的项目法人运行机制,使农村基础设施难以吸收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实现投资主体的多样化。因此,传统的融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基础设施迅速扩张对自己的需求,基础设施落后已经成为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BOT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用的可行性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等建设问题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了规划性、基础性、共享性和巨额性等特点,也就决定了投融资的特殊性。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将逐步减少对基础设施的国有资金投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投资多元化,WTO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原则也使得我国逐渐开放基础领域市场,这使得财政资金以外的各类资本面临着更多的投资基础设施的机会。因此大力发展采用BOT模式来融资,吸引国内外资金建设经营农村基础设施已经成为可能。

四、BOT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1、确定范围,有针对性地运用BOT融资方式

BOT融资方式虽然有许多优点,但并不是对我国所有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都适用。首先,项目按能否让市场发挥作用可分为非经营性和经营性项目两类,只有经营性项目才能考虑应用BOT方式。另外,BOT项目工程一般比较复杂,前期工作时间较长,费用也较高,对于投资少时间紧的项目采用一般的招标方式建设更为适宜。

2、适当进行责任划分

在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BOT项目从前期开发至项目的运营、移交,会涉及到包括政府、投资人、融资银行、承包商等各个方面。要保证项目的最终成功,有关各方应在权利义务平衡、合理分担风险的原则下,组成利益共同体。因此明确各方的职责,使有关各方认真履行义务,是项目成功的基本前提。

3、明确重点,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是保证BOT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我国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特点,决定了在市场化运作BOT项目时,必须充分发挥我国政府作用,做到科学决策、规范价格、加强监督、完善立法、服务配合。

参考文献

[1]秦艳华,张帆.浅谈BOT融资方式在我国基础设施项目中的应用[J].经济工作导刊,2003(12):25-26.

[2]邵军义.BOT项目管理模式与基础设施建设融资[J].经济师,2002(9).

[3]张欣,忠.BOT模式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2(3).

上一篇:环境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初探 下一篇:改善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