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祛湿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2-09-09 01:27:09

清热祛湿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摘 要】目的:评估中医清热祛湿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给予具有清热祛湿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颗粒剂,对照组给予安慰剂,疗程7天。结果:治疗组关节压痛消失率为41.9%、关节肿胀消失率为54.1%、临床总有效率71.7%,分别优于安慰剂对照组的17.6%、25.7%、33.3%,经检验二组比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值均

【关键词】清热祛湿;活血化瘀;痛风性关节炎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117-02

痛风是一组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引起的一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甚至出现痛风性肾病。祖国医学认为痛风性关节炎属“痹证”范畴,其急性发作期辨证多属“风湿郁热”之证。本研究选取具有“清热祛湿、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颗粒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取得较好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222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48例,对照组74例,均符合197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制定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西医诊断标准(1),并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痛风湿热蕴结证的辨证标准(2)。

治疗组平均年龄49.13±11.25岁,男132例,女16例,病程23.68±14.23小时,关节压痛积分7.2±1.74,BUA 459.71±143.78?mol/l,ESR 15.41±12.71mm/h,CRP 11.49±15.98mg/L。

对照组平均年龄49.88±10.08岁,男68例,女6例,病程25.53±15.63小时,关节压痛积分7.01±1.74,BUA 469.50±127.87?mol/l,ESR 16.20±14.54mm/h,CRP 9.76±13.11mg/L。

以上各项基础指标,组间经t检验、X2检验,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以基础治疗:低嘌呤饮食,禁止饮酒,多饮水(每日不少于1500ml),碱化尿液(苏打片1.0,一日三次)。治疗组予中药颗粒(由秦皮、威灵仙、当归、川芎组成,每袋6g),口服,每次2袋,一日3次。对照组:中药颗粒安慰剂(每袋6g克),口服,每次2袋,一日3次。连续服药7天为1个疗程,观察时间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不再使用其它治疗痛风的中药和西药(包括局部用药),如疼痛剧烈不能忍受,可酌情使用双氯芬酸。

1.3观察指标 主要疗效指标:治疗后关节疼痛和肿胀的消失率;次要观察指标:治疗前后血尿酸、血沉、CRP的变化。安全性指标:观察治疗前后血尿粪常规、肝功能(ALT)、肾功能(BUN、Scr)的变化以及用药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

1.4统计分析方法 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定性资料采用X2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定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Wilcoxon秩和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GLM协方差分析。

2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控制:医患双方疼痛评价记分、肿胀积分疗效指数均≥95%;显效:医患双方疼痛评价记分、肿胀积分疗效指数均≥70%,

2.2治疗结果

2.2.1 治疗后关节压痛、肿胀消失率的比较,见表1。经X2检验,组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对于关节压痛、肿胀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2.2 综合疗效的比较。排除合并使用双氯芬酸因素后,治疗组134例中,临床控制47例,显效49例,进步2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1.7%;对照组72例中,临床控制8例,显效16例,进步35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33.3%。两组综合疗效、总有效率经秩和检验,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2.2.3 两组病例治疗后血尿酸、血沉、CRP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4 安全性评价。治疗组血尿粪常规、BUN、SCR、ALT等值治疗后有轻度波动,但在正常范围,无临床意义。治疗组1例用药后心率加快,2例为消化道症状(恶心、胃部不适);安慰剂组有1例出现腹泻并伴局限性红色皮疹,以上不良事件在停止用药后均自行消失。

3讨论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根据其起病突然、关节红肿灼痛,痛处拒按、得冷则舒、得热则剧的表现,辨证多属“风湿郁热”证。“风湿”主要指外来风湿等六淫之邪,强调此为本病的诱因。“郁”有“郁闭转化、瘀滞不畅”之意。“郁热”即为郁闭、瘀滞不得宣化之热。“风湿郁热”说明本病是一内有郁热、外受风湿,内外合邪而发的病证。本病病位在筋骨关节,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根据本病风湿郁热内外合邪致病的特点,以及病势急、病情重等一派邪实的表现,为快速缓解关节疼痛,减轻病人痛苦,治疗大法当以“祛邪”为主。

张从正认为“痹病以湿热为源,风寒湿为兼,三气合而为痹”,主张在病之早期及时用汗、下、吐三法攻痹(《儒门事亲・搜风痹痿厥近世差立说》),朱丹溪认为“六气中,湿热为患者十之八九”(《丹溪心法・痛风》),可见湿热对本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根据发病邪实为主的表现,故当祛邪,即“热者清之,湿者祛之”。因风湿总易合邪侵袭机体、痹阻血脉而发本病,故此处“祛湿”亦为“祛风湿”之意。风湿郁热一解,气机得以舒展,沸腾之血得以宁静,瘀滞无以化生、难以胶着,则经脉痹阻可除,气血复得畅行,肿痛自能消退。

瘀滞是本病病理演变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并贯穿病程始终。湿热皆可引起气血瘀滞,瘀滞也能导致湿热内生、并易与二者胶着为患。治疗过程中,若瘀滞不除,一则仍可痹阻脉络、影响气血运行;二则“瘀者愈郁”,气机郁闭难解,湿热仍有化生之途。故“清热祛湿”之外,还须“活血化瘀”。使得瘀祛,与湿热胶着之邪易于快速化解,经络疏通,则气血运行无阻,关节肿痛一举可除。

据此,本临床研究选取具有清热祛湿、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配方颗粒用治痛风性关节炎。配方颗粒由秦皮、威灵仙、川芎、当归四味中药组成:秦皮性苦味寒,有清热除湿、蠲痹止痛之功,药理研究表明,秦皮主要含秦皮素、秦皮甙等成分,能抑制白三烯的合成、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对动物实验性关节炎疼痛肿胀有显著抑制作用,秦皮甙还可以促进尿酸排泄(3)。威灵仙辛散温通,既能祛风除湿,又能通络止痛。《本草正义》言其:“以走窜消克为能事,积湿停痰,血凝气滞,诸实宜之。”药理研究发现,威灵仙所含的白头翁素具有镇痛、镇静等作用。当归性温味甘辛,具有补血活血、温经通络、散瘀消肿之效,主要含挥发油(藁本内酯),另外还含多种多糖、阿魏酸钠等成分。川芎性温味辛,《本草正》云:“芎归俱属血药,而芎之散动尤甚于归,故能……破瘀蓄,通血脉,解结气,逐疼痛”。二药合用既可活血化瘀,又能通络止痛,润燥相济,使祛瘀而不伤气血。药理研究显示川芎嗪和当归提取物中的藁本内酯可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川芎嗪和阿魏酸钠还有清除氧自由基,保护血管内皮等作用(4)。

本研究证明,中医清热祛湿活血化瘀法能明显缓解痛风患者受累关节的疼痛肿胀情况,排除合并用药因素后,其临床总有效率为71.7%,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临床未选用一些费用较贵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如测定IL-1、IL-6以及PGE2、5-羟色胺等炎症介质的水平,所以在探讨痛风舒颗粒作用机理、证明临床疗效方面,还缺少更精细的客观指标,这也是我们以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364-236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ZY/001.6 1995:32.

[3] 翁为良,房书亭.临床中药学。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29-430.

[4] 翁为良,房书亭.临床中药学。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858-856.

上一篇:前列腺特异抗原的临床应用进展 下一篇:布鲁氏菌病感染人体后发病情况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