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文本,开发文本资源

时间:2022-09-09 12:12:42

深入理解文本,开发文本资源

星新一的科幻小说《喂——出来》,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篇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的文章,但是,这篇文章的主旨却很深刻,冠以大帽子容易,真的要学生接受,却很难。

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文章主旨,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步骤的预学案:

1.不同的人,面对这个洞,有什么不一样的表现?

2.课文的题目是《喂——出来》,什么出来?

3.课后第二题关于本文的主旨,你同意哪个?说出理由。

4.这篇科幻小说到底要告诉人们什么?

上述问题都是围绕主旨而提出来的。为了主旨,设置这么多问题,似乎累赘,但是,我觉得,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我是在给他们搭梯子。

第1题应该没有什么难度,但是,在分析每个人的表现之后,我要求学生进行总结。通过对众生相的分析,学生知道,每个人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要么出卖洞,要么往洞里填东西。

有了第1题做基础,第2题就降低了难度:年轻人呼唤狐狸出来;洞呼唤垃圾出来。这两点是没有难度的,问题是,还有谁呼唤什么出来?有学生想到,我们呼唤人性的美好出来。那么,作者呼唤的是什么出来呢?学生普遍认为,作者也是呼唤人性的美好出来。

是这样吗?我把问题先抛开。我说,课文的结尾,丢进洞里的垃圾又出来,给人类造成了灾难。在另一个班上课的时候,我给了学生一个问题:造成这种灾难,谁之过?孩子们除了回答是人类自身以外,还有一个同学指出,台风也是罪人。如果没有台风,小庙就不会刮倒,洞就不会现出来。洞不出来,后面的一切就不会发生。所以说,台风不但有罪,而且还是罪魁祸首。你们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吗?

经过辩论,学生之前不同的意见渐趋统一:洞不是台风刮出来的,它本来就存在于那儿,只是被庙掩盖了而已。台风把庙刮跑,只是让洞暴露了出来。即使没有台风,洞也会以其他方式暴露出来的,比如地陷等,所以,台风没有罪。

洞,是否有社会意义呢?我举了三鹿奶粉事件的例子。我说,假如把三聚氰胺比作“洞”的话,那么,很多孩子喝了三鹿奶粉病了,孩子们生病应该就是“台风”。如果没有孩子们“病”,也许人们一时之间还看不到三鹿奶粉的“毒”。

媒体曝光就是台风,台风不但无罪,而且有功!

那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曝光的,或者说呼唤出来的是什么?学生这时候恍然大悟——人性的弱点,或者说,是人类丑恶的一面。

我进一步引导:我们都呼唤人性的美好出来,作者怎么就呼唤人性丑恶的一面出来呢?

学生沉思后,知道:作者在揭露社会病残的一面,医生诊断病情是为了治病,作者将社会丑恶的一面暴露出来,是为了拯救人类、拯救社会。

那么可以说,作者在这里就是“台风”的角色,让人性的黑洞、社会的黑洞,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引起人们警醒。

课文解读到这儿,要完成预学案的第3题和第4题也就水到渠成了。

其实,这篇文章,编者将其放在人与自然的单元,就其主题而言,确实不是很妥。但是,就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初读课文,可能给他们的感觉就是保护自然、注意环保这样的主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是合适的。但是,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这里,似乎是对文本资源巨大的浪费,对于初二学生来说,进一步深入地理解文本,积极开发文本资源,还是有必要的。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县第二中学)

上一篇:导数恒成立问题中求解参数范围时的“肯定与否... 下一篇:阿基米德原理教学的课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