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人之源,立人之本

时间:2022-09-09 11:33:48

【摘 要】现代社会,很多孩子缺少责任感,自私、任性、惟我独尊,也缺少爱父母、友同学的心理,面对这种情况,德育为先、德育为首应该成为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自觉坚持的教育方向,不仅要强健学生体魄,更要塑造一个个充满了“爱”的灵魂,让他们不仅拥有知识,更要拥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我们应教会学生认识真善美,追求真善美,创造真善美。德育工作在教育中尤为重要。

【关键词】德育教育;重要性

一、从教育现状看,实施德育教育迫在眉睫

在当今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习惯,有好的,也有陋的。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完善落实,很多孩子成了独生子女,也就成了父母的掌上明珠,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他们在物质上都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但精神世界却极度空虚――没有理想、目标,缺少责任感,自私、任性、惟我独尊,道德行为严重缺失。社会上那些不注重社会公德,不文明的现象,同时也会对他(她)们的养成教育带来负面影响,一旦放松教育,任其自由,让孩子们沾染上不良陋习且成自然,那就势必影响孩子们的一生。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孩子的道德行为的形成,与他所处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重视对孩子的道德行为教育。教师应把德育教育放在工作的首位,人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为什么?因为教师你要教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处事,你不仅肩负着学生的知识教育,更肩负着学生的道德教育。一个人知识能力的高低,对他的一生有一定影响,但品德的好环,则影响他的一生。因为一个品德良好的人,即使知识水平不高,他照样可在不同岗位上尽职尽责的为国家做贡献。所以,德育为先、德育为首应该成为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自觉坚持的教育方向,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心去呵护那颗颗幼小的心灵,塑造一个个充满了“爱”的灵魂,让他们不仅拥有知识,更要拥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我们应教会学生认识真善美,追求真善美,创造真善美。

二、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实施德育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素质教育时代,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更应该贯彻落实“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让课堂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人常说:一个人没有知识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可见,作为一个人,这三样哪样也不能够缺,但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道德行为了。因为纵使一个人有很渊博的知识,很强壮的体魄,但如果德行败坏,那他只会给国家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实践证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效果非常明显,尤其是利用经典古诗文的诵读,因为诵读古诗文,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思想水平和审美情趣。中华诗词文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热情和信仰,浸染着中华人文精神的优秀基因。“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富贵不能淫,贫赋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情操,诵读优秀的词章,就如同在与历史上一批最优秀的大师和智者在对话,就如同在亲耳聆听这些文化、思想、艺术大师的谆谆教诲。小学生可以利用他们在一生学习、工作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的时候,由老师和家长选择一些适合小学生朗读和背诵的名篇、佳作,“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终生受益”,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文学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感到,教师除了可以要求学生朗读、背诵教材所选择的优秀诗词文章外,还可以在小学低年级选择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民谣、古诗词、现代短文和段落,在小学高年级选择部分篇幅略长的古诗词、古文、现代散文等,有意识地让他们多背好诗词、好文章。用“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的名言来培养学生的诚信美德,让纯洁和高尚在孩子们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做到开卷有益,受益终生。

德育教育的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比较多,诸如教育说服法,情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等等,我们应抓住一切机会、利用一切可行的办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三、德育教育任重而道远,前景广阔

人们常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的,我们决不能让我们的孩子输在德育的起跑线上、做人的起跑线上。因为拥有好的品行和健康的性格,孩子才会健康茁壮地成长,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德育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把“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为社会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均衡发展的合格人才。

上一篇:让学生感受到美术课堂教学的魅力 下一篇:议创造性地使用英语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