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加强师德教育的理论探讨

时间:2022-09-09 11:10:13

新时期加强师德教育的理论探讨

摘要: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我国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负面因素给新时期的师德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拟从师德教育的意义和面对的挑战入手,论述新时期加强师德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新时期;师德;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280-03

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道德不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要求,而且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如何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性格和品质的塑造,而且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未来。

一、新时期加强师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1.师德是教师的立业之本。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因而,古往今来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肯定教师的崇高社会地位的同时,对教师道德提出较高要求。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3];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4]这些论述体现了对教师职业道德作用的重视。

2.师德建设需要与时俱进。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教师队伍的构成、工作职责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不再是单纯为学生讲授书本知识的“灌输者”,而是转变为知识传播、人生指导和心理引导等相结合的教育者;不再是仅仅教授知识的技术型人员,而是转变为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学术性人员;不再仅仅通过课堂教学证明教师身份,而是要通过课堂教学、科研指导、心理疏导、成才之道等种方式,去实现教师的使命。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具体来说,新时期师德建设包括以下基本内容:①严谨治学,勇于探索。这是教师在处理日常教学与科研劳动的相互关系时,应当遵守的重要师德规范。教师必须知识渊博,在教学过程中刻苦钻研、不断学习。学校处于知识教育的前沿阵地,教师担负着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随着社会的变革,新知识、新科学和新技术不断涌现,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用新知识丰富自己、充实自己,从而拓宽视野、转变观念,提高育人能力。②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热爱学生”是千百万教师从客观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最基本的师德行为规范。因此,教师必须在尊重、理解、关心、爱护学生的基础上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只有当学生真正“亲其师,信其道”,才会敞开自己的心扉,实现双方的情感交流、融合和沟通,提高育人绩效。③团结协作,服务学生。在教育专业领域,由于服务面广且长期采取集体教育的形式,教师个人几乎难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人生指导。因而,教育服务基本属于团体服务,“关心集体,团结协作”也就成了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教师之间的密切配合、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关心集体、团结友爱美德的养成。“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的师德规范是教师对学生、对集体负有的重要道德责任。

二、新时期师德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负面因素开始出现,对新时期的师德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严重阻碍了新时期我国的师德建设,严重影响了我国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师水平的提高,从而直接影响到了我国教育的发展。新时期我国师德建设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教师教育理念陈旧。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他们的理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框框里,只重视学生的智育发展关注的是学生考试的分数、忽视了学生的人格的培养;教育手段单一,仅仅用训斥和批评的方式去教育学生,甚至不惜运用体罚的方式进行教育,没有注意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没有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从而把学生变成了考试的“机器”和书本的“奴隶”,为了考试而学习,造成了学生心理成长的扭曲和变形,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2.教师缺乏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崇高的职业精神。良好的心里品质是做人和做事成功的保障,而教育学生更需要良好的心里品质。当前,很多教师在进入教师岗位之前,没有进行接受过专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培训,没有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也没有积累科学的心理辅导方法,因而很多教师不了解他们的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使得很多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存在无法与学生沟通,缺乏职业精神,对学生心理教育存在不屑或者厌倦的情绪。

3.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对学生缺乏关爱。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一些弊端也开始显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功利主义倾向,这种功利主义倾向在教师队伍中也经常存在。一些教师抛弃了教师工作的神圣职责,将教师工作仅仅看做谋生和挣钱的手段,把全部心思不是用在钻研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水平上,而是放在谋取经济利益上。在这种功利主义倾向的影响下,一些教师利用开辅导班、卖辅导书等方式挣钱,甚至收受家长和学生的钱物,丧失了一名教师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三、新时期加强师德教育的对策分析

针对以上挑战,新时期要加强师德教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积极引导和严格要求教师注重学习。要结合教学和师德规范,开展经常性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明确教师承担的职责、要求和教学纪律,加强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与评估,建立“择优聘任,严格考核”的管理原则,并逐步建立完善对教师的考核办法。

2.树立热爱教育事业、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马克思在评价青年人职业选择时曾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千万万人。”[5]教师要从“灵魂工程师”的高度,认识教师职业所具有的崇高而神圣的地位,真正做到“爱岗敬业”,把“三尺讲台”和所有的学生作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用高尚的灵魂净化学生的心灵。

3.要求教师不但要熟悉精通自己的业务,更要为人师表,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品德的感染力无可替代。教师要以诚为首,坦诚为人是做教师的基础。作为一个人民教师,首先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人处事公道正派、热情、认真,尊重学生,诲人不倦。同时要善育人之魂,以真才实学去传授真理,用教师的人格魅力、高尚的人品和忠于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去影响和培育学生的品德。

总之,教师是学生知识增长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教师的道德的不断提高也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培养和发展,因为教师同样会面临社会生活复杂环境提供的选择可能性有时是人们事先无法预料到的,所以要在道德实践中,进行多方面的学习和锻炼,使教师的道德行为得以不断的升华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论语·子路[M].

[2]论语·述而[M].

[3]论语·卫灵公[M].

[4]叶圣陶.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A].叶圣陶.教育杂谈[C].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1968:7.

作者简介:闫婧华(1984-),女,甘肃陇南人,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上一篇:浅谈初中物理教学语言的严密性 下一篇:在动态生成中演绎数学课堂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