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皮下负压引流的妇产科论文

时间:2022-09-09 10:48:01

基于皮下负压引流的妇产科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2010年6月—2013年6月肥胖患者共400例。将2010年6月—2012年5月采用传统缝合皮肤切口处理的肥胖患者240例作为对照组;2012年6月—2013年6月采用腹部切口皮下负压引流改良缝合的肥胖患者16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年龄22~60岁,平均(42.4±11.6)岁,腹部切口皮下脂肪层厚度3~14cm,平均(7.3±3.5)cm;观察组年龄22~59岁,平均(42.6±11.5)岁,腹部切口皮下脂肪层厚度3~15cm,平均(7.2±3.7)cm。

1.2纳入标准

①下腹部切口皮下脂肪层厚度≥3cm;②术前排除高血压、糖尿病、肾病及重度贫血等合并症;③手术切口均为下腹部纵形切口。

1.3手术方式

观察组手术方式:剖宫产术116例,经腹子宫次全切除12例,经腹全子宫切除20例,广泛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12例。对照组手术方式:剖宫产术172例,经腹子宫次全切除28例,经腹全子宫切除28例,广泛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12例。

1.4皮肤切口缝合方法

2组患者手术切口均以生理盐水冲洗,将脱落的脂肪组织冲洗掉,间断缝合腹膜、筋膜层后,脂肪层彻底止血。在处理切口脂肪层时,均注意对脂肪组织的保护。对照组采用传统缝合皮肤切口处理方法:切口脂肪层1号丝线缝合、皮肤层4-0可吸收线皮内缝合。观察组采用腹部切口皮下负压引流改良缝合的方法:间断缝合腹膜、筋膜层后,在切口脂肪层置多孔硅胶负压引流管,置入长度与切口等长(图1,见封三),引流管另一端自切口最低点穿出,外接负压吸引球。脂肪层不做缝合,4-0可吸收线皮内缝合皮肤层,术后第4天若引流液<5ml,则拔除引流管。术后2组患者均以腹带加压包扎切口。

1.5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判定

①切口表面无脓样分泌物;②切口表面出现油脂样渗出液或淡黄色渗液,切口周围可伴有红肿及压痛;③切口渗出液液涂片镜检有较多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比较

2组患者的年龄、腹部切口皮下脂肪厚度和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12,P=0.832;t=0.303,P=0.762;Z=0.107,P=0.915)。

2.2伤口愈合情况比较

负压引流组的脂肪液化发生率、切口愈合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切口感染率及伤口裂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切口脂肪液化是肥胖患者腹部手术后一种常见并发症,实质上是指切口处脂肪组织供血不足导致的脂肪细胞无菌性变性坏死。有报道认为,肥胖患者皮下脂肪层厚、血供差,切开后局部血供进一步被破坏,加上高频电刀导致脂肪细胞破坏、术中过多钳夹、严重挤压脂肪组织和打结过紧均可引起皮下脂肪组织液化坏死。术后伤口渗出液和液化的脂肪可导致伤口皮下组织局部压力升高,进而加剧切口处脂肪组织血运障碍,切口脂肪组织则因血供不良会进一步液化坏死,如此产生恶性循环。另外,液化的脂肪组织是较好的细菌形成培养基,因此切口脂肪液化容易合并感染。因此,预防切口脂肪液化,对切口脂肪组织血供的保护是前提,对切口局部组织进行减压和引流是关键。皮下负压引流硅胶管内有防止管腔吸闭设置,引流管有较多侧孔可以确保切口内的渗液及液化的脂肪组织能彻底、及时地被排出体外。对于皮下负压引流能否减少肥胖患者手术切口脂肪液化问题,国外目前虽然尚有争议,但国内许多学者认为皮下负压引流对预防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有一定积极意义。我们采用皮下脂肪层置硅胶负压引流管持续负压吸引及脂肪层不缝合的方法处理肥胖手术切口:术前2组患者的年龄、腹部切口皮下脂肪厚度和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结果显示负压引流组的脂肪液化发生率、切口愈合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我们认为,皮下脂肪层不缝合联合硅胶管负压引流的方法,一方面具有皮下负压引流的优点,另一方面,皮下脂肪层不单独缝合也进一步减少了打结过紧造成的脂肪组织损伤和血供不良,同时也缩短了手术时间。该方法在减少对皮下脂肪组织血供破坏的同时,可以确保切口内的渗液及液化的脂肪组织能彻底、及时地被排出体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脂肪液化的发生,缩短伤口愈合时间,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和经济负担。

作者:张莉亚 杜媛媛 单位:安徽省皖南医学院附属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

上一篇:临床护理中的妇产科论文 下一篇:脂肪液化的妇产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