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民主观及其基本原则

时间:2022-09-09 10:25:31

摘要:民主本意是多数人的统治,现代的民主观因人们的阶级立场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通过对西方民主观和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考察,我们看到民主作为一种国家治理形式,有其相通的原则。这些原则构成了现代民主制度基本的内涵。

Abstract:The original meaning of democracy is the majority rule .Due to people’s different standpoint show different democracy .To study the western and Marxist view of democracy investigation, we see democracy as a national governance forms, has its common principle. These principles constitute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modern democracy.

关键词:西方民主观 马克思主义民主观 民主原则

Keywords: View of democracy Principle of democracy

作者简介:向大泽,男,1972年生,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政府经济管理与社会发展。

一、西方民主观

民主(democracy)一词,源于希腊语,由demos 和kratia两个短语组成,kratia意指权力或统治, Demos一般是指多数“人民”。因此二者合起来民主就是“多数人的统治”。公元前15世纪,古希腊人就开始运用民主这一概念来描述一种特定的政治生活方式。那时候,民主所概括的是以雅典为代表的古代希腊城邦所实行的直接民主政治实践。在这种直接民主制中,每个年满十八岁的雅典公民都可以自由参加露天举行的群众集会,有权公开辩论,并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投票,决定城邦的有关公共事务。从这个意义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民主概念,也就意味着一种人民拥有最高权利的政治统治。民主政治就与少数人的统治(贵族制或寡头制)和一个人的统治(君主制或僭主制)区别开来。所以,从词源学的意义上讲,“民主即人民的统治或权力”。1不过萨托利也批评了把现代民主与古代民主混同于词源意义上的做法,他把民主定义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科恩从公民对政策的制约角度,界定民主是“社会成员大体上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或以参与影响全体成员的决策”。2熊彼特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批判了根据人民意志来定义民主的“经典的民主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称之为“另一种民主理论”的竞争民主理论。熊彼特从程序的视角,将民主看成一种方法,提出了一个新的民主定义。他认为,“民主方法是为达到政治决定的一种制度上的安排,在这种安排中,某些人通过竞取人们选票而得到做出决定的权力。”3

19世纪的西方社会革命时期,民主概念逐渐具有了它的现代意义,成为反映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一个基本概念。公民参政权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和发展,不断的被赋予新的内涵。现代国家的代议制政府制度的确立,被达尔称为民主的“第二次转型”,这种转型是随着参政权的普及和现代政党制度的出现而完成的。

二、马克思主义民主观

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内涵丰富。马克思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4,阐释民主的观点是:民主是建立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并服务与一定的经济基础;民主是一种阶级统治。民主只是统治阶级的民主,因而民主根本上是一种国家制度,是一种国家形式;民主意味着公民享有平等和参与的权利。列宁指出:“民主意味着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5王浦劬把民主定义为: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思想有区别,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强调了民主的阶级性,而这个阶级性,往往为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所回避或不予承认。但是开放性、平等性、竞争性、程序性、法治性是民主内在要求却是普遍认同的。俞可平认为民主就有许多普世的要素和一套客观的评价标准。6

三、民主的基本原则

综合以上关于民主的论述,无论是历时性上考察民主,还是从共时性上考察民主,我们认为无论什么样民主观都应该包涵一些共同的基本原则。

1、竞争性原则:民主意味着竞争中选优

西方民主理论家把选举作为衡量一个政治制度是否民主的惟一的最重要的指标。恰如亨廷顿所言,如果一个社会最有权力的公共政策制定者不是由选举产生的,这个政治制度就不是民主的7。而传统的民主理论主要是从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政府的目的出发来界定民主。在熊彼特的程序民主理论中,最重要的程序是人民通过竞争性的自由选举选择领导人的程序,熊彼特程序视角的定义成为一种主要的定义。李普塞特认为,“一个复杂社会中的民主,可以定义为一种政治系统,该系统为定期更换官员提供合乎宪法的机会;也可以定义为一种社会机制,该机制允许尽可能多的人通过在政治职位竞争中做出选择,以影响重大决策”。8他的定义将执政权力的竞争看作是民主的一个关键特征。1971年,达尔出版的《多头政体》,试图以竞争和参与程度为主要衡量标准,构建一种现实存在的民主,以取代传统的理性主义的、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的民主。依据达尔提出的两个基本变量―竞争和参与,就可以判断一个政治制度民主的程度。他认为任何一种政治制度,只要它的最高政治领导人是通过人民普遍参与投票的周期性的自由选举产生的,它就是民主的政治制度。

参与政治的程度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政治素质高低的重要依据。参与政治选举投票是当代政治制度中最关键的一项制度设置,现代自由民主选举是由一个国家享有选举权的公民通过自由、公正和普遍参与投票,在相互竞争的选举人或者政党之间进行选择,选举产生合适的领导人的过程。选举规则实际上是一整套竞争规则,选举过程是一个自由竞争的过程,因此,民主就排出了政治权力长期由少数政治特权集团无条件地垄断的可能性,排除了无规则的、私下的但却是普遍存在的政治权力竞争对政治秩序的破坏。

2、程序性原则:民主意味着按照程序和规则办事

民主显然离不开选举,但同样显然的,选举并不是民主的全部,在投票之前,选民必须对所要决定的人或事有充分的了解,否则投票就是盲目的。要了解问题真相,就需要开会讨论;议事就成为民主决策的关键。如果议事没有程序、没有规则,那么民主协商的过程就极有可能为主持会议的少数人所垄断,或众说纷纭、杂乱无章,最后不了了之。无论出现上述哪种情况,显然都不是真正的民主。民主的真义是审慎的“多数决”,也就是通过自由和充分的辩论形成一个知情的多数意见,而在此过程中必须保证少数意见充分表达的权利;主持人的职责不是使自己的意见成为多数意见,而是通过维持会议的秩序和流程使各成员在充分知情的基础上自由产生多数意见。这一切都使得开会成为一门“艺术”,而议事程序规则成为掌握这门艺术的关键;没有适当的议事规则,民主决策就成了一句空话。

民主议事规则是在民主的实践中产生的。作为民主代议制的枢纽,议事规则在英美国家源远流长。早在16-17世纪,英国议会就形成了一系列沿用至今的基本议事规则,例如一次只能有一个议题、辩论必须围绕当前的议题、意见对立的双方应轮流获得发言权、主持人应请正反双方分别表决、取消或限制个人或少数方的辩论权利必须得到出席人数2/3以上的同意、禁止人身攻击等。美洲殖民地移植了英国的议事规则,《独立宣言》和第一部美国宪法就是根据这些程序规则通过的。1801年,杰弗逊有感国会缺乏确定的议事规则,编撰了《议会规则手册》,以后为众议院所沿用和发展。到1875年前后,亨利・罗伯特在前人经验基础上编辑创造的一套“罗伯特议事规则”(Robert’s rule of order)。罗伯特规则不仅规范议事程序、提高议事效率,而且也帮助提高普通公民的民主素养并培育公民按规则办事的民主习惯。只有具备民主习惯的公民群体才能产生并维持一个民主的政府。民主不是别的,就是按规则议事。

3、利益性原则:民主体现了以利益为纽带的政府和公民之间关系

民主意味着竞争机制的存在,这涉及到政府和公民的利益。要想在选举竞争中胜出,就必须把政治官僚、政党集团的利益的实现,与公民的利益要求和意愿在政策过程中的实现有机结合起来。如果忽视选民的利益诉求,制定的公共政策不符合选民的利益,那么在选举中必然导致选民用脚投票。选举过程中,各种政治力量的竞争,主要的是在一般的、宏观的经济和社会政策选择的不同思路之间的较量,是关于若干年来政府施政的总的政策路线之间的较量。公民参与政治,体现了公民和政府之间的合作关系,强调这种观念改变了政府至上的观点。在一切非民主的政治体制里,政府的产生与普通公民都没有直接的关联,是由少数人操纵和控制的。而民主政治借助投票选举这种制度安排,由全体选民经过公开、公正、自由的选举,在竞争着的多个候选人之间选择,对政府进行授权;决策部门可以通过公民的参与反馈的建议和意见,对政策进行科学决策,可以提高决策的质量。在这里,普通公民不再仅仅是政治权力的客体,他们既是被治者,又是治者,是政府权力的来源。

4、平等性原则:民主意味着平等参与原则

“民主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制度,在自身的架构基础上必须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为其核心原则。”9在当代民主治理实践中,平等原则主要就表现为公民的平等参政权。这就意味着所有的社会利益主体的愿望和要求,都可以享有平等的机会得到表达,并在政策结果中得到平等的体现。政策面前人人平等,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古典平等原则一起,成为现代平等原则的主要内涵。政策过程的民主,各种社会利益主体对政府政策过程的参与和影响,与选举中的公民参与一起,成为民主过程的主要构成部分。所以,在一个民主制度的框架里,政治体制正常运转有赖于社会所有群体都普遍地和平等的拥有和行使参与权,共同决定公共决策。被排除在政治过程之外的社会群体,首先是被排除在选举之外,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社会群体,就意味着他们的利益经常地被排除在决策者的视野外,被忽视了。而在决策过程中利益得到平等的关照和考虑,是以拥有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为基础的。

5、宽容性原则:民主意味着利益冲突可以用合作非对抗性的方式解决

民主本质上一种规范化的权力竞争制度,没有竞争和冲突,就没有民主。民主是建立起来维护根本经济利益的制度设计。矛盾是事物内部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事物的性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保持稳定。在保持事物性质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和平妥协的办法解决具体问题。政治领域中解决矛盾的策略通常是用民主的形式。除非阶级斗争激化非得动用暴力,然暴力过后必须以民主的手段来维护既得利益,否则,被的命运又会重演。民主制度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承认相互冲突的力量和利益要求存在的合法性,承认它们通过规范化渠道相互竞争的可能性。相互竞争的力量、利益、意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共存和相互竞争,是民主区别于专制体制的一个本质特征。竞争制度的民主并不是一种敌对性的政治制度,而是一种在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制度,甚至是一种在互相补充或纠偏的制度,党派之间争斗必须以不危及制度本身的生存为限度。一切无法达成一致的民主冲突,都是与民主的精神相悖的,是民主的异化。民主的精神是参与、竞争和宽容。

6、中介性原则:民主借助一定的媒介而发展

民主表现为多数人的统治。再精巧的民主设计,必须要由一定的中介去落实。无论是古典民主的广场集会辩论,还是现代民主的代议制决策,我们可以看出,民主的功能发挥依赖于一定的介质,比如言论、书籍、集会场所、文件、媒体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民主越来越有“飞入平常百姓家”的趋势。古典民主局限于小城邦的直接参与民主有可能因现代媒体的发达而实现。也就是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底层的选民和候选人之间的距离障碍消解,人们之间的沟通越来越便利,原来因为技术上不可实现被放弃的各种形式的直接民主,眼下技术上很可能实现。民主通过现代媒体,确实使民主的结果更接近于人们所期待的那样:每个人是每个人权利的主人。麦克卢汉20世纪60年代预言,电子媒介把地球变成一个村落,“随着信息运动的增加,政治变化的去向是组建便利选民代表政治,走向全民立即卷入中央决策行为的政治。”10因此有学者提出了“数字民主”(digital democracy)、“网络民主”(cyber democracy)或赛博民主的概念11。

需注意的是,民主内涵丰富,用列举的方式是不能穷尽它的完整内涵的。民主没有一个广泛的定义,任何给定民主的定义都会受到多方面反对12。基于此,民主才有激发人类不断去追求、超越的空间。但是不论民主的定义多么复杂或多么精确,民主蕴含着这样的常识:人民是权力或权威的拥有者和行使者。13

参考文献:

[1]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等译,东方传版社1993年版

[2]李普塞特:《政治人》,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4]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绛枫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5] 王浦劬主编,《政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列宁全集》第31卷

[7]景跃进、张小劲编:《政治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版

[8]马歇尔・麦克卢汉:《人的延伸-媒介通论》,何道宽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34页

[9]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89页

[10] 道格拉斯.拉米斯:《激进民主》,刘文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注释:

【1】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等译,东方传版社1993年版,第22页

【2】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0页

【3】参见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绛枫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37页

【4】参见王浦劬主编,《政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81-82页

【5】《列宁全集》第31卷,第96页

【6】 俞可平认为:民主政治的普遍要素包括:(1通过普选自由人公正的产生领导人。(2)民主政治是一种法治。(3)民主政治是一种有效制约体制。(4)民主政治是一种竞争性的参与政治。(5)民主政治是一种宽容的自由政治。民主政治的评判的普遍标准是:普选、参与、法治、透明、人权和责任。参见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4-57页

【7】 参见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第10页

【8】李普塞特:《政治人》,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4页

【9】 阎钢:《政治伦理学要论》,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59页

【10】马歇尔・麦克卢汉:《人的延伸-媒介通论》,何道宽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34页

【11】 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89页

【12】 参见道格拉斯.拉米斯:《激进民主》,刘文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13】 景跃进、张小劲:《政治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4-395页

上一篇:美国的反恐政策 下一篇:论中国化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