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旧性下肢动脉栓塞治疗效果

时间:2022-09-09 08:42:55

下肢动脉栓塞是外科较常见的急症重症,常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较快,可威胁生命。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对于挽救患肢有重要意义,但部分病人由于各种原因未得到及时诊断、治疗。我院自2007年3月—2011年6月,共收治25例陈旧性下肢动脉栓塞病人,疗效较满意,总结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共25例,男20例,女5例;年龄55~87岁,平均72岁。病程5~52d,平均13d。起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肢疼痛、麻木、发冷等症状。左下肢14例,右下肢11例。患肢皮肤温度降低,足背动脉均未触及,足趾坏疽2例,小腿坏疽3例。均行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明确栓塞部位:股动脉16例,腘动脉9例。25例均伴有心脑血管疾病,其中房颤22例、高血压18例、冠心病6例、风心病3例、陈旧性脑梗死3例、陈旧性心肌梗死2例、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并感染1例。

2治疗方法

2.1手术操作方法

手术采用局部麻醉,术中肝素0.8mg/kg全身抗凝。采用股上部切口,暴露股浅、股深和股总动脉,切开股总动脉。采用不同型号的Fogarty导管,以先近侧后远侧的顺序插入拖拉栓子,拖拉一般不超过3次,以防血管内膜损伤。取栓后用5-0Prolene线连续缝合股动脉切口,再直视下穿刺股总动脉,置入6F血管鞘行血管造影。造影后显示原栓塞段血管仍闭塞或有>70%的血管狭窄者,我们使用5F单弯导管配合0.035超滑泥鳅导丝,通过狭窄闭塞段后予球囊扩张。扩张后再行造影,如仍有严重狭窄行支架植入。

2.2手术结果

15例患肢有血栓取出,取栓后远段股动脉明显溢血。10例患肢无血栓取出,或有血栓取出,但股动脉远端溢血差。12例造影后显示原栓塞部位血栓消失,血流通畅。11例造影后显示原栓塞段血管仍闭塞或有>70%的血管狭窄,予球囊扩张。扩张后再行造影,6例扩张后血管腔狭窄闭塞段消失,血流通畅,5例股动脉仍有严重狭窄行支架植入。2例由于取栓失败且导丝无法下行,远端没有良好的动脉流出道,放弃手术。

2.3术后治疗

所有病例术后低分子肝素抗凝,同时予前列地尔扩血管、祛聚、抗炎、胃制酸剂等药物治疗。22例房颤病人出院后口服华法林片抗凝。

3结果

本组25例中,5例术前即有足趾及小腿坏死,行截肢手术,其中1例因合并有肺心病、严重肺部感染于围手术期死亡。20例保肢成功,术后患肢皮温上升,下肢疼痛、麻木症状缓解。5例术后随访患肢有感觉异常,2例行走时患肢有沉重感。

4讨论

下肢动脉栓塞是指从心脏或近端动脉壁脱落,或外界进入动脉的栓子阻塞远端动脉血流,导致下肢缺血和坏死。最常见原因是心源性伴房颤[1],本组25例中有22例伴有房颤。其次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主动脉瘤附壁血栓脱落目前也逐渐增多[2]。肢体缺血的时间越长、血栓与动脉壁粘连越紧密,栓塞的部位越高,取栓越困难[3]。本组平均病程13d,最长达52d,增加了外科治疗的难度。我们认为,陈旧性动脉栓塞的治疗关键,在于明确栓塞部位及远端血管流出道的通畅情况。本组25例术前全部行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以清晰地显示动脉栓塞的范围及远端动脉流出道的情况,这对于患肢是否可行腔内介入治疗,以及判断患肢的预后有重要意义。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还有助于动脉栓塞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相鉴别。动脉栓塞CT血管造影可见动脉堵塞段齐头截断,侧支循环少;而动脉硬化闭塞伴血栓形成除闭塞段血管外,也可显示动脉壁有动脉硬化斑块,其余血管可有硬化狭窄等表现[4]。

在本组25例病人中,取栓成功的有12例。我们认为,只要肢体未出现大面积坏死,不论缺血时间多长,都应积极争取取栓治疗。对于肢端已坏疽,及时取栓可降低截肢平面。取栓时FORGATY导管扩张球囊后,回抽的力度不应过大,以免损伤动脉内皮细胞,诱发术后动脉血栓形成。本组中13例取栓失败,其中11例我们成功施行了血管腔内治疗。血管腔内治疗创伤小,具有可重复性。下肢动脉栓塞病人多伴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无法耐受传统人工血管旁路手术及全身麻醉。血管腔内治疗可在局部麻醉下完成,对患者心、肺等全身脏器影响微小[5]。本组25例中22例伴有房颤,围手术期使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抗凝,术后及出院后服用华法林片[6]。全部病例我们术后常规给予胃制酸剂、血管扩张剂、活血抗炎制剂、抗生素等治疗,有助于其早日恢复。术后加强心电监测、血气和肺部检查,注意预防肌肾综合征、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筋膜室综合征[7]。

上一篇:肿瘤整形技术在头皮肿瘤手术中运用 下一篇:妇科职业暴露成因与其防控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