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看花花更红水中望月月分明

时间:2022-09-09 07:58:13

人教版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出现略读课文。叶圣陶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重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叶老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从教材编写要求来看,它和精读课文共同承载着深化单元训练重点的任务,同时,它还为学生能够充分地自主阅读、读中学读、读中学写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机会。然而,纵观我们的教学实践,有的教师把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字词句篇面面俱到;有的教师则是一味放任,任由学生信马由缰,这种过紧或过松的教学终会导致略读课文教学低效或无效。笔者经过自己的实践摸索,探寻出略读课文有效教学的一些策略:

一、看似寥寥数语,实则暗藏玄机——略读课文教学应关注课文提示语的作用,有的放矢

略读课怎么教?我们首先将目光聚焦在课文前的“提示语”上。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但这段文字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还有针对性地提出本课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性情的功能。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找骆驼》一课,文前安排了阅读提示: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下面这个故事里的老人,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呢?读读课文,想一想: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读这一段提示语,我们发现首先它帮助我们再一次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主题——细心观察,同时又提出了此篇略读课文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借助阅读提示自主思考,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梳理出课文的基本大意:有一位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老人根据自己的观察,帮助商人找到了丢失的骆驼;了解学习的重点所在: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而这一块恰恰是这篇课文所要重点研读与探究的内容。

二、看似自由漫谈,实则知己知彼——略读课文教学应引导学生粗知文章大意,把握整体

我们的学生并不是零起点阅读的,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阅读一篇课文时,会产生自己的理解、感悟和体验。让学生自由地谈一谈学文后已经了解的内容,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可以触摸到学生的真实学情,有利于我们开展有效的教学。略读课文较之精读课文有着不同的任务,它旨在通过阅读发挥人的知觉思维的作用,快速捕捉信息,粗知文本大意。至于文字的训练、文章结构等有关知识则不是它特别关注的。根据这个“粗知文章大意”的略读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给足学生独立阅读的时间,努力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给予他们各抒己见的机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师如能将学生的零星信息,做一次梳理和统整,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整体的框架,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可以训练学生较强的认知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看似驻足不前,实则突显主体——略读课文教学应着力重点语段细嚼慢咽,抑扬得体

全国小学语文教学专家沈大安先生认为:“略读教学步骤分三步走:初读,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的意思;再读,选择一两个点,重点学一学;三读,让学生自主地、自由地阅读,重在运用阅读技能,享受阅读乐趣。”由此可见,略读课文教学不是走马观花,不是泛泛而谈。略读课文中也有文质兼美的语段,对于文章的重点语段,精彩之处,我们还是要放慢脚步,驻足观赏,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嚼出滋味。

比如,教学《狮子和鹿》一文,指导学生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是课文学习的重点,可以设计如下环节:

找出鹿觉得自己美丽和难看的句子。

(1)出示句子:“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①说说鹿觉得自己美丽在什么地方?怎么美丽?——理解“精美别致”。

②此时此刻鹿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③朗读训练——着重指导读好“啊!”,读出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感觉。

(2)出示句子:“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噘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哎,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①此时此刻鹿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无精打采。

②朗读——着重指导读好“哎”,读出遗憾、抱怨的情绪。

(3)指导学生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朗读要求:分清旁白和鹿的话,读出鹿的两句话的不同心情。

(4)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这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最后在狮子的追扑下有了改变。

略读教学一般采用默读、浏览、跳读、扫读等方法,以便于快速提炼信息,但在重要的语段教学中,也可以采用朗读、品味和复读的方法。当然,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的点要更突出、更集中,重点精读的内容不求多,每课适宜一两个:时间比例不宜大,一节课控制在十五分钟左右。教学中,必须紧紧抓住重点部分,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指导学生细读解疑,方能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四、看似匆匆过场,实则水过留痕——略读课文教学应重视言语特色适当拓展,一课一得

叶圣陶曾指出:“教任何一门课程,最终目的都在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略读课文正是语文教学这一终极目标实现的舟楫或桥梁。我们知道,精读课文承担着单元教与学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这类文章的方法和规律,给学生以“知”;而略读则是精读的补充与延伸,是学生通过阅读实践,主动将“知”向“行”转化的最好训练场。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这个训练的点不宜过多,过繁,而应该扣住单元重点,结合本文语言特色,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

我在执教四年级上册《秦兵马俑》时,引导学生聚焦重点语段4~8自然段,首先让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前提下,领悟课文“所见+联想”的写作特点;然后通过变式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兵马俑的动作和神态,来感受这种写法的妙处;再让学生仿照“所见+联想”的方法,提供兵马俑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描写其中一个兵马俑。事实证明,这种练习易于学生接受,利于学生掌握,效果显著。

就像著名特级教师钱正权所说的:“略读课文只有一课时,因此绝不能求全求深,抓住一点,一课一得就可以。”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我们不仅可以进行巧妙的练笔,也可以安排两文的比较,也可以组织多样的变式运用,还可以拓展相关的课外信息,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更广阔的生活舞台。

总之,略读课文教学并不是雾里看花,也不是水中望月,它有着自己的规律与特色,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吃透教材,把准课标精神,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总结,从而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得“雾里看花花更红,水中望月月分明”。

参与文献:

[1]周亮,刘晶.略读课文教学越走越清晰[J].小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报刊社,2011(5):38-40.

[2]刘荣华.例谈略读课文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J].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0):26-2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浙江省宁波市江东第二实验小学)

上一篇:浅谈网络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下一篇:在活动体验中引导学生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