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安康市汉滨区稻油一体化生产油菜品种比较试验

时间:2022-09-09 05:23:38

2012―安康市汉滨区稻油一体化生产油菜品种比较试验

摘要 在安康市汉滨区开展油菜品种试验,结果表明:综合各品种产量、抗性等,建议油菜高产创建以油研52、秦优10号为主推品种,积极示范推广德新油668、汉油9号、绵新油28。

关键词 油菜;品种;陕西安康;汉滨区

中图分类号 S56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070-01

为完善汉滨区油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体系,针对汉滨区当前油菜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近年来开展的品种试验中表现较好的油菜新品种进行对比展示,进一步挖掘品种特性,为陕南稻油一体化生产推荐主推油菜新品种提供依据[1-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大同镇东红村某农户责任田,海拔320 m,前茬水稻,黄壤土,肥力中上。前茬作物为水稻。试验地土壤pH值6.8,含有机质18.5 g/kg、速效氮129 mg/kg、速效磷16.4 mg/kg、速效钾116.1 mg/kg。代表面积33 hm2。

1.2 试验材料

参试油菜品种分别为秦优10号(CK1)、油研10号(CK2)、油研52、绵新油28、秦优88、汉油8号、汉油9号、南油杂1号、德新油668、秦油11、陕油19、南油10。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12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13.29 m2(4.43 m×3.00 m)。行距70 cm,株距23 cm,穴插双株,共10行区,折合密度124 230株/hm2。

1.4 田间管理

试验于9月7日播种,10月8日移栽,秧龄31 d。10月6日大田整耙时施35%(10-13-12)油菜专用肥750 kg/hm2作底肥,移栽返青后(10月24日)用300 kg/hm2尿素作追肥,蕾薹期左右(2月20日)用尿素75 kg/hm2作蕾薹肥。移栽返青后15 d(10月21日)进行化杀除草。分别于10月21日、3月8日对油菜蚜虫及跳甲、象甲等虫害进行了2次防冶,只防虫不防病[4-5]。

1.5 调查统计

按熟期分次收获,分小区单打单收计产,并对产量进行方差分析和新复极差测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秦优10号(CK1)生育期252 d,油研10号(CK2)生育期250 d,陕油19、秦优188生育期均为254 d,南油杂1号生育期最短,为247 d,其余品种生育期均在249~251 d(表1)。

2.2 抗病性(菌核)

南油10未发生菌核病,陕油19、汉油9号、秦优188、油研10号为中度发生,其余参试品种均为轻度发生(表1)。

2.3 含油率

12个品种中,绵新油28、德新油668的含油率超过45.00%,汉油8号、南油10号的含油率低于41.00%,其余参试品种含油率均在42.00%~44.00%(表1)。

2.4 产量方差分析结果

秦优10号(CK1)的平均产量达3 280.66 kg/hm2,居试验第4位,油研10号(CK2)的平均产量达3 145.22 kg/hm2,居试验第7位(表2)。对表2中各处理数据进行方差分析,三重复间差异不显著,各品种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表3)。通过新复极差测验可知,德新油668的平均产量达3 461.25 kg/hm2,较CK1增产5.50%,较CK2增产10.05%,居试验第1位,新复极差测验与两对照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油研52的平均产量达3 431.15 kg/hm2,较CK1增产4.59%,较CK2增产9.09%,居试验第2位,新复极差测验与两对照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汉油8号平均产量达3 325.81 kg/hm2,较CK1增产1.38%,较CK2增产5.74%,居试验第3位,新复极差测验与CK1差异不显著,CK2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新绵油28、陕油19、汉油9号均较CK2增产,差异达显著水平,较CK1减产,差异不显著;其余4个参试品种,均较CK1、CK2减产。

3 结论

据各品种产量、抗性、品质、大田生产调研、品种推广年份等综合性状,建议油菜高产创建以油研52、秦优10号为主推品种,积极示范推广德新油668、汉油9号、绵新油28[6]。

4 参考文献

[1] 葛红心,张万春,屈发科,等.汉中稻油一体化生产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10(4):208-210.

[2] 韦凤舞,杨日,柳有广,等.“双低”油菜品种对比试验初报[J].南方农业学报,2011(2):145-148.

[3] 肖本燕,王燕玲,张莹,等.杂交油菜新品种对比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95,97.

[4] 刘归定.油菜新品种对比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6(3):41.

[5] 刘礼明,胡宗兵,郭厚文,等.中籼稻新品种(组合)比较试验初报[J].安徽农业科学,2005(6):972-973.

[6] 李建刚,韩卫红,马翔龙,等.河南省玉米区试品种产量稳定性分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13-15.

上一篇:昭通市昭阳区杂交玉米新品种区域性试验研究 下一篇:山区中稻超级杂交水稻品种(组合)比较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