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提升教育质量指导意见

时间:2022-09-09 04:51:23

乡镇提升教育质量指导意见

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是学校一切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加快建设教育强县的决定》要求,为把县打造成教育强县,进一步提升教育品牌的内涵,下面就全面提升我县教育教学综合质量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用明确的目标引领质量提升

1.树立全面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坚持面向全体,坚持全面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2.构建科学的质量目标体系。

高中质量目标——在全县生源总量及全省录取比例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全县高考一本上线数每年有所突破,二本以上上线数逐年有所增加,继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体艺特长生每年要有一定数量上本科线;高分段(高考总分600分以上)学生数占全市总量比例达10%以上,每年要有考生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在此同时,使广大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顽强的意志,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走向社会,反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准备良好条件。

初中、小学质量目标——全县中考的及格率、良好率、优秀率分别达到60%、30%、10%以上,全面达到市常规要求;中考各学科平均分进入全市前五名,总平均分高出全市平均分12分以上,三年后高出15分以上,进入全市前三名;中考高分段(总分在600分以上)生数占全市总量比例14%以上。小学毕业年级测试,语文、数学、英语各科平均分得分率达70%以上,学生全科合格率达60%以上。着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优化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为后阶段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前教育质量目标——培养幼儿爱祖国、爱集体、爱他人的情感,乐于与他人交流,勇于表现自己,理解并遵守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有求知欲,喜欢探究问题,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职业教育质量目标——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就业满意率达90%以上,让每位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成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二、用高效的管理实现质量提升

3.落实中小学教学常规。修订完善《县中小学教学常规实施细则》,建立健全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保证日常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对于执行教学常规存在问题的学校和个人,将进行通报批评并督促整改,同时实行问责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学校领导层要带头执行教学常规,严格按要求任课,切实担当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益,对未按要求任课的学校领导予以免职;学校领导层要积极履行日常教学管理职责,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监控,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规范学前教育行为。严格遵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安排和选择教育内容与方法,寓教于乐,寓教于游戏。开展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禁止学前教育内容小学化,知识技能超前化。建立和规范幼儿一日活动规范和管理要求。严格学前教育教材管理,应一律使用国家审定或推荐的教材,严禁使用盗版教材、劣质教材,不得搬用小学教材。

5.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加强教研室等教学业务部门的力量,逐步配齐高中语文、数学、英语、理综、文综等学科教研员,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监控。完善初中、小学“两语一数”质量抽测和非毕业年级质量抽测。学校要建立学生学业成绩跟踪监控制度,磨尖与治拐并重,学优与学困兼顾,全面提升学业成绩。对于存在较大质量滑坡的学校,要组织进行“诊断式”调研,及时查找症结,帮助整改。加强对薄弱学校转化力度,在师资、财力等方面予以倾斜,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力求县域内的教育均衡。

6.完善督导评估检查。继续修订完善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估方案,按照教学质量、教育管理、素质教育考评等方面构成科学合理的督导评价体系。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员队伍,完善督学责任区制度,创新督导评估方法,做到公平、公正、透明。县教育督导室要加强与相关业务部门的协调,每学年开展两次以上的教育教学专项督导检查,检查力度要向高中和学前教育的适度倾斜。

三、用务实的改革推动质量提升

7.改革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坚持德育为先,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发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学思结合,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丰富校园文化,广泛开展体育节、艺术周、科技创新、电脑制作等综合教育活动,为学生搭建彰显个性特长的平台;改革学业评价,建立多元化评价制度,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8.改革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认真总结我县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得失,学习吸取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加大我县课堂教学“三纬”(即时间、空间、效率三个纬度)目标的研究力度,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新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通过外出取经、内请专家、专题研讨等方式,有效解决课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职业学校要加强专业课程开发工作,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体现办学特色,提高办学声誉。

9.创新教研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把县城学校与农村学校、品牌学校与薄弱学校组合成八个中学、小学教研共同体,开展“说课、听课、评课”、合作教学研讨、开放教研活动等活动形式,并进一步加强县城学校与山区学校的对口支援活动,做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师专业成长的互助,促进县域学校的均衡发展。各高中要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教研合作,最大限度发挥优质资源的效益。校本教研要创新开展名师送教、集体备课、追踪听评课、网络教研等活动。加强课题研究,做好教研成果的物化,争取每年有50个以上课题在省、市立项,立项课题的结题率居全市前茅。

10.创新办学形式,形成学校特色。“特色兴校”是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各中小学校要充分挖掘校内外教育资源,建立学校特色工作机制,制定可行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努力在质量目标确定、校本教研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学生特长培养等方面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争取实现校校有特色、班班有特点、生生有特长。

四、用优质的师资保证质量提升

11.加强师德师风的锻造。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营造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树立模范典型,提高广大教师爱岗敬业的自觉性和自豪感。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全面清理整顿不合格教师,坚决制止诸如违规家教、乱补课、乱订资料、体罚学生等各种有悖教师职业道德的不良行为,净化教育环境,努力锻造一支品德高尚、行为规范、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12.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注重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积极开展各种业务竞赛活动,学科教师参加市级以上优质课、教学能力、教学基本功等教学技能比赛,获等级奖人次居全市前列。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参加校本培训、学历提升培训、“国培计划”和远程教育的培训活动。定期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考核工作,每学年组织进行一次学科教学能力和水平测试活动,考试、考核结果与教师晋职晋级、评先评优等相挂钩,并强化培训考试、考核不合格的教师。

13.健全“名师、名校长工程”建设制度。完善县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方案,建立名师培养计划,拓宽名师培养途径,通过几年努力,争取建立一支有省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20名、市级学科带头人40名、县级学科带头人80名的名师队伍。加强名师队伍管理,定期组织考评,落实有效激励措施。通过“名师工作室”、名师示范教学、专题讲座活动,实施“青蓝工程”,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效应。加强校长队伍建设,重视校长的再学习、再提高工作,定期举行校长业务水平测试,开设校长论坛,组织参加高级研修和跟岗提升,进一步提高课程领导力,培养出一批专家型,学者型的名校长。

五、用有力的保障支撑质量提升

14.加大领导力度。县教育主管部门成立提升教育教学综合质量领导小组,建立定期议教制度,通过强有力保障,全面落实提升质量的各种工作制度和措施。进一步明确校长为各级各类学校提升教育教学综合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坚持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服从、服务于这一中心,群策群力,努力营造提升质量的浓厚氛围。

15.加大教学投入。学校公用经费的主要部分应投入到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对于教师的外出学习培训、校际教研交流、校内教学活动开展、教学刊物和教学资料的订购、教学工具的配备等都要予以大力保障。保证学校公用经费的10%以上用于现代教育技术装备。

16.加大奖惩幅度。财政每年安排二百万资金,设立“一中教育发展基金”,用于一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设立“高考质量目标奖”,奖励完成各项高考质量目标的学校;设立“高考贡献奖”,奖励高考中考取各类名牌大学的学生、教师和生源地学校。继续加大义务教育教学综合评估的奖惩力度,对教育教学质量优秀的学校给予奖励,对教育教学质量居全县末尾的学校,其校长和其他相关班子成员要实行末位淘汰。教师的教学业绩要与晋升晋级、评先评优、绩效工资发放紧密挂勾,做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

上一篇:民营企业产权保护水平的提升 下一篇:民营企业安全管理情况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