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涨价,鸡犬升天

时间:2022-09-09 04:00:49

猪肉价格带动了一系列食品以及消费品的上涨,生活资料涨价背后又是生产资料的上涨

“没有鱼蛋粗面,那就要鱼蛋油面吧。”卡通片《麦兜的故事》中,天真愚蠢的小猪麦兜曾经有这样一句名言,这句话被认为是乐观主义的表现。事实上。在市场上,如果相面价格飙升,替代品油面的需求也会大幅度增加。事实上涨价可能不是一样两样食品的涨价,而是波及整个食品行业,乃至于物价的全面上涨。

反常的价格

5月16日,北京北太平庄附近的一家湘菜馆里,服务员告诉前来用餐的每一位顾客,有猪肉的菜,每道要加一块钱。老板带着歉意告诉大家:“猪肉太贵,我们实在是忍不住了。”湘菜系列中的许多菜肴是以猪肉为主料的。另一些菜,猪肉是重要的配料。

“那你把我们菜里的肉沫换成牛肉吧。”有顾客建议。

“您真会开玩笑,”老板苦笑着说,“牛肉本来就比猪肉贵。”

经济学里这样描述物价上涨带来的一个副作用“菜单成本”:酒店需要重印菜单,这一成本并不是彩印和装订的威本,也包括价格上涨给酒店和顾客带来的诸多不便。

老板用口头通知顾客,没有改菜单,他认为这个价格已经比较离谱,会有人出来控制一下的。等到肉价稳定的那一天,他的旧菜单还可以继续用。

和湘菜馆老板同样感到不方便的人不在少数。5月的前2D天。猪肉的价格在一路攀升。36个大中城市每公斤猪肉平均批发价格达到14.5元。比去年同期上涨了4.4元。涨幅在40%以上。北京的猪肉价格,和去年同一时期相比几乎翻了一番。

这是一次反常的攀升,在往年的4、5月。由于春节结束和天气转暖的影响。猪肉消费处在淡季,价格一般会走低。猪肉价格的上升让许多人开始了猜测,除了“生猪减少、猪病流行、饲料涨价”等多种大家认可的说法之外,“猪年猪贵”等没有科学道理的笑谈也成为坊间流行的说法之一。

替代品价格走高

早在1998年,中国人就已经以人均消费46公斤肉食而成为东亚最能吃肉的民族。这一数字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不算什么,和同为东方饮食习惯的日本韩国相比,中国人更能吃肉,也更爱吃肉。有学者研究表示:如果中国人像美国人那样吃肉,全世界的谷物必须增长到现在产量的5倍。

1998年的人均消费肉食量已经比1988年增长了一倍,和那时相比,目前肉食已经成为多数中国人的基本消费品,而并非80年代的奢侈品。一种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几乎必然引起一系列的反应。消费者首先的反应是寻找替代品。

中国人迅速选择了最熟悉。也最容易被接受的鸡蛋。在中关村的一家超市里,3.3元的会员价鸡蛋前排起了长龙。一些年轻人体验了计划经济:排长队,而且不许你自己挑。

尽管如此,没会员卡的人们还是赶紧去前台办卡了。那两天北京市面上的鸡蛋价格突破了4元。

“有些人不太喜欢牛羊肉。”―位牛肉促销员说,“不过多数人都愿意吃鸡蛋。”

鸡蛋某种程度上是肉类取代不了的,你无法用肉馅做成蛋卷,或者蒸成蛋羹。鸡蛋是肉禽蛋类食品中最缺乏弹性的一种,换句话说,鸡蛋比猪肉更难以替代。

鸡的主要饲料,同猪肉一样也是近几个月在国际市场持续走高的玉米。和去年同期相比,玉米价格涨了20.3%,5月每公斤玉米超过了1.5元。

很少有人这样联想,玉米的价格走高跟油价长期处于高位。各国推广乙醇汽油有关。巴西已经全国都用上了乙醇汽油。在中国,出于节能和环保的考虑,乙醇汽油已经在十多个省份推广。

把手头的玉米变成乙醇卖,要比卖给饲料厂当饲料要划算得多,许多农民都把玉米卖给了新兴起的工厂,那里玉米被变成了乙醇。然后兑入汽油,加进中国4985万辆汽车(2006年的数字,包括低速货车和机动三轮)的油箱里。

受汽油和乙醇影响的玉米价格本身也影响了鸡蛋。猪肉比鸡蛋先涨价,几乎毫无悬念地,鸡蛋跟着涨了,速度最快的时候,一天一毛地涨。在6月初,食用油也大幅度提升了价格。

民间曾有人对“不涨价饭馆最划算的菜”做出过评点:兼有肉、油、蛋三种重要原材的“虎皮蛋红烧肉”排名第一。但现在如有人敢去馆子里点这道菜,会发现盘子里的菜已经小了一圈。

储备肉,动还是不动

30岁以上的人几乎都会对“调拨物资、保障供应”这样的词汇有感觉。事实上。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物价上涨时,所有重点城市的市政府都会迅速调拨紧缺商品,尽快解决物价问题。

当年的地方政府里。有专门负责猪肉的办公室。还有馒头办、大白菜办。今天这些单位已经撤消,但这次突如其来的物价上涨,让许多人第一次知道,原来政府手里还有“储备肉”。

正如同一个大家庭里妈妈手里捏紧的存折一样。“储备肉”是用来应急的。在1996年。当时的国内贸易部颁布了《国家储备肉操作管理办法=》,一些规模足够大、技术力量比较强的食品公司、肉联厂和冷库里,一块50×30厘米的“国家储备肉定点库”标牌。会告诉工作人员这是国家的储备物资,这里的肉在分批不断地进行更新。

除了中央手里的储备肉,一些地方政府也有自己的储备肉,而且。现在的储备肉不再是单一的冻肉。有的是以活猪形式存在的。

在今天,没有商务部的许可,任何人都不得私自“开仓放肉”。商务部在肉价大幅度上涨时曾经说过会考虑动用储备肉。但在肉价上涨放缓到日趋平稳的这几天内,没有哪个省份的储备肉申请成功。

两种观点在交锋,市民希望尽快看到储备肉入市,但是养殖户则希望让猪肉再涨一涨,毕竟中国刚刚经历了几年的物价走低。

“去年养猪还赔呢。”菜市场里的屠户这样劝慰他的老主顾,“肉还得吃不是?”

柜台外面的一名中年妇女皱着眉头挑了块瘦肉让老板上秤,没有肉的日子是不能忍受的。尤其是。她家里有一个临近高考的、一米八的壮儿子。

不是通胀

“好多人都在问。是不是过热,是不是通货膨胀,是不是到了―个新的、过热的经济周期了?我想告诉大家,中国还不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因为平均利润率还没出现,多数时候由于地方政府的影响,根本没有资本自由流动,所以也无所谓经济周期,只有个‘政治周期’。”现担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原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教授说。他认为,现在的“过热”是―个假象,事实上害的是“政府热”。

“中国现在的产品、产能、资金、劳务都是过剩的,其中前两个还可以说是结构性过剩,后两个绝对是总量的过剩。我们总说要发展。发展是不断进步,不是单纯的增长。中国的人口每年出生―个澳大利亚。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速度,我们根本就没办法让这些新的劳动力就业。一般认为。即使GDP长到12%―15%,其中的‘发展’部分最多就是1%―2%。”刘福垣说。“国民经济不是过热。而是偏冷。要想发展。大家必须要忍受同时出现的超过3%。甚至4%的CPI。

“至于物价上涨给老百姓带来的困难,要通过提高社会保障标准。给穷人更多补贴来实现。政府应该把精力转向更重要的事,体制性的改革。地方和中央的关系、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现在的地方完全是诸侯国。有热病的其实是地方政府,但是大政策一调控,真正吃药的却是企业。”

“短期内,大家也许都会感受到压力。市民会过得难一点,但是现在的市民承受力比早些年强了,只是近几年享受了低物价,大家不习惯上涨了。这是大家学习承受市场经济的好机会。遗憾的是,农民在这次价格上涨中没得到什么,现在上涨的是消费者价格而不是生产者价格。和去年那一轮粮食价格上涨差不多。当价格涨起来的时候,农民早把粮食出手了,流通环节把利润得到了。”刘福垣说。

在国家发改委6月3日公布的36个城市的46种重要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监测结果显示;上涨的商品有22种,主要是猪肉、鸡蛋、花生油等食品价格。钢材、尿素等生产资料的价格也在上涨,生产资料的上涨必然对农产品和生活用品产生影响,受这些商品价格的拉动,5月的CPI很可能超过4%。

而且由于饲料价处于高位,生猪价格短期内不可能下落,生猪数量增加又需要时间。有分析认为,猪肉价格的上涨可能一直到9月。

由于口头加价遭到太多顾客的质疑。一些饭馆终于支付了菜单成本。北京崇文区的一家家常菜馆里。老板拿出菜单展示给顾客看:含猪肉的菜。根据用量大小的不同,长了1―3块。

他们没有印新菜单,而是用双面胶解决了问题。“倒不是我抠门,反正猪肉还在涨,印新菜单过一阵还得换啊。”老板解释着自己的设想。不计算圆珠笔芯的损耗和小服务员动笔的劳累。这家餐馆的“菜单成本”只增加了不到一块钱。

可惜这个社会的大多数工薪层,没有这位老板这样幸运:他们的工资条上没有贴上双面胶,他们的收入没能跟着可能突破4%的CPI一起上涨。

上一篇:世行行长:该是谁的,就是谁的 下一篇:上世纪涨价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