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9-09 03:27:03

探究性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 探究性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阅读方式。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充分感知文本,引导质疑探究;拓展课外阅读,培养探究习惯等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

[关键词] 探究性阅读 语文教学 运用

探究性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阅读方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自主阅读的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文本为探究内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周围世界为参照对象,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尝试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阅读教学活动就是探究性阅读。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旨在使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产生求知的欲望,激起探究的勇气。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是进行探究性阅读的前提和保障。

1.从课题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课题可谓课文的眼睛,课文的灵魂,具有高度的指向性,或介绍了文章的主人公,或体现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是课文学习的一个突破口。因此,从课题入手无疑是课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教学策略。例如,上《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时,在指导读课题后,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当我的话音刚落,学生纷纷举手提出问题。

生:我想知道课文写什么事?

生:我想知道“我”是谁?怎么会离开祖国的?

生:我想知道“我”不在祖国,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

生:我想知道“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生:我想知道作者写这篇课文想表达什么思想?

师:好!同学们想知道那么多的问题,说明同学们有探究精神,那么,大家就带着这些问题去认真读课文吧。

由此,我深刻地体会到以往的教学,课堂上的问题是教师提出来的。教师的提问都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思考的机会,最终失去了探究的能力。为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以学定教,让学生自主提问,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生学习的气氛很浓厚,积极性很高。

2.抓住“关键点”,创设问题情境

抓住课文那些含义深刻、表达精炼的关键词句,是设计富有想象力、值得探究的问题的关键。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体会,又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锻炼。

《鞋匠的儿子》一文以生动的事例叙述了两度当选美国总统的林肯,虽然出身卑微,但面对态度傲慢,自恃上流社会的所谓“优越的人”的嘲讽,凭自己的智慧与宽容,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与爱戴。展现了林肯宽容、诚实、谦虚、自信、真情的人格魅力。因此,在设计时,我力图抓住参议员们态度变化的一条线和林肯的三段话中所表现出的人格魅力展开教学。

参议员态度的变化:羞辱――大笑――静默――掌声,学习过程中,我抓住这个“关键点”,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参议员会从羞辱林肯转变为发出赞叹的掌声?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分析林肯的三段演说,从而体会这三段话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创设问题情境,就如同交给学生阅读的一把钥匙,让他们利用这把钥匙,去开启一扇扇知识和智慧的大门。

二、充分感知文本,引导质疑探究

朱熹认为:“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致融合贯通却无所疑,方始是学。”

读书无疑就要激发有疑,而“疑”的基础是“读”,“读―疑―思”是探究性阅读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促使他们主动地读,专心地读,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学生只有充分感知文本,理解文本,才能在自我感悟的基础上主动地建构意义,在体悟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由于学生的知识能力、阅读期待、心理积淀和文化背景等情况的诸多差异,往往抓不住探究重点,为了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途径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如教学《给家乡孩子的信》,学生通过初读、检查读,对课文已经有了浅显的理解,应当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读书所得。如巴金爷爷为什么要写这封信?在这封信里,他写了些什么呢?在初读感知后,学生对课文大意已有了认识,接下来就应该是自读感悟,让学生对文本产生高深层次的疑问,来促进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如“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引导质疑:巴金爷爷是个普通人吗?他有才华吗?学生提出疑问后,再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默读课文,标记出自己的理解,或划、或圈、或写,将自己的读书收获整理、归纳,这一环节完全是自主探究的过程。

然后,学生可以结合课前所查阅的资料,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杰出”和“普通”形成对比,巴金爷爷著作等身,成就巨大,理应列入杰出人物,但他要家乡孩子把他视为普通人,不只是简单的谦虚,更重要的是他与家乡孩子想有一个平等的亲近的机缘,更利于互相之间的沟通。写作不是有才华,而是有感情,有爱,这也不是普通的自谦,更重要的在于突出他对祖国、对同胞有着深厚的感情,深深的挚爱,这才用作品表达出来。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讨论、理解,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主动权,并鼓励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感悟理解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拓展课外阅读,培养探究习惯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语文课本只是一个凭借,凭借它历练学生的读书本领。选本的阅读是举一,推到其他东西的阅读是反三,一贯的目的在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因此,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课内阅读教学带动课外阅读,以达到课外阅读加深和补充课内阅读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了《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我就向学生推荐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并且我向他们选读了其中的几个段落。当学生沉浸于小说情境中时,我提出了课外阅读这本书的要求。

近几年,我们学校为各年级学生订阅了一本由李吉林主编的《新补充读本》,这套读物配合“课标”苏教版小语教材,从另一个视角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新的材料和新的实践形式。如配套11册教材的《爱迪生的故事》、《穷人》、《韦德的心愿》、《学会聆听》、《迢迢牵牛星》、《岁寒三友》等,书中的诗歌、科普小品、散文、历史知识、名家名篇,都能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2.在课外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没有从课内到课外的阅读积累,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要指导阅读技巧方法,促进探究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的阅读能力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在阅读实践中,要养成两个好习惯:(1)养成边读书边动笔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是自己的书,可在书上划出重要句段、写批注。如果是借来的书,提倡写读书笔记。(2)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学而不思则惘。”学成于思,边读边思,读书才能有所进益。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使所学的知识反复运用,触类旁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

3.尝试主题教学,让探究性阅读向课外延伸

前一段时期,我反复研读了《窦桂梅与主题教学》一书,并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了尝试。主题教学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

还是以《鞋匠的儿子》为例,林肯之所以能打动他的对手,是因为他的诚实、宽容、机智;他之所以能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源于他对这个国家的贡献。林肯还有哪些优秀的品质?我们应该走近一个更真实的林肯。于是,我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林肯的故事,包括林肯的一些名言警句,别人对林肯的评价等。学生通过阅读《敌人与朋友》、《宽恕的力量》、《林肯的“独断”》、《林肯的财产》等故事,以及林肯那些闪烁人性光辉的格言、语录,头脑中林肯这个人物形象自然就丰满起来了。学完课文后,我又鼓励学生去读读卡耐基的《林肯传》,相信学生会认识更鲜活的林肯!

经过实践,我发现,如果一段时间内围绕特定的“课文”这个主题,课外阅读相关主题的文章,学生所使用的材料和语汇就会强化这个主题。而且,学生会围绕这个主题内容深入下去,探究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不断积累自主探究经验,形成质疑习惯,主动收集、分析资料的习惯,合作习惯,并将探究性阅读拓展到无限的课外阅读中,对创新阅读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上一篇:挖掘汉字文化意蕴,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下一篇:浅谈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