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文本阅读目标的生成

时间:2022-09-09 03:06:49

例谈文本阅读目标的生成

进入初中,学生自然开启一个全新的人生篇章。从语文学习角度讲,也自然需要实现一次华丽跃升。毋庸置疑,学生之前的语文学习更多地“浮游”于课文背诵以及字词识记层面,至于文本阅读的目标则显得较为狭隘。于是,这就促使笔者思考怎样助推学生明晰语文文本阅读的目标。

本文拟以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为例,探讨初中学生语文文本阅读的多元化目标的生成。

一、基于经验,科学设定阅读目标。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可弱化。就初中学生而言,他们习惯了以识记字词、背诵课文等为主的语文学习方式,而且自然形成了一种惯性。再加之以不少教师狭隘的阅读观和“霸道”的教学观,学生们对文本阅读没有形成较为全面而成熟的目标系统。在这个背景下,教师的正确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十三岁的际遇》为例,教师需要将其还原到“金色年华”这个单元的总系统中,让学生站在十三岁这个人生转折点上,回味依依往事,在幼年的趣事之中承续少年的梦想,在现代诗《生活是多么广阔》中开阔视野,以少年的眼光观照生活,以思辨的方式审视田晓菲女士在文本中呈现的她在十三岁之时的心境与生活。为此,引领学生转变单个文本阅读习惯,启发他们从系统文本中获取人生智慧,学会体味多样生活,坚定人生目标……就成为教师为学生设定的阅读目标。

二、基于阅读,引导学生生成目标。

文本是个精彩的大舞台,是作者们灵与性的华美呈现。作为读者,学生更多地应该以特殊观众的身份欣赏这些内蕴丰富的演出。每一次观赏都是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偶然际遇,而每一次际遇则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然后,学生会以其中印象深刻的部分作为重点,在再一次乃至更多次的赏析中酣畅淋漓地领会其奥妙,直至达到阅读的巅峰体验状态。

在《十三岁的际遇》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曾以开放的姿态,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让学生畅谈各自的阅读目标,没想到竟然出现了一个众芳摇曳的动人局面。

有学生从中读到了作者的坚定与自信。他查阅了田晓菲的生平,赞叹她在13岁时作为初中生被北大破格录取的壮举,敬佩她以后的学术以及职业成就。更为重要的是,他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抓取住作者年少之时虽有稚气但又十足的自信,反复品味作者在入学之初发出的雄壮誓言。其实,在这位学生的陈述中,笔者分明感受到他的感动与人生的美好希冀。从这个层面讲,学生的自由阅读有了目标的自由选择,而就在这个选择中,教学的目的悄然生成。

有学生被作者优雅的语言所吸引。例如,在湖面“掷下”“清脆的笑声”,一反常规的“留下笑声”的搭配;用目光“抚爱”图书,而不是“观看”“浏览”等;将北大比喻成“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将每一届学子比成“船客”,将老师比成“辛勤的舵手和船工”;还有文中两次念及的诗句,使得全文的抒情意味更浓,学生的思绪也随之荡开……这一处处精妙的语言都被学生自觉地选定为阅读的目标,经过反复的吟咏,这些语言因子也随之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有学生感怀于作者强烈的求知欲。文中对北大图书馆以及作者读书经历的描写让学生迸发出同感,特别是那个女孩的故事不仅让作者动容,也让学习生涯初期的学子们产生了求知的欲求。当这个成为阅读目标之后,学生的成长就犹如在书海泛舟获取了强劲的动力,后力无穷。

三、基于碰撞,自然衍生全新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聪敏的教师总会善于捕捉教育契机,让原本预设过多而活力不足的课堂变成收获意外惊喜而无限生成的乐园。

例如,在研读《十三岁的际遇》的第四段之时,笔者就“遭遇”了一次碰撞。课前的预设是想让学生欣赏作者的人物综合描写方法,但这时有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文章标题为‘十三岁的际遇’,作者为什么要在这里写其三年之后的情景呢?”于是,一个全新的阅读目标悄然生成。在这个目标指引之下,学生们立足文本,进入阅读、思索、求证的兴奋状态。试想,按照以往的目标预设方式,又怎能激发学生欣然地研习文本呢?随着对这个问题探究的深入,学生们逐渐发现全文并不是仅仅写十三岁的事情,而是以其为起点,展望了作者在北大的几年幸福的求学生活;作者以回忆的方式温情地叙写了那几年的美好时光,以至于希望自己即使年迈还要“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于是,对文中某一细微之处的思考引发了对全文内容的梳理,促成了对作者创作主旨的理解。

阅读每一个文本,都像偶然的相遇。但是当教师设法使学生欣然产生多元诉求之后,学生与文本就会由不识到相识,到深交,教学就会走向精彩,收获不同的意趣。

(作者单位: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

上一篇:以文体意识关照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的实际操作 下一篇:努力探求语文教学的科学化与艺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