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一”的普惠制互助

时间:2022-09-09 02:06:57

【编辑留言】从2002年成立沈阳市企业工会中第一家集医疗互助、生活救助、就学资助、职业介绍于一体的困难职工救助站,到5年前“职工爱心捐助站、互助储金会、生活服务队、爱心小家”多层次、全覆盖的互助载体的运行,辽沈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帮扶服务体系建设不仅创造了服务职工的新模式,也展示着辽宁省总工会倡导“服务帮扶一体化”下的大服务“表情”。

“我们叫它‘微微’,意思是细微之处见真情。”辽沈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工会副主席孙浩舒,指着一台多功能服务车,向记者介绍说是去年为各基层单位配发的,“它可以用来修车、理发、配钥匙、磨刀和提供药箱、雨伞、花镜、充电器等20余种生活用品。”

据职工回忆,一年前的授车仪式颇有声势,当时20多个基层单位配备了服务车和服务用品。“标志着职工互助互济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孙浩舒向记者讲道,为职工提供多功能服务车,也正是集团公司探索和创新职工互助互济活动的新途径和新载体的想法。这也暗合了当时的背景——2012年是中华全国总工会开展“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的第一年,也是沈阳市总工会在全市企业中开展职工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的第一年。

2006年12月16日,辽宁省总工会九届四次全委会议在例行部署工作时,就强调以“服务职工”为重点,并提出县级工会“服务帮扶一体化”的要求。较之于上级工会对于企业帮扶职工的要求,辽沈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动作显然更早。

发轫之初

作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所属的大型军工企业,辽沈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有在册职工8308人,离退休职工11647人。“职工庞大的基数也导致困难职工人数较多。”辽沈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罗彤介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企业改革改制的不断推进,职工看不起病、子女上不起学的现象时有发生。2002年4月,辽沈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工会在党政领导的支持下,成立了沈阳市企业工会中第一家集医疗互助、生活救助、就学资助、职业介绍于一体的困难职工救助站,“初衷就是缓解职工的生活困难。”

尽管如此,辽沈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罗彤坦言,在工作实践中感到这些救助办法难以为职工解决更多的困难,“原因不外乎几点。一是工会自拉自唱,难以形成合力;二是资金不足,力不从心;三是受益面窄,救助标准低。”

“工会力量毕竟有限,只有立足企业大舞台,把帮扶工作纳入企业发展体系中,使工会行为变成企业行为,形成齐帮共扶的合力,帮扶体系才能有效作为,长效推进。”公司工会主席罗彤向《当代工人》记者讲述,2005年公司工会提出创新帮扶体系建设,“公司领导班子决定,每年拿出200万元作为帮扶基金,并责成工会拿出方案,具体管理运作。”在罗主席看来,也从此,帮扶体系建设纳入了企业发展目标,成为公司帮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辽沈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帮扶体系的建设,首先建立由党委书记、总经理、工会主席任组长,有关处室领导为成员的困难职工帮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工会,具体负责日常帮扶工作。公司成立了帮扶救助基金管理委员会,各基层单位也相继建立帮扶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公司上下形成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运作、职工参与、党政工齐抓共管的帮扶体系新格局,为帮扶困难职工搭建了绿色安全网。”

据辽沈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罗彤介绍,几年来,公司先后制定了《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实施办法》、《职工医疗互助会章程》、《深入开展“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实施办法或方案。并依据于此,公司下设56个帮扶服务点,由专兼职工会干部担任帮扶服务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掌握困难职工的信息,了解职工的服务需求;职工医疗互助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对基层单位申报的会员住院病历、结算单及审批表进行审核,严格计算救助金额。

“此外,我们还建立健全了帮扶服务系列制度以及实施动态实名制管理,经过对困难职工摸底调查,建立了覆盖全公司的困难职工管理信息系统,开展‘五大帮扶’。”

帮扶认同感

辽沈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业务主管张丽向记者介绍,针对困难职工情况,从其现实生活出发,主要集中在生活帮扶、医疗帮扶、教育帮扶等几个方面。

比如,为了解决职工日常困难,对于长期困难职工每双月给予一次100-200元救济;对于特困职工,每季度发给一张“救助卡”,免费领取50斤大米及10斤豆油。在解决困难职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上,对家庭收入人均高于“低保”标准40%以下(单亲50%以下;公司以上劳模和连续三年获得公司先进生产者70%以下)的在岗及内退职工,其子女参加中高考并被录取的应届毕业生,按大学、大专、中专、高中及技校1000-5000元不同救助标准给予相应的救助。据统计,2006年以来,辽沈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共为361名困难职工子女发放助学金72万元。

对于会员实际困难的雪中送炭,也使得职工对工会认同感的增加。在为困难职工解决因病致贫问题上,张丽回忆,2005年出台的职工医疗互助办法是职工自愿入会,每年交纳会费20元,无论患何种疾病,一年内个人累计支付住院医疗费3000元以上的,按50%比例予以救助,最高救助金为2万元。而随着每年医疗费用的增加,医疗救助资金面临入不敷出的局面,2011年实施的新的医疗救助办法将会员交纳会费标准由20元调整为50元,并依据医保政策实施分段救助:一年内个人累计支付住院医疗费占医疗费总额25%以内的,按50%比例救助;在25%-50%之间的,按15%比例救助;50%以上的不予救助。

2006年以来,公司相继对1283名符合救助条件的会员予以救助,支出医疗救助金近500万元,有109人获万元以上救助。

“职工医疗救助工作深入人心,每年职工入会率均达87%以上。所以也就促使我们不断扩大服务层面。”辽沈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工会罗主席认为,从以前只解决占职工总数不到10%的帮扶救助,扩大到解决100%的职工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把扶贫帮困工作与服务全体职工结合起来,“创新服务载体,建立普惠制惠及全体职工,也是时代进步的要求。”

服务新模式

辽沈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占地面积42平方公里,广阔的厂区也使自行车成为职工的主要交通工具。抽验班的王国强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求助,“很多工友都会把自行车送到我这,午休时我给修完,他们下班再过来取。”王国强说,自从有了多功能服务车,各种工具也配备齐全,自己因为会修自行车参加了生活服务队, “饮水机、电饭锅、吹风筒、军代表的半导体、女同志的发卡和钩针,我们都修过。”

“在辽沈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一直活跃着许多这样的队伍,他们不计报酬,不计辛苦,解决的都是职工日常生活中看似小事却经常出现的困难。”辽沈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工会副主席孙浩舒介绍说,对职工多元化需求进行分析后,公司工会在基层建立了“职工爱心捐助站、互助储金会、服务队组、爱心小家”等多层次、全覆盖的互助载体。

“增加了服务内容,打造救助、维权、服务三位一体的帮扶服务新模式。”孙浩舒讲道“一站、一会、一队、一家”互助载体的建立,是基于为全体职工生产、生活提供便捷服务的考虑。“服务扩大了覆盖面,让互助互济有了新形式。”

据他介绍,各基层单位成立的职工爱心捐助站,汇集了职工自己家中闲置的、质量完好的衣物、鞋帽、电器、书籍等无偿捐献的物品,有专人管理,在《美德光荣薄上》登记后,有需要的职工可以免费领取。“每年在公司的乘凉晚会上还面向全体职工及家属,举行大规模的物品交流,让闲置物品发挥它的价值。”

在孙浩舒的眼中,创办的职工互助基金会还有着信用卡的功能。他向记者描述,在职工自愿参加的基础上,每人每年存入储金会百余元,借助大家入会的资金,帮助有急需的职工解决资金临时拆借的燃眉之急。

201车间工会主席吴宝军回忆起一件事。一天晚上,装配班的滕彦斌打来电话说自己儿子犯病了,手头筹不到钱了,想从储金会里支2000块钱。吴宝军联系到装配班班长和工会组长,三个人第一时间赶到医院。“50岁的滕彦斌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和青光眼,儿子患病,家里就这爷俩相依为命,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据吴宝军介绍,201车间的互助储金会,已经建立起收支台账、职工借还款明细表,借款由四个步骤构成:本人说明原因并签字——工会组长签字担保——工会主席签字同意——车间工会审核通过。近五年来,已为42名职工办理借款,往返现金36,150元。

“像储金会、爱心小家这样的互助互济平台,能使职工病有所医、学有所助、困有所帮、难有所解、求有所应。”辽沈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罗彤谈到,也因为公司帮扶体系的显著作用,公司2011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工会帮扶工作先进集体”;先后两年被辽宁省总工会评为“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对于工会工作由单纯救助到服务的理念转变,辽宁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赵国红这样阐述:对今天的工会来说,服务是手段,更是能力。只有树立大服务理念、构建大服务体系、形成大服务格局,才能切实履职尽责。

大服务,是辽宁工会对新形势下工会工作定位的研判,也是近年来辽宁工会最引人注目的“表情”。而在辽宁工业基地占有重要位置的辽沈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传达出的这种大服务“表情”,颇为生动。W

责编/王深

上一篇:保真实录 12期 下一篇:我是一匹老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