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行业

时间:2022-09-08 10:06:16

基建行业

编者按:据悉,《“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已经草拟完成,其中基建增长率超40%。3600万套保障房建设、4万亿水利大投资以及渐渐浮出水面的“十二五”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无不宣示着“十二五”即将掀起新一轮“大兴土木”的热潮,基建行业再度进入“”时期。

3600万套保障房建设、4万亿水利大投资以及渐渐浮出水面的“十二五”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无不宣示着“十二五”即将掀起新一轮“大兴土木”的热潮,基建行业再度进入“”时期。

据悉,《“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已经草拟完成,其中基建增长率超40%。《规划》提出:到2015年末,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和国家高速公路网,完善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港口群布局,加快内河航道网、民用机场、油气管道和城市交通设施建设,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发展,形成以“五纵五横”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总里程达489万公里。另外,《规划》还提出,到2015年沿海港口深水泊位数达2214个,五年增长率达24.8%;民用运输机场数220个,五年增长率达25.7%,这两项基建增长率也很高。

铁路建设“拨云见日”

2009年开始,我国铁路建设进入大规模发展阶段,2010年,中国交通基建投资约为2 万亿元,其中铁路投资额约为7000亿元,占全行业的35%。到2010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9.1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其中高铁运营里程达到8358公里,在建里程1.7万公里,居世界第一。

铁路建设一度因“事件”受到强烈的质疑,然而随着事件的平息和铁路建设“十二五”目标的明确,铁路建设终于“拨云见日”回到正常轨道。铁路建设“十二五”规划投资比“十一五”增长41.4%。铁路新线投产总规模达3万公里,“十二五”末全国铁路运营里程将由现在的9.1万公里增加到12万公里左右,其中,快速铁路4.5万公里左右,西部地区铁路5万公里左右,复线率和电化率分别达到50%和60%以上。按照这个规模,“十二五”期间将安排投资2.8万亿元。与“十一五”相比,铁路投产新线增长87.5%,完成投资增长41.4%。2011 年将计划安排铁路投资7455亿元,其中,基建投资6000亿元,铁路设备购置及更新改造费用1455亿元;其中,铁路基建投资规模较年初规划减少1000亿元,源于调整部分在建项目的工期,相应投资随之向后顺延。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铁路建设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高铁建设更不会停滞,仍将按照《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如期完成发展目标。

铁路投资减速不影响高铁完工高峰期的到来,目前铁道部在建工程包括京沪、哈大、京石、石武、广深(香港)、天津―秦皇岛、南京―杭州、杭州―宁波、武汉―宜昌、合肥―蚌埠、武汉―孝感、武汉―咸宁等高铁,以及锡林浩特―乌兰浩特、龙岩―厦门等铁路。随着这些在建高铁的陆续完工,未来我国铁路将实现客货运输的分离与高效化,从而促进客货运量的快速增长、提升铁路运输的市场份额。

重点建设大能力货运通道,缓解铁路货运供需矛盾。未来五年,在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基础上,我国将进一步强化东西、南北区际干线网,重点建设进出关通道、南北通道、进出西南和西北地区通道,主要通道实现复线电气化,到“十二五”末基本消除区域之间铁路运输通道“瓶颈”制约问题。

公路建设如火如荼

我国交通以主要经济圈内部运输和南北向运输为主,其中四大经济圈(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圈)是主要的运输需求发生或吸引区域,经济区内重点城市是主要交通枢纽,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同时,纵向的京珠线、横向的沪蓉/沪渝线构成了我国运输的主骨架,是重要的运输通道。

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增长呈现放缓趋势,固定资产投资呈现相同趋势。2008年政府为了缓解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高速公路建设力度明显加大,2009年公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5%。 2010年高速公路里程达到7.41万公里,较2009年增长9100公里,增幅为13.8%,较前几年明显提升。固定资产投资方面,2010年公路固定资产投资为1.14万亿,较2009年增长18.8%,2008年以来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2007年增速下降形成了鲜明对比,2007年增速最低时也是行业表现最好的时候。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意味着高速公路里程的快速增长,意味着供给增加,一方面路网完善带来路网效益吸引更多的车流,另一方面,随着路网加密必然分流既有线路车流,对于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区位的路段都有不同的影响。

全国公路建设热火朝天。甘肃“十二五”期间将开建17 条高速公路,开建里程2602 公里,项目估算总投资2186亿元,将打通连接周边6省区的所有“接头”高速公路,到“十二五”末,甘肃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较目前里程数翻倍;新疆“十二五”期间将加快建设进出疆公路,贯通京新、连霍两条高速,加快天山北坡经济带高速公路网建设;吉林省按照其交通“十二五”规划,将于2011年投资240亿元,力争新增通车里程400公里,通车总里程达到2250公里;内蒙也将于2011年实施建设重点公路项目27个,建设规模4008公里,省国网干线改造项目35个,建设规模2600公里;重庆今年将开建9条高速共计里程约500公里,同时推进成渝复线、沿江高速等13个700公里在建项目建设,使得重庆今年高速公路在建项目规模超过1000公里。

港口水运重点建设内河航道

今年1月份,国务院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内河水运的货运量要达到30亿吨以上,建设1.9万公里国家高等级航道,同时主要港口和部分地区重要港口建成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港区。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何建中表示,预计在“十二五”期间,投向全国内河水运建设的资金将达到2000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两倍,其中中央投资占450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7倍。在抓住内河水运发展机遇的同时,交通运输部也会在规划制定、项目审批以及行政监管等方面采取措施,避免在内河航运发展当中出现港口重复建设的问题。

交通运输部3月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5年,力争全国内河高等级航道达标里程比“十一五”末增加3000公里,港口吞吐能力增加13亿吨,船舶平均吨位从“十一五”末的450吨提高到800吨左右,同时单位运输成本较2010年降低10%。西江航运干线、京杭运河和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全面或基本达到规划标准,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60%达到规划标准,力争开通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

保障房建设大提速

“十二五”期间,为了解决中低收入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从供给面有针对性地调整房地产市场高房价问题,我国将计划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这一大大超出市场预期的举措无疑将成为未来基建行业的最大引擎。2008年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仅100多万套,2009年达330万套,2010年保障房达580万套,2011年1000万套,整个“十二五”期间,保障房的建设量要达到3600万套。保障房数量可能将首次超过市场类住房,保障房投资高达1.3万亿元,其中政府筹资约5000多亿元。

军令状保驾护航。2011 年2 月起,住建部陆续与各地方签订《保障性住房目标责任书》。目前,住建部已经向地方政府下达“死命令”,所有分配完成的目标任务,必须在2011年10 月底前全部开工,否则主要领导将遭到从约谈到行政处分乃至降级、免职的严厉处罚。配合严厉的限购措施,保障性住房的增量供给在全国范围内的环比增幅将达72%。

2011年社保基金首次参与保障房建设,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保障房建设面临的资金压力。2月26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首个30亿元的保障房信托项目在江苏省南京市落户。该笔资金将专项用于支持南京市花岗、西善桥等四个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建设,建筑总面积将达到980 万平方米,可为南京市提供8 万套保障性住房。

今后全国社保基金还将选择合适的项目参与,投资规模不会小于南京保障房项目。保险资金也开始涉足保障房项目。保险资金成为保障房建设的另一个资金重要来源。今后,房地产市场基本是保障房与商品房并行发展的态势,保障房的建设规模迎来空前的高峰期。预计2011年保障房建设投资为1.3万亿元。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房建设,首次在上海取得进展。3月9日,中国太保集团宣布,旗下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的“太平洋-上海公共租赁房项目债权投资计划”正式通过了保监会的备案。此项债权投资计划募集资金40亿元,主要用于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在上海市区约5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的建设和运营。

另外,民间投资开始尝试进入保障房建设。中国建银精瑞资本管理集团旗下建银精瑞公租房建设投资基金年内即将成行,将成为国内首只以民间资本投资为主的保障房建设投资基金,首批计划募集资金50-100亿元,三年内预期能够做到50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保障房建设资金来源的多渠道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建设资金的压力,更加确保了保障房规模向上的趋势。

水利建设迈入黄金十年

水利建设将正式步入资源时代。资源水利是相对于工程水利而言,传统的水利工程更多是出于水利,而资源水利主要是通过研究社会经济和水资源的关系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从而为水利事业制定一个经济合理的水利工程方案,可概括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六个方面。在资源水利实践中,水不能单纯作为人们开发利用的物质,而更应该作为一种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自然资源来加以利用和保护。

水利建设提升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年均投资资金翻番。今年1月29日,《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正式公布。文件首次把水利建设提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提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文件正式提出“力争今后十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意味未来十年水利投资年均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我们认为,大规模的水利水电建设将于2011年开始启动,预计今后几年的水利投资规模将“激增”,且持续时间长,水利水电的行业景气周期即将来临,并将贯穿“十二五”,甚至“十三五”,因此未来为水利建设配套的管道需求也将水涨船高。

由于水利投资一般只产生社会效益,大部分项目难以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水利投资一般由政府主导。从“十一五”期间水利投资资金来源看,水利建设投资以预算内资金为主,约占水利总投资的50%。从中央与地方的投资比例看,水利投资资金来源以地方为主,约占到水利投资资金来源的89%,中央投资仅占11% 。

按照水利部水利投资去向,水利工程一般分为:防洪工程、水资源工程(包括灌溉、除涝、供水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水土保持及生态建设,水电工程(仅只农村小水电,也就是装机容量小于5万千瓦的水电站)、行业能力建设等几类,“十一五”期间,水利投资主要投向防洪工程和水资源工程,以2009年为例,全年完成水利投资1893.9亿元,其中防洪工程完成投资674.8亿元,占全年水利投资的36%,水资源工程完成投资866亿元,占全年水利投资的45%。

明确要求土地出让金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文件要求“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 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充分发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土地整治资金的综合效益。” 与此前市场传言相符,也进一步细化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提出的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金的规模为2.7万亿元,如果按照这一比例,则每年将有超过2000亿元的资金可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上一篇:“十二五”基建规划即将出台 下一篇:医药生物行业:投资价值正在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