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要做“汽车大王”

时间:2022-09-08 09:21:25

王传福要做“汽车大王”

世界电池第二大生产厂商的荣耀和经验对他进军汽车产业会有所帮助吗?

王传福身上唯一昂贵的东西是一块阿迪达斯运动表,它能显示世界不同时区的时间。这样,这位比亚迪公司的老总可以了解自己散布在全球的分支机构现在的时间,一旦他想起某件事情,就会立刻拿起电话拨通万里之外的员工。

王传福表情严肃,透出一种技术人员的严谨,有时候甚至让人觉得呆板,但这并不能掩饰他的激情。正是这样的热情,让他成为最大的电池出口商之一;也正是这样的热情,让他进入汽车制造行业,并在今年8月推出了自己的新车。他誓要成为汽车大王,要让洋品牌感到“毛骨悚然”。

“电池大王”

时光回溯到十年前,1995年的2月,深圳,遍地都是脚手架和创业激情的城市。年轻人王传福领着二十几个人在郊区的一个旧车间开始创业。他29岁了,离“三十而立”只有一年之遥,正急切地为自己找寻道路。

更早些的1966年,王传福出生在安徽无为县一户寻常的农户家庭,欢乐的童年在初中家庭变故之后结束,王传福从此沉默寡言。并且,为了忘掉痛苦,他埋头苦读,形成了坚强忍耐的性格。

到了1987年7月,王传福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他异常刻苦,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电池研究中去 。5年后,26岁的他被破格提拔为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和某室副主任,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处长。1993年,研究院在深圳成立一家经营电池生产的公司,王传福顺理成章成为公司总经理,南下深圳。他无法预知的是,此行永远地结束了在国家机关的枯燥生活,从此不再回头。

南下一段时间之后,王传福带着对电池的热爱决定创业,生产当时还在起步阶段的手机充电电池。之后,他在深圳注册了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小小车间的几十个人开始了艰难地从最大电池出口国――日本口中夺食。

当时的日本充电电池一统天下,还禁止出口镍镉电池生产线。王传福只能带着20个人折腾自己的“生产线”。最后,花了100多万元人民币就建成了一条日产4000块镍镉电池的生产线。

利用成本上的优势,比亚迪公司逐步打开了低端市场。成立公司的当年,他成功卖出了3000万块镍镉电池。

1996年是比亚迪的关键年。它取代三洋成为台湾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的电池供应商,也因此成为朗讯的间接供应商,开始了对高端市场的迅速扩张。1997年,比亚迪公司镍镉电池销售量达到1.5亿块,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

王传福认为,充电电池业是高科技与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重视成本控制和工艺的可操作性往往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比亚迪拥有一项改进镀镍片品质的技术专利,使得原料的月花费从500万~600万元降至几十万元。类似这样的技术专利,比亚迪已申请了19项。经过努力,比亚迪的总体成本比日本对手低了40%。

在王传福的心中,电池的出口异常重要,他很早就把目光放到了欧美和日本市场。1998年比亚迪欧洲分公司成立,接下来,美国分公司也在2000年成立,比亚迪公司在这些市场势如破竹,大客户名单上出现了松下、索尼、GE、AT&T和业界老大TTI等。日本企业节节败退。

2000年,王传福投入大量资金开始了锂电池的研发,很快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并成为摩托罗拉的第一个中国锂电池供应商。2001年,比亚迪公司锂电池市场份额上升到世界第四位,而镍镉和镍氢电池上升到了第二和第三位,实现了13.65亿元的销售额,纯利润高达2.56亿元。

金融风暴和“9・11”事件之后,全球电池产品价格下跌幅度在20%到40%之间,很多日本厂商盈亏线吃紧,而比亚迪的增长却高达90%。2003年王传福以资产3.28亿美元登上《福布斯》杂志“中国大陆百富榜”,位列第13位,随后又在2003年11月成为美国《商业周刊》的“亚洲之星”。目前,在镍镉电池领域,比亚迪全球排名第一,镍氢电池排名第二,锂电池排名第三。

还是电池

王传福把目光投向了电动汽车,他想通过电池生产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电动汽车第一品牌。“电池大王”要将造汽车与自己的长项相结合。

王传福决定投入“吞钱”的汽车行业理由有三:首先,3年后,比亚迪的电池制造将达到顶峰,需要寻找其他行业进行拓展;第二,相对于国企来说,比亚迪拥有制度优势,国内私车市场每年增长60%以上的巨大空间更充满诱惑。

但是,连美国通用都放弃的电动汽车,比亚迪能造好么?王传福认为,电动汽车的关键是电池技术,随着锂电池技术的日臻成熟,电动汽车市场的能量将很快在两三年后显示。比亚迪的主营电池业务还有两三年的持续增长期,研究电动汽车锂电池技术正是时候。

而王传福更希望的是:电动车成功后,能缓解中国的能源短缺。中国的汽车消费成倍增长,而40%的燃油依赖进口,这个数字将会越来越大。“为了社会责任我们一定要做。作为电池业的顶尖企业,我们不承担这个责任谁来承担?我想通过自己的经历对社会有所回报,这也是一种责任。”王传福这么说的时候,透露出些许书生意气和理想主义。

其实,从利益分配就能看出王传福的奋斗目标是钱财还是理想。在比亚迪实业公司,王传福占28.8%的个人股份,元老和高管人员则占22.6%。王传福说,比亚迪有40名千万富翁。在公司内部,王传福的“透明”是出了名的,他200平米的办公室由两道玻璃隔断,里里外外,一览无余。整个比亚迪,办公室和管理也都在这种透明的氛围中。

正是这样的激励机制和理想主义,王传福网罗到一帮愿意出力的人才。电动汽车的研发也相当迅速:2004年一季度,200辆比亚迪制造的锂离子纯电动车在深圳投入出租运营。深圳市政府给予牌照成立专门出租车公司试运营。

今天的王传福有两个目标:到2006年,击败三洋成为全球充电电池生产商龙头老大;借电动汽车之力拓展比亚迪版图。

但是这第二个目标还不能立刻实现。电动汽车受到国家法规的限制,中国还没有电动汽车生产目录厂家。在没有得到国家发改委的肯定之前,王传福只有两条腿走路:2003年,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开始研发制造燃油汽车。

汽车梦

王传福与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并称汽车界“哼哈二福将”。和李书福的大胆直言相比,王传福则相对比较沉稳而讷言。但两者的开发迅速都不含糊。

2005年8月,比亚迪新车F3正式亮相,价格定在10万元左右,目标对手为伊兰特和凯越。

著名汽车分析师贾新光曾说:“优势品牌必须有挑剔的顾客,中国人不是做不好产品。北汽的军工、出口汽车都做得挺好,唯独国内汽车小毛病不断,是中国人太好对付了。能吃苦、能忍受是中国人的美德,但这害了自主品牌。”

而针对这一现象,王传福准备制造“缺陷最少的民族轿车”:“我原来是学材料的,因此我很重视品质。如果草率从事,F3在2004年就可以上市。比亚迪走了10年的路,核心是‘品质、成本’。我们把品质可能看得过重,但品质和成本是一个企业的生存的问题。汽车界要想振兴本土品牌首要就是品质,让所有的经销商、媒体有一个超过期望值的品质。比亚迪在2003年开始策划F3,如今它已经是第9代了。我们进行了碰撞实验、几十万公里的实验,操控性真的非常好。我并不奢求F3上市时是价格最便宜的本土轿车,但一定要做缺陷最少的本土轿车!”

比亚迪自介入汽车产业后,开始了一连串重拳出击,在北京收购了北京汽车模具厂,组建了比亚迪汽车模具公司;在西安收购秦川汽车公司,作为汽车的生产基地;在上海建立汽车研发中心,并建立全国最大的碰撞实验场,另外在上海还投资3亿元建塑胶模具厂;从而形成以深圳为核心,东、南、西、北全方位的布局。一个跨地区整合完备的产业链布局已经摆好。

王传福说:“我希望能把比亚迪打造成一个世界一流的汽车企业。要以专业的精神,真挚的感情为中国的制造业争气.创造一个全球最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为此,比亚迪汽车“投入,投入,再投入”,网罗世界一流的人才,以迅速提升技术水平。

王传福做事非常专注且仔细,为了让员工有好的观念和技术优势,他甚至“亲自调教每个技术人员”。而且,由他带头,企业研发部门以英语为通用语言之一,“这是我们企业走向国际的最基本一步”,王传福规划着。

王传福的规划还有很多,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我这辈子就做汽车了!”

上一篇:皮料走私巨舰沉落 下一篇:国际货物买卖中的产品责任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