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英门”里一座贡院

时间:2022-09-08 08:49:37

民国十五年,冯玉祥部刘郁芬任甘肃省政府主席,刘将贡院城垣南墙上的一座城门改名为“萃英门”――意寓人文荟萃,并题写了门额。

关键词:兰州

海家滩

左宗棠

贡院

在兰州中山桥西南方,黄河南岸,有一如今叫“萃英门”的街区,在清末,这里还是黄河河道的一处夹河滩――随黄河水情涨落而与陆岸合离不定的滩涂,叫“海家滩”。关于“海家滩”的来由已无从查考详尽。记得1980年代以前,我家居住在距此不远的叫磨沟沿的黄河堤岸上,是一大户姓海的回族人家的。由此推测:“海家滩”大概是因居住过一些海姓的回族而来的吧。那座规模宏大的甘肃贡院就建在了这“海家滩”上。贡院占地长140丈,宽90丈,外筑城垣,内建棘闱(试院)。试期,棘墙外面,兵勇持枪挎刀日夜巡逻。贡院内主要建筑物有至公堂,门上方有左宗棠手书“至公堂”匾额。堂前(西)为明远楼,明远楼飞檐三层,雄踞院内。一楼主考办公,二楼是主考的卧室,三楼是制高点,贡院内外尽收眼底,城守营游击率兵勇坐镇其上,专司t望、稽查、整肃考场之事。左宗棠在创建贡院的同时,体察甘肃文教事业因遭兵祸战乱而凋敝的实情,着手修葺书院,增办义学,刊印文化书籍,拔擢人才。经多年苦心经营,遂使甘肃文风蔚起。

辛亥革命后,科举废止,甘肃制造局迁入贡院,制造枪炮军火三十年之久,贡院的建筑群落也遭受到很大损坏。1919年,至公堂前的明远楼拆移至兰州五泉山改名为“万源阁”。如今留在原地的除了一座至公堂,还有一座无人能叫得上名称的大殿及一些有着砖雕的厅廊门院。

夏季的一天,我怀着敬意来到这昔日人文荟萃之地。如今,这里主要被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使用。在1940年代,兰州医学院叫“兰州大学医学院”,所以上年纪的兰州人都叫这家医院为“兰大医院”。

凭着当年曾在这里工作、居住过十年的记忆,我直接去了“老门诊”的那一大院旧建筑群。清一色破败、荒寂的旧式传统房屋,木结构的屋架仿佛已不堪承受那厚重泥土的屋顶。幽暗、狭长的穿廊一角,虽然洒下一缕午后的阳光,却无法晒除经年的霉苦气息。几位坐在阴凉处闲聊的大妈不失警惕地问我找谁?然而,我能对她们讲我想找贡院的阅卷场所吗?

因海家滩――萃英门一带地处一片由南向北急剧下降的坡积地形,北边更是直达低凹的黄河滩涂,这座昔日须拾级而上的殿堂,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雨沧桑,地基零点竟已低于周边的路面,使大殿呈现出“半截没入黄土”的趋势,加上四周布局散乱的居民楼对它的遮掩,尤其是直逼大殿门前、在大殿檐下修建的一些粗制滥造的临时建筑物,更使这座“堂堂大殿”显得尴尬,大有“虎落平阳被犬欺”之感。

殿前十步之外,种着杂乱的花草,殿左墙紧挨着一条医院内部的马路,人来车往、熙熙攘攘,没人知道这是一座著名的建筑,更没人去注意到那被乱七八糟遮掩得难以查觉到的左宗棠的书法了。就在这座我曾经熟悉的殿堂前,我发现,环境之局促竟使我无法拍出一张像样的大殿的照片了。

然而,仔细欣赏大殿飞檐斗拱间章法有序的木作,从那些虽然历经岁月而遮盖了厚重积垢的雕梁画栋上,还是透出它的雄壮与精美。品评着左宗棠与时任甘肃布政使的谭仲麟亲笔题写的匾额及楹联,流连忘返……

上一篇:柳巷的新旧风景 下一篇:濠河岸边的博物馆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