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文共赏(四则)

时间:2022-09-08 08:23:51

(一)父爱不用分辨

纳兰泽芸

4岁的豆豆在车厢里开心地蹦蹦跳跳,就像一颗可爱的“精灵豆”。

他满眼温情地看着聪明活泼的儿子,然后与坐在身边的妻子相视一笑。他觉得心里的幸福像电视特写镜头里的花儿开放一样,听得见“噼噼啪啪”的花开声。

他叫金建飞,是浙江瑞安的一名公务员。儿子金凡博,小名“金豆豆”,这可是名副其实的金豆子,是爷爷奶奶的宝贝蛋,是外公外婆的开心果。这不,一家三口趁着周末从瑞安家里刚到宁波玩了一天多,爷爷奶奶就受不了啦,电话一个接一个地催:“一天没见我大乖孙,想死了,今天晚上就回家,爷爷奶奶做好饭菜等乖孙回家吃饭!”

听得他都“吃醋”了:“是不是只做了大乖孙的那一份,儿子儿媳都没得吃?”说得老人在电话里“咯咯咯”地笑开了。

妻子陈跃就坐在他身边,微笑着看儿子在车厢走道里玩。妻子笑起来的时候,眼角有了细细的鱼尾纹。她从事的是刑事侦技工作,高标准、严要求的岗位让她比同龄女子更多了一份冷静和淡定。记得第一次看到她的鱼尾纹时,他说:“哎呀,你有鱼尾纹了!”换做一般女子,可能会惊慌失措地惊叫起来。而她却说:“叶芝诗里说,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只有一个人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只有这样的男人才是真正有品位的男人,你不会是没有品位的男人吧?呵呵。”

他笑,看她的眼神里,更多了一份敬重。

从宁波上车后,这列D3115次动车就一直基本以234千米的时速运行。儿子问他:“爸爸,我们什么时候到家?”他说:“晚上8点10分就到家了。”儿子望着窗外飞速掠过的景色说:“我们向家飞喽!”

19点47分,动车准时到了永嘉站,透过玻璃,可以看到强烈的闪电像蜿蜒的长蛇一样划过夜空,漆黑的夜色一瞬间亮如白昼。正常情况下,动车在永嘉站只停靠1分钟。然而20多分钟过去了,列车都没有动。20点15分,车上传来了广播通知:“前方雷电很强,列车不能正常运行,正在接受上级的调度,希望乘客谅解。”

20点28分,列车终于缓缓开动了,他与妻子都长舒了一口气,豆豆的爷爷奶奶几次来电话催了。还有大概20分钟就到瑞安站了,他开始从行李架上取下行李整理起来,儿子也伸过小手来帮爸爸整理……

“啊……”在他还没有反应过来的一瞬间,整个车厢发出了惊恐而凄厉的尖叫声!他下意识地一把抓住身边的儿子,将儿子紧紧搂在怀里。

四周突然一片漆黑,他已来不及喊妻子。

他和儿子在翻滚,巨大的力量将他像揉面团一样狠狠地砸过来,又狠狠地甩过去。

他感觉到自己的头骨被摔裂了,浑身的骨头都断了,他的面孔不断受到重创,血汩汩地往外淌……其实这时候,他可以本能地抱住自己的头减轻伤害,但他顾不了这些了。他只是蜷紧背脊抱紧孩子,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让孩子活下来!

慢慢地,他觉得自己的眼皮很沉,似乎听到了父母的呼唤:“儿子,回家吧。”他觉得自己走到了家门口,看到了窗户透出来温暖的灯光……

他们被找到的时候,豆豆的身体完好无损,人们一眼便能认出这是豆豆。豆豆看上去很安静,像睡着了一样。

而紧紧搂着豆豆的那个男人,已经面目全非,根本无法辨认他的身份。

为了确认身份,有人建议DNA采样验证。

“不用了,”豆豆的外公颤抖着一头白发,用嘶哑的声音说,“除了豆豆的亲生父亲,还有谁能用生命守护豆豆?这是父亲的本能。”

(选自《华夏关注》2012年第1期)

1.请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感人故事的内容。

2.文中画线的句子,对金建飞心理的描述十分形象生动,请加以简要赏析。

3.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是本文的特点之一。请选择描写爸爸的一例进行简要分析。

4.文中对金建飞妻子的描述,有何作用?谈谈你的理解。

5.文题“父爱不用分辨”改为“用生命呵护儿子的父亲”好不好?为什么?

6.假如你穿越时空,见到了“天堂”中的金建飞,你会对他说什么?

(二)杏花飞入斜阳间

李丹崖

三月的清晨,大山里的杏花白花花地开了一坡。乍一看,如青山蒙雪。杏树下,一群脸色黝黑的孩子们,眼睛齐刷刷地盯着一座铁索桥。

按照得到的消息,铁索桥的那头,将有一个年轻的女教师,带着城市的时尚,穿过这座桥,到对岸的山村小学支教。整个山村都沸腾了,这可是个天大的好消息。多年来,这里的小学没有一位外来的老师,教师一直由村支书兼任着。村支书上过小学,认得几个字,每天搬着一本新华字典,夹杂着自己的理解,教孩子们唐诗、宋词,甚至,还有数学和体育。

这对于长期陷入知识饥渴的山里孩子们,哪里满足得了呢?况且,对于村支书本人来说,也是一种良知的煎熬,他不想误人子弟。

太阳越过山头,铁索桥那边的山路仍然没有动静,孩子们一动不动,眼睛直直地盯着桥的对岸。大山之间,呼啸的山风,引得山林里的鸟雀飞出飞进。

他们等了足足5个小时。村支书告诉孩子们,你们先回去吧,我继续等会儿,不行,明天我们再来。

第二天清晨,孩子们仍旧齐刷刷地站在杏树下。暮春的山风裹着寒气吹来,衣衫单薄的孩子们尽管浑身瑟瑟,却不敢挪动半步,生怕走神的时候错过了女老师的身影。

日上两杆的时候,对面一驾骡车火急燎燎地出现了。孩子们骚动起来,那不正是派去接女老师的车吗?骡车是借对面山村的,为了给女老师代步。

铁索桥上一串摇晃,骡车上下来的那人几乎是冲锋似的扑倒在村支书的脚下。哭诉着说,女老师来不了了,为了让新来的女老师尝尝咱这里的野味儿,我射着了一只野兔,可野兔掉在了悬崖边,我去捡时,脚下一滑,幸亏女老师抓住了我,可她却滑下山坡……

那人一边说,一边打自己的脸。

当天下午,护林队找到了女老师,背着一个背包,里面放着新的语文、数学、地理,还有厚厚的一本生物书。女老师扎着长长的马尾辫儿,人很漂亮,夕阳照在她的脸上,依然很红润。杏花纷纷如雨,山风呜咽。

三个月后,铁索桥的对岸,一个背着和女老师一样背包的男老师走了过来。

他没有教师资格证,他原是城市里一名银行职员,他说,从今往后,就由他来教孩子们。孩子们一脸疑惑。

他上的第一堂课是作文课,命题作文《杏花》,所有的孩子们无一例外地写到了去世的那个女教师。

抱着厚厚的一摞作文本,有人发现男老师在灯下哭泣。

他,是女老师的前男友。三个月前,得知女老师非要来支教,他们分手了……(选自《情感读本・文明篇》2012年第3期)

1.阅读全文,说说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2.第二段描述村支书给孩子们上课的情景用意何在?

3.本文是篇颇令人心动的小小说,请你以读书笔记的形式,摘录一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作简要点评。

4.“命题作文《杏花》,所有的孩子们无一例外地写到了去世的那个女教师”,孩子们是怎样写的呢?请揣摩一下孩子们的心理,展开想象,描述一下孩子们心中的女教师。

5.为了缅怀为山区教育事业不幸献出年轻生命的女教师,学校决定为她立一块纪念碑,请你碑文。(不超过100字)

(三)鱼与鲨鱼

湘 弘

在海洋鱼类中,奇形怪状的很多,鱼就是其中之一。它身体细长,略呈圆筒形,一般体长为20~45厘米,最大不超过90厘米。它的头部宽而扁,嘴很大,下颌朝前突出。最奇特的是,它的第一背鳍特化成一个长椭圆形的吸盘,位于头顶。吸盘的中间被一纵条分隔为两区,每区都规则地排列着21~28条软骨板组成的横条,像百叶窗的板一样斜向排列着。盘边有齿状的褶皱,好像一枚图章,因而得名“鱼”或“头鱼”。也有人觉得这个吸盘酷像鞋底,因此称其为“鞋底鱼”。

鱼的游泳能力较差,但是它却能利用头顶上这个特殊的吸盘,吸附在大型鲨鱼的身上,自己不付出任何代价,却能在海洋世界中长距离遨游,所以有“免费旅行家”之称。鱼特别喜欢跟鲨鱼在一起,是“鲨鱼船”的老乘客,一条大型鲨鱼常常搭载着许多条鱼。鲨鱼却从不伤害它身边的鱼,任其吸附,四处漫游。事实上,鱼与鲨鱼的这种关系只对鱼有利,因而不是互利共生关系,而应该是偏利共生关系。对鱼来说,它们不仅受到鲨鱼的保护,可以免遭大鱼的袭击,而且还可吃到鲨鱼的剩羹残汁;而对鲨鱼来说也没有什么大的妨碍,只在海洋漫游时无形中增加了一些负担。

鱼头顶上的吸盘为什么能牢牢地吸附在物体上呢?原来,上述的那些横条是能活动的,吸盘同物体一接触,横条便会上提,吸盘内的空气被挤出,吸盘形成真空,这时外部的空气和水的压力便能使它紧紧贴在别的物体上。鱼吸盘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呢?有人对此作了测定,一条仅仅60厘米长的鱼,竟然能承受10千克的拉力。

事实上,鱼不仅喜欢吸附在鲨鱼身上,也常见于其他硬骨鱼类、海龟和海洋哺乳动物的身上,有时甚至也吸附在轮船的船底或各种漂浮物上,因此又有“船底鱼”或“粘船鱼”的称谓。有些鱼对某些寄主还有特殊嗜好,例如鲸喜欢吸附在海洋哺乳动物身上;短多见于鲨鱼的身上或鳃腔内;白喜欢吸附在大型鱼类,尤其是大型鲨鱼的身上,有时也见于船底。

鱼奇特的习性很早就为渔民所利用,把它当作一种捕获大型海洋动物的工具。15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就在古巴沿海看到过这种“以鱼捕鱼”的事:人们在鱼塘里饲养鱼,每条鱼的尾巴上都系上一根长绳子。当海面上出现鲨鱼或金枪鱼时,就赶紧将鱼放进海里,鱼下海后立刻紧紧吸附在鲨鱼或金枪鱼身上。这时,人们只要将绳子拉紧,慢慢拖回,大鱼就被逮住了。这种奇妙的、将鱼作为活的钓钩的捕鱼方法后来发展为一种“渔业”,在我国南部沿海、加勒比海、非洲东部和马达加斯加岛沿海等地比较发达。(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5期)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依次介绍了说明对象哪些奇特的习性?

2.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一条大型鲨鱼常常搭载着许多条鱼。

(2)一条仅仅60厘米长的鱼,竟然能承受10千克的拉力。

3.请根据第一段提供的内容信息,抓住本质特征,给“偏利共生关系”下一个定义。

“偏利共生关系”是

4.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的作用。

5.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四)忙,何妨巧读书

刘伟见

①忙,成为很多人不读书的理由。但有意思的是,一些极其繁忙的人,他们的阅读量却是惊人的。古之司马光,近之曾国藩,以及众所周知的,都是如此。如果善于安排,调理得当,忙碌其实不该成为妨碍读书的借口。恰恰相反,有时忙碌会成为读书的推动力。怎么做呢?我以为有以下三个方法:

②其一,融读书与忙碌为一体,是所谓“挤”时读书。

③当把读书与工作和实践结合起来时,阅读是一种开阔思路的休闲方式,既丰富了实践的视角,又拓展了个人的见识,可谓是相得益彰。我们往往可以看见很多人在事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会选择不同的书来阅读。阅读与实践结合,乃至成为实践的一部分,就是将忙碌工作与读书融为一体了,二者就不再对立。而且,它可能成为忙碌工作时一种自我休息的方式。比如,一位编程人员读比尔・盖茨的传记,一位护士读《德兰修女传》,一位律师读推理侦探小说。这种阅读没有直接的实用诉求,却是与工作相得益彰。这样,你不会感觉读书与工作是一种对立关系。

④其二,利用零碎时间积久功深,是所谓“______”时读书。

⑤人之所以繁忙,是因为没有整块时间去阅读。在八小时之外,很多人也加班加点,或忙于各种应酬,看似确实没有时间阅读了,但其实这是一种谬见。我们总以为读书就要窗明几净,正襟危坐,用一整个上午时间,泡一壶清茶才能进行,其实不然。古人云,善读书者善用“三余”时间,欧阳修所主张的枕上、马上、厕上,皆是读书时间。再繁忙的工作也总有许多边边角角的时间,比如候车、坐车、开会前一刻钟、入睡前半小时以及晨起一刻钟等等。这些时间利用好,读一小段文字,均有益处与乐趣,而这一定要是一种非功利阅读,即不是为了某种直接目的的阅读。由于无所牵挂,不计其功,读起来更容易得书中三昧。

⑥其三,将读书与休闲结合,是所谓“______”时读书。

⑦忙碌使人没有时间读书,因为很多时间不属于我们掌握。而节假日应当是大多数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个时间读一点书,或让读书成为休闲方式的一种,则是忙碌人士读书的最佳选择。读书之所以被很多人视为畏途,在于它似乎总与学习相关。其实,要善于把读书与直接的学习诉求相剥离,而与乐趣结合。轻松阅读,完全可以是节假日的一种娱乐方式。我们每见海滩上、运动场旁有人在运动之余、休闲之余,手捧一卷似在休息,又似在阅读。这样可以慢慢品出读书之乐。所以,节假日读书也未尝不是一种极好的娱乐方式――不但娱身,更怡心神。

(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3月20日)

1.文章针对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2.根据文意,仿照第②段的形式,在第④段和第⑥段空缺的横线上填写上一个恰当的字。

3.第③段中加点的“这样”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 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从第⑦段中抄写一个同类写法的句子。

5.依据本文,从语言、内容、写法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给出恰当的答案。

(荐稿与赏析:王孔文)

上一篇:交通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 下一篇:某会所房屋安全检测及处理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