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

时间:2022-09-08 07:22:48

【前言】“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2、自我意识浓厚。 “90后”大学生面对的是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时代。他们普遍学习能力很强,乐于接受新知识,情感丰富观念开放,但也往往过于自信,以自我为中心,团队意识缺乏。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关心与认可,却很少主动关心他人。团队合作意识差,恃才傲物现...

“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

感恩教育,就是让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它不仅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90后”大学生而言,特殊的社会环境也赋予了他们更多时代的特征,使高校的感恩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在开展感恩教育过程中,正确把握“90后”大学生的新特点,积极探索感恩教育的新理论、新方法、新途径,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90后”大学生泛指20世纪90年代进入大学的中国公民。我国高校自2008年以来,已经开始迎接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目前,第一届“90后”四年制本科大学生已经顺利毕业,并且大部分已经步入工作岗位。从社会对他们的综合评价来看,“90后”大学生总体上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目标明确、是非判断意识客观,但特殊的社会环境也导致他们感恩意识与感恩精神的缺乏。这对高校的感恩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具体表现在:

1、功利主义至上。

“90后”大学生处于我国社会转型变革的最激烈时期。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在调动人们积极性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影响了“90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增多了他们的实用性和功利。当问及最关心的事情时,他们回答的往往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就业、考研与住房问题,对国家、社会、学校关心甚少;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时,首先考虑的是是否有学分,是否有益于评优,否则任凭老师做动员,毫无做事的积极性;从事学生干部工作,出发点不是为了服务师生而是为了捞取入党的政治资本,一旦目标实现,便以各种理由撤退等等。在功利主义充斥下,大学校园也不再是一片纯净的乐土,谈感恩教育更显得苍白无力。

2、自我意识浓厚。

“90后”大学生面对的是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时代。他们普遍学习能力很强,乐于接受新知识,情感丰富观念开放,但也往往过于自信,以自我为中心,团队意识缺乏。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关心与认可,却很少主动关心他人。团队合作意识差,恃才傲物现象严重。这也直接导致班级缺乏凝聚力,影响和谐校园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3、反叛意识强,抗挫折能力差。

“90后”大学生更多来自于“6+1”的家庭结构中。他们集万千宠爱与一身,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攀比意识重、反叛意识强、承受挫折能力差。遇到问题习惯于抱怨社会或环境的不公平,很难做到从自己身上分析原因。

因此,高校必须正视这些问题,正确把握“90后”大学生的特性,有的放矢地开展感恩教育。

二、“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教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基本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感恩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启发和引导学生,创建和谐、宽松和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各种教育活动。要尽量减少说教性,增强教育活动的参与性、互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

2、情感性原则

根据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情感教育理论,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发展学生的潜能,行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体系,最终使学生自己能够教育自己。“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浓厚,认知能力强,希望被尊重,被理解。

3、普遍性原则

目前,很多高校依然把贫困生作为感恩教育的主体,特别是在高校资助工作出现与国家资助初衷相背离的背景下。不可否认,贫困生需要进行感恩教育,毕竟他们是高校国家资助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倘若连这一群体都不能认识到国家、社会对他们的培养与教育,心怀一颗感恩之心,确实是高等教育的遗憾。

三、 “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新途径

1、加强制度建设,将感恩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增强感恩教育的可持续性。

高校是大学生现阶段教育的重要场所,承载着对学生生命教育、智育、德育和美育的重要职能。而感恩教育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学校发挥教育资源的整体优势。为此,学校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科学有效的感恩教育评价机制,将感恩教育的实效性进行细化。

2、加强过程管理,不断创新感恩教育手段及方法,增强感恩教育的有效性。

感恩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它对教育者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进一步阐释身教言传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恩”的存在,从而在师生间建立真实、信任、理解的人际关系。

3、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感恩文化氛围,为感恩教育提供环境支持。

良好的氛围可以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达到“不教而教”的效果。因此,我们要积极利用传媒手段加强感恩思想的宣传,借助学生关注的网站、视频、微博、贴吧、空间、论坛等举办感恩活动,传播感恩。同时,积极开展“感动人物”评比活动,充分发挥典型在感恩教育中的示范作用,为感恩教育提供环境支持,让感恩内化为学生的情感要素。

【参考文献】

[1] 毕蕾;陈桂香;高校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探因及对策[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申正付;赵东城;杨秀木;大学生感恩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上一篇:论赏识教育在舞蹈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卡姿兰领跑CC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