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

时间:2022-09-08 06:50:55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题”的解释是:题,额也。至于“目”,当然就是眼睛的意思了。所以,我们会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文章标题的重要性。对于语文老师来说,课文的标题也是一种极好的教学资源。如果我们能关注课文的一双双“眼睛”,深入探究,大胆从题目着手,展开教学,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让语文课堂焕发出光彩来。

一、扣“题”导入,激发阅读期待

扣“题”导入要关注题眼。题眼是标题的核心,它提示了文章的重点,我们可以扣住标题的题眼发问。比如《莫泊桑拜师》一文,题目中的题眼即“拜师”,我们在导入的时候就可以此为突破口。“拜师”是一个表示人物行为状态的词,表明了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既然是记事,那么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一定是学生阅读特别需要了解的内容。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大作家还要去拜师,学生自然会问他的老师是谁?他为什么要拜师?是怎样拜师的?拜师的结果如何?疑问是思维之始,也是学生阅读探究之始。通过学生对课题的推敲后,对《莫泊桑拜师》这篇课文就产生了阅读探究的浓厚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扣题导入的时候,除了关注文眼展开推敲,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标题中关键词之间的关系,甚至于出现的标点符号来展开思索。例如《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等文章就可以引导学生问一问这两个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什么关系?又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中的引号和感叹号就值得品味:课题是一句话,这句话是谁说的?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又是谁说的?为什么要用那么严肃有力的语气说这样一句话呢?课题中的标点无声无息,却如磁石般吸引着学生的思维。

二、循“题”初读,把握主要内容

“小标题,大乾坤。”一个小小的标题,像一扇明亮的“窗户”,当我们推开这扇窗,就能循着它看到无限的风景。《天火之谜》《山谷中的谜底》等题目中直接隐藏着一个个问题,等着读者去探寻;《草原》《烟台的海》《槐乡五月》《三亚落日》等题目向我们展示了

一幅幅优美隽永的画面;《读书莫放“拦路虎”》《学会合作》《滴水

穿石的启示》等题目则直接点出了本文所要阐述的主要内容……这些课文的标题中展示着画面,蕴含着情感,诉说着故事,阐明着道理。引导学生研读题目,循着课题的内涵来初探课文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好方法。

《三顾茅庐》《卧薪尝胆》《小稻秧脱险记》《林冲棒打洪教头》等类型的课文,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初读课文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借助标题来概括课文内容。首先引导学生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的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然

后再逐步丰满,让表达更加完整、全面。如教学《三顾茅庐》时,在理解每个字的意思后,让学生把四个字的课题扩展成了一句话:

刘备三次拜访住在茅草房的诸葛亮。在此基础上补充拜访的原因以及拜访的结果,稍加整理就能概括出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学生也掌握了“课题扩充”这种行之有效的概括方法,为今后的自主阅读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品“题”精读,领悟文本重点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说:“课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灵魂,抓住了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课文标题中的重点词语往往暗示着课文的重难点,我们可以从标题的重点词语入手,抓

住文章关键,直奔中心,以主带次,进行阅读教学。如教学《黄山奇松》一文,全文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充分展现了黄山松的奇特之处。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抓住标题中的一个“奇”字,以“黄山松 ,真是奇特!”为中心问题引导学生读文、勾画、思考、对话,通过对文本的研读,使学生体会到黄山松“奇”在它千奇百怪、引人遐想的姿态,“奇”在它饱经风霜却屹立于悬崖之上的生命力,真是名副其实!

四、借“题”发挥,进行语言训练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体。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主旨,还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训练双基,夯实语言基础。课文的标题教学是文本教学的开端,教师也应抓住这一时机,结合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比如《明天,我们毕业》是苏教版语文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篇课文,作者通过对六年学习生活及成长历程的回顾,抒发了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这样的题目情感性很强,很容易唤起对这六年小学生活的情感体验,开启学生记忆的闸门。因此,课堂上我让学生用相同的题目,按照课文的写法进行仿写,用文字留下最美的回忆,写下自己最深的眷恋,也给自己的小学生涯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这样的教学,做到了读与写的契合,发展了学生语言,也营造了一个情感共生的课堂。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教学若能紧紧从小小的课文标题入手,独具匠心地引导学生读题、析题、评题,则将在分析课文、阅读理解乃至写作等诸多方面的训练过程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整个语文教学简约而又不失高效简单。

(作者单位 江苏省阜宁县施庄中心小学)

上一篇:文言文教学须走出“应试”的牢笼 下一篇:浅析小学作文评语必须具备的几点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