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入心境得新意

时间:2022-09-08 06:50:07

三月的兰州应该是水渐清、草渐青、树渐绿的时候。但有几天从早到晚天空都是灰蒙蒙,间有细粉屑尘,在阴霾天气里无处可去,便拿起了《音乐环境心理学研究》一书细读起来。看罢,使我对本书作者、集二胡演奏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于一身的李双彦教授对音乐艺术的挚爱和追求精神,有了近距离的认识。李双彦先生六十年代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曾在国家级京剧院四团工作十余年,后在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任教。他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专心治学,将长期在演奏和教学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感受,升华为理性的思索并加以归纳、概括与提升,用近20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把环境与音乐心理学与自己的思考相融会的理论著作,内容新颖、视角独特,笔触精妙,气韵高雅。

音乐,作为艺术殿堂特有的音符,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作者首先以环境生态学的观点展开对人与环境概念和三环结构(环保、环治、环美)内容的探讨。作者认为,人的意志、情感(情绪)能在特定的音乐环境氛围中形成一种无间的思维对接,最终达到音乐审美的目的。此中,艺术情境以不同的境态方式成为艺术情感的诱发(遇合)契机。情感效能的遇合契机又可使音乐环境体验邮寄的转化为其心理动力从而使其音乐表现内容和手段成为环境思维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论述音乐环境分形结构中,作者强调了音乐视听综合能力的重要性,突出说明了音乐艺术视听联象的审美共性特征。它注重于唤起人们丰富多彩的艺术想象力并灌注于内在情感才能具有艺术审美的价值和表现魅力。音乐听觉最集中地概括了声音密码的抽象性,使其能构成同类型环境密码重合圈。音乐艺术环境联想中以声音为载体的信息链能使其联想中的音、新、力、情、技、韵、彩、气等感知元素形成住在音乐思维的根本,也是最丰富、灵敏的信源载体。因此,音响思维便是研究艺术(共象)与音乐(殊象)的审美基础。其共、殊之间的积累与转化有依赖于艺术主题的感知想象力(其作用于境态环境联想和情态环境联想),以唤起脑际贮存心象中的综合环境信息联想境态。

在此,作者还通过自我完善音乐体验过程同此分享音乐内在的奥秘。认为音乐表演家自我完善音乐的过程,其实际听觉阈限中的乐音运动形态是和内心音乐听觉阈限中的情感体验形成特殊的映照关系,即体现于一种声音的物理振动谐波和其内在音乐情感谐波(以相应的音乐悟性和理解力为支柱)形成某种微妙的“接通”时,感觉中的心声才能从其心理、生理和物理上产生特殊的通感体验。而聆听音乐则是从其音响的外部联系通过不同欣赏者内部感觉的接通,回归到自身的听觉体验中去。二者的联系都在不同的听觉感受基础上发生音乐听觉的激发效应。

音乐的魅力千姿百态,奥秘无穷。在深入论述音乐三境重合(环境—情境—乐境)的论题中,作者用一种新的思维视角提出探索人脑环境思维中音乐脑际感光现象研究,并说明这种研究亦成为当代脑环境和音乐心理学探索的崭新课题和学科亮点。作者认为,人类艺术知觉中的感光现象是其环境情感(情绪)结构的自然组成部分。他来自自然环境的感光源(包括环境原生类光源和次生类光源)在脑际感光源结构的美感折射。它以光、音、情的脑际复合体验形成音乐审美中的“光合作用”以刺激脑际内部“乐思流”的动力序化,引起兴奋性音型的感光回络。从人类艺术光象记忆潜能中筛滤,脑际自然光象潜能记忆是艺术情感想象中天然的环境感光资源,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审美资源,从脑际感光记忆潜能总量中估计,环境自然光源性物质存在于联想记忆为艺术感光的原生记忆块,如月光、星光、晴空、蓝天、云雾、阴雨、雪色等。而次生性感光源(或称为反射性环境光源)的物质存在与联想记忆块则是艺术想象力中最普遍和最丰富的。像土地、空气、海洋、河流、山脉、田野、森林、沙漠、草原以及其联想域中的蓝天白云、松涛海浪、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沙涛红柳、四时景观等。和这些自然环境光源以及次生性反射光源共生共融的是人类艺术情感中的感光世界。它使物质性光源(研究性环境视觉图像)和心灵性光感(情感的感光折射)通过艺术审美感知联系起来,成为人类高尚的情感体验和艺术审美思维的闪光带。

窗外的天气似云非云、似雾非雾,浸透李双彦心血的文字却如同一首山光水色的乐曲,使我在雾中看到蓝天、碧云。

《音乐环境心理学研究》——感受音乐内涵的钥匙。

上一篇:挖掘教材资源提升阅读能力 下一篇:自尊是件瓷器